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浏览次数: 593次| 发布日期:01-15 03:30:23 | 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技巧提炼
    这一类型鉴赏题的解答技巧是:
     1、明晰答题思路。
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
      2、把握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应当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
      1、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 相思)      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元代高利贷盛行,利本相等。这支小令以“少债”为喻。这样写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把相思之苦写得具体化。②显示出了相思之苦的沉重。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  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反客为主)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案】从衬托角度回答: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梦中的景物描写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回答以下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指明丽美好的春日。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答案】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也表达了作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情。
    5、阅读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答案】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上一页  [1] [2] [3] 


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诗歌  技巧   高考复习资料,高考复习计划,高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