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六国论...

六国论...

浏览次数: 38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高三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六国论...,

承上启下,过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句首发语词]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埶[势力,力量]弱於秦,而[然而]猶[还]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賂而勝之之埶;苟[如果]以[凭着]天下之大,而從[追随]六國破亡之故事[旧例],是[这]又在六國下矣!

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因为 (2)秦以攻取之外 介词,凭借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才 (4)举以予人 连词,来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介词,用

(6)至丹以荆卿为计 介词,用 (7)洎牧以谗诛 介词,因为 (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介词,用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连词,表结果,以致 (10)苟以天下之大 介词,凭借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祸焉(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下列各句通假字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adj作v,保全

2.义不赂秦 义:N用作V,坚持道义

3.李牧连却之 却:v使动用法,使…退却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n作v,礼待,礼遇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n作[ ],天天、月月

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adj作v,坚持到底

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或曰……•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六国论...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洎牧以谗诛

举以予人

至丹以荆卿为计

赵尝五战于秦







(四)翻译

(1)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7)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五)默写检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分论点分别是 和 ,作者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

2、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繁,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

4、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

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阅读苏洵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过秦论》作一比较。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从秦亡的教训“过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演练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太平广记》)

1.解释词语:

(1)俄有老父至 俄:一会儿

(2)但见事多矣 但:只

2.选出下列各句中“以”字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介词,用

A 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B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介词,把

C 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促织》) 介词,用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介词,因为

3.请选出与例句中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并逐一解释:

例句: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中:名词作状语,在中间

A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动词使动用法,使…发出响声

B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

C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名词作状语

D 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使…承担

4.翻译:

计无所出 译:想不出什么办法

5.鲁人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执杆者不知变通,老者自作聪明,弄巧成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六国论...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