七年级上教参:风筝
本题除练习朗读之外,要求抓住三个关键,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思想感情。第1小题要联系上下文,分别思考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第2小题主要练习概括。第3小题较难,要化成几个小问题来思考: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2.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二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本题练习口语表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玩具可以是自己制作的,也可以是买的,主要说说是怎样一个玩具,怎样玩法,怎样好玩,怎样开心。
三 下面几段文字,也是回忆儿时放风筝的。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满天的风筝》略)
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思想感情全然不同。《风筝》笼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后来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想求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无可补过,因而心情依然沉重,悲哀之至。《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是小时候跟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乐,写自己糊的风筝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
教学建议
一、从质疑开始
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也不要问一题研究一题。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研究。读难懂的文章,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
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例如,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就难懂了,但是从上下文看,就知道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了。
三、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总,就是全文,全局;分,就是一个个片段,或一词一句。只有在整体感知本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才容易准确解题。在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的基础上,又可以进一步理解全文。所以宜于总-分-总。
四、研读要以难为乐,要求又不宜过高
本文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讲深讲透,也不要求面面俱到,两堂课下来还有些地方不大懂是正常的。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默读:要求整体感知。
2.整体感知。
(1)笼统提问
──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
(2)启发提问
──为什么小时候会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3.再默读:要求细致理解。
(1)遇生字生词,看注释,查词典。
注音:蜈蚣( ) 瑟( )缩
解释:伶仃憔悴肃杀诀别嫌恶苦心孤诣
(2)遇疑难问题,思考钻研,解决不了的打上问号。
4.朗读。
5.质疑。
将问题分为四组,1—2段的疑问为一组,3—4段的为一组,5—8段的为一组,9—12段的为一组。
6.内容研讨。
学习方式:四人一组,合作研讨,教师“蹲点”。抽两组代表向全班报告,有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加以评述。
第一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引导法:比较北京与故乡放风筝的时令,理解“惊异”之情。看下文所回忆的“精神的虐杀的一幕”,注意末段所说的“悲哀”,理解“悲哀”之情。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引导法:提示一下,作者把风筝看作春天的象征。
第二组问题。
(1)第3段、第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引导法:专读有关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2)对“我”的描写,流露了什么感情?
引导法:专读有关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7.朗读前四段。
8.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①②。
第二课时
1.继续研讨。
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为什么说“不幸”?
引导法:把“我”分为明理之前的“我”与明理之后的“我”,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不幸”。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引导法:朗读体会;调动直接与间接的生活经验。
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引导法:从正面思考,在鲁迅先生看来,被虐杀的一方应该怎么样才是对的?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之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引导法:从正面思考,鲁迅先生正面的主张是什么?
2.朗读全文。
3.语言运用。
(1)_______________憔悴可怜模样。
(2)_______________吐蕾。
(3)__________________严冬的肃杀。
(4)呆看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神。
(5)______________,他惊呼;_____________________,他高兴得跳跃。
(6)________________恍然大悟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在尘封的什物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很惊惶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获秘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七年级上教参:风筝
- ›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课后读一读字词
-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记忆歌诀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全解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全解
- › 人教版七年级上英语阅读练习
- ›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后字词复习
- › 2017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进度表(二)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音标
- › 语文基础知识之七年级上册通假字
-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
- ›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 › 七年级上教参:《世说新语》两则
- ›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 › 七年级上教参: 化石吟
- › 七年级上教参: 看云识天气
- › 七年级上教参:绿色蝈蝈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七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第三本存折
- ·苏教版七上《明月几时有》赏析
- ·苏教版七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七年级上教参:《世说新语》两则
-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 ·七年级上教参: 化石吟
- ·七年级上教参: 看云识天气
- ·七年级上教参:绿色蝈蝈
- ·七年级上教参:月亮上的足迹
- ·七年级上教参:山市
- ·七年级上教参:风筝
- ·七年级上教参:羚羊木雕
- ·《风筝》教学参考:《风筝》思想内容面
- ·七年级上教参:诗两首(金色花、纸船寄
- ·七年级上教参:济南的冬天
- ·七年级上教参:皇帝的新装
- ·七年级上教参:郭沫若诗两首(上的街市
- ·七年级上教参:女娲造人
- ·七年级上教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 ·七年级上教参:寓言四则
- ·七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
- ·七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
- ·七年级上教参:散步
- ·七年级上教参:童趣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王家新批判: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在一部电影结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山那边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