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人类的需要
第四单元 劳动创造世界
课标要求
1.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课程标准1.1.5)
2.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必须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课程标准3.4.2)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认识劳动的重要性,了解劳动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
本单元 3课内容。
第九课《人类的需要》包含 3个部分,“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和“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分别从劳动与人类的形成、劳动与人类文明、劳动与个人的发展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劳动的意义。
第十课《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可敬的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第一部分赞叹了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伟大与光荣,使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光荣,鄙视劳动可耻的思想;第二部分分析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学生懂得如何珍惜劳动成果,如何尊重劳动者。
第十一课《乐于劳动,善于劳动》分为两个部分,“快乐的劳动者”和“新型的劳动者”。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既是自己快乐的源泉,也是法定的光荣义务,学会从劳动中寻找快乐;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中的创造,了解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懂得通过创造性劳动造福人民、发展自己,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掌握劳动的本领。
教材知识结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并认同劳动 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和劳动促进人的发展等基本观点。认识劳动的价值,应该具备的劳动素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 体验、讨论、讲授等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劳动对个人发展的作用;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应该树立怎么样的劳动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树立尊重劳动者的思想,抵制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抵制歧视劳动者,尤其是抵制歧视体力劳动者的思想,形成“不劳者不得食”的价值观。
3.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作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能力、气质相比较,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对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作用还没有全面的认识,对于劳动付出与收获的关系还认识不足,因此,不热爱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对一些需要较大付出的劳动和艰苦的劳动存在厌恶的心理。青少年中还广泛存在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喜欢享受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并通过大量事实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学会从劳动中寻找乐趣,从收获中获得快乐,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同时,对于现在的青少年的发展来说,学会劳动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述清楚劳动创造人;通过大量事实让学生知道劳动创造文明;认同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劳动促进个人的发展。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意识和劳动光荣的意识。
要在教学中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是尚未成熟的个体,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还有缺陷,有待进一步改进,甚至还必然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例如有的学生有享乐的思想,有的学生鄙视劳动,认识不到劳动的创造作用和劳动的价值,甚至有一些厌恶劳动的思想。我们既要采用的适当的方法,严格要求学生,促进其发展,又要尊重信任学生自己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相信学生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在尊重信任的氛围中,才可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变得自尊自信。
第九课 人类的需要
第一节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
导入:体验劳动
1.呈现各种劳动的场景的录像或者画面,如农民在田里 劳动、工人在工厂劳动、科研工作者在试验室或者在野外劳动,以及各种文艺创作等场景。
2.教师: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劳动的世界。没有人们的劳动就不可能有我们的生活,更不可能有我们的今天。正是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使人类能够繁衍生息,传承到今天。关于劳动,我们同学有什么话要说?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说说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充满劳动的社会,通过教师引导,进入主题。
让学生思考劳动对人的生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教学环节一:劳动创造了人类
1.教师: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人类的起源时代,看看在人类的起源时代,劳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2.呈现反映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录像或者图片资料或者动画。也可以利用教科书第 81 页资料,通过阅读了解事实。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 劳动 起了 决定的 作用。我们可以说 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社会是劳动创造的社会。
让学生直观了解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作用。本部分内容只要学生了解结论就可以,不展开讲解。
教学环节二:劳动的含义,劳动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活动
1.学生课前观察周围人们的劳动,了解人们对劳动的重视以及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具体活动要求见活动设计“活动四:劳动者的一天”)
2.教师:我们的父母就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每天都在从事什么样的劳动呢?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什么?
3.学生交流课前活动的结果,并谈谈交流后的感受。
4.学生交流:你还见过或者是知道哪些劳动现象呢?他们的劳动成果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将学生交流的结果分类写在黑板上,以便后面的活动使用。
通过了解父母生活周围人的劳动,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父母每天劳动的辛勤,体验父母对自己的恩德,增进对父母的感情。
教学环节三:感受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教师:通过发言,我们了解到,农民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粮食、蔬菜、水果等,工人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食品、服饰、器具等,作家的劳动为我们创作了小说、散文、诗歌等,编导、演员的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电影、电视、戏剧等,科学家的劳动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的水平,商人的劳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样,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清洁工改善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等等。其实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凝聚着劳动者的血汗,我们的血肉之躯也是因劳动而生,因劳动而长。总之,劳动创造了一切。
www.350xue.com 2.深化劳动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把学生发言的内容分类写在黑板上,板书如下:
食品、服饰、器具、交通工具 —— 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劳动创造的物质文明)
小说、散文、诗歌、学习 —— 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劳动创造精神文明)
3.教师总结: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宝贵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就“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10项发明”开展交流。可以以 小组的形式汇报,最后全班投票评选出 “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 10项发明”。
帮助学生从对劳动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劳动含义的理性认识。
总结
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劳动成果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晶。
第二节 劳动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导入:读资料,体验劳动与人的性格发展
1.呈现阅读资料,学生读资料谈感想。
资料一:上海某区评选优秀学生,从 28000名中学生中挑选出17名候选人。然而,当他们从考场门口走过时,脚踩测试者有意扔在门口的扫帚和抹布,却没有一人理会。
2.教师提问:测试者为什么要把扫帚和抹布扔在他们路过的门口呢?(测试他们的对劳动的态度)同学们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3.学生交流。
让学生了解自己以及同伴的劳动的态度,感受劳动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关系,知道劳动对人成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环节一:感受劳动,初步体验劳动的意义
(教师上课前在教室门口扔一个比较大的废纸团,观察通过的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尤其是如果有学生主动捡起来,及时表扬)
1.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的父母和老师这么重视培养我们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学生交流)
2.刚才我们是评价别人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行为,我们自己呢,我们都从事过什么样的劳动呢?(学生发言)
通过交流,让学生理解“劳动促进人本身的发展”的道理,珍惜劳动机会,培养劳动意识
八年级政治人类的需要
- 八年级政治人类的需要
- › 八年级政治正确面对竞争
- › 八年级政治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 › 八年级政治相处有方
- › 八年级政治生活不能没有宽容
- › 八年级政治认识社会的复杂性
- › 八年级政治面对冲突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八年级政治人类的需要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八年级政治人类的需要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八年级政治人类的需要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八年级政治人类的需要
tag: 八年级政治教案,新课标八年级政治教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案,初中政治教案,免费教案 - 政治教案 - 八年级政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