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理故事
浏览次数: 591次| 发布日期:02-05 01:56:25 | 经典诗句
标签:经典励志诗句,李白经典诗句,经典伤感诗句,http://www.350xue.com
生活哲理故事,
从这个坐与站,我们发现,并不是现在通行的谁的官大谁坐着,并坐中间,而是全部让给四老了。毛、刘虽坐着,但都靠边。周恩来当时虽是“五大书记”之一,也仍站着。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而在那时却是自然而然的。 我们中华民族、我们的党,历来都有尊师敬老的传统,如果现在把这传统一概变成了“尊官敬官”,那可就太势利了,也会令老百姓们不喜欢的。(摘自1月21日《新民晚报》作者王行) 越过无条件拒绝 终于轮到我了。 我坐在凳子上,对面是人事部经理和韩籍老总。年轻的人事部经理细致地询问我的情况,当得知我的兴趣是文学,而且有千余篇作品发表时,他有些惊讶。随着这个话题深入,人事部经理对我好感大增,还鼓励我说了一些对公司的建议。 气氛非常愉快,我以为自己稳操胜券了。人事部经理扭头问一边的韩籍老总,是否留用我。谁知道,韩籍老总一脸严肃地说:不要!人事部经理礼貌地向我摆摆手,眼里有一丝遗憾。 我找不到被拒绝的原因,也不想莫名其妙地失去机会。于是,我礼貌地询问老总我被弃用的原因。韩籍老总说:“我拒绝别人从来是无条件的!”听到这样的回复,我勃然大怒:“我是慕贵公司的名来应聘的,不是来参加无聊的游戏的。您的无条件拒绝对求职者是一种伤害,给出您的拒绝理由很难吗?”说完这些,我预备告辞,却意外地看到了韩籍老总站起身,还露出了笑容。 韩籍老总说:“我们需要的是有骨气有恒心的青年,如果被无条件拒绝仍然不吱声,那不是我们所需要的青年才俊。我已经对许多名求职者说了‘不’,只有你向我‘示威’,只有你向我们追问理由。对不起,这只是我的面试策略,请原谅!你愿意加入我们吗?” 越过无条件拒绝,我成功加入了这个公司,开始了我人生的新篇章。(摘自1月16日《天津日报》作者路勇) 等两周的道理 一个忧心忡忡的母亲带着儿子向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求助:“先生,请您跟我儿子说几句,劝他不要吃太多的糖果。”长者沉默片刻,然后说:“现在不行,等过两星期你再带孩子过来。”两周后,这位母亲带儿子再次登门拜访。长者看着孩子的眼睛,诚恳地说:“好孩子,为了你的健康,我希望你以后要改掉贪吃甜食的坏毛病。”孩子的母亲既感激又困惑,问道:“为什么让我等两周?您当时不可以这么说吗?”这位长者回答道:“绝对不可以。两周前,我自己也是嗜糖如命啊。”(摘自1月24日《环球时报》汪析编译) 中美“神童”之别 《瞭望东方周刊》第4期刊登木子的文章说,一项新的吉尼斯纪录最近在深圳诞生,一位5岁小女孩一口气背诵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3020位。据悉,她下一步的目标是将这样的纪录刷新到4000位以上。 在美国的纽约州小城宾厄姆顿也有一位“小神童”,就是年仅4岁即举办了个人画展的绘画奇才玛拉,她2岁学画,3岁时作品最高卖到1万多美元。然而,父母以及社会对待两者的态度,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在玛拉父母眼里,孩子和其他同龄孩子没有任何不同,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自由成长”,他们没有规定孩子必须每天画画,也没有制定任何相关成才计划,“画画能让她高兴,这是她画画的惟一原因。” 而深圳这位小女孩呢,不仅其父母正积极准备材料,以向位于上海的吉尼斯总部正式申请,一些教育界人士也认为她的学习方法有诸多值得研讨之处———这种现象当然值得关注,但是,背诵圆周率和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必然关系呢———吉尼斯纪录的本质就是体现了人类的一种游戏精神,让一位孩子不断地去冲刺它、打破它,一本正经地纠缠或者周旋于各种枯燥的数字中,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共42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
www.350xue.com 文章说,事实上,我们不缺“天才”或者“神童”,但却缺少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天才”或者“神童”的父母。 打与骂 我的水龙头漏水,请工人来修。原来是因为里面的橡皮磨损,造成无法旋紧。工人把新的橡皮装入,并重新扭上龙头,对我说:“以后关水不要扭得太紧,水恰恰止住就可以了!”“扭紧一点不是更好吗?”我问。“不!扭得太紧只会使橡皮磨损和弹性疲劳,反而造成漏水。”从此,每次我管教孩子,都会想到水电工的那句话。过严的管教,只可能造成孩子的习以为常、阳奉阴违,当孩子把打骂都看成家常便饭时,问题反而更多了!(摘自《萤窗小语》①作者刘墉) 有一些感觉,正离我们远去 曾经在《美国中学生获奖作文选》里,读到一篇作文,题目叫《先人们的快乐》。说的是2155年,也就是一百多年后的某日,有个叫汤米的男孩,在家中阁楼上惊奇地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这书是印在纸上的,纸头泛黄松脆。他赶忙叫来妹妹,妹妹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字怎么“一动不动地停在纸上”,怎么不是在屏幕上移动的那种?汤米告诉妹妹:一个世纪前,也就是爷爷的爷爷从前读的书都是印在纸头上的,那时上课不是分散在家中,而是集中起来,去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学校的老师不是电脑里那几个模拟人像,而是真正的人。想像爷爷的爷爷们怎样乐滋滋地坐在教室里,和一个真正的人———老师,面对面说话;想像他们怎样嬉笑玩耍,讨论功课……多么令人神往!可是如今,对着家中的电脑上课,汤米和妹妹只有叹气的份儿,觉得爷爷的爷爷们真是幸福极了。 读那篇作文的时候,大约是1989年,我觉得像是天方夜谭。弹指一挥间,十多年过去,电脑、网络的神速发展令我们眼花缭乱。用手写作的人越来越少,用电脑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信息的快捷和图像的传递,压缩了时间和空间。看如今男男女女,只要发出一条消息,就能在几秒钟后迅即得到爱的反馈。但什么是“望眼欲穿”?什么是“地老天荒”?“家书抵万金”是一种怎样的喜悦?“久别重逢”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将来的人们,大约不会有太深切的体验。有一些感觉,正在离我们远去;有一些快乐,正变得越来越浅显。这两年,我渐渐发现,表现细腻和震颤感觉的文字越来越少人问津,人们忙于编造粗俗的笑话,离奇的故事,疯狂的欲望。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拐了个小小的弯儿?我不得而知。 (摘自1月7日《文汇报》作者王周生) 有生命的文物 到克罗地亚,我们的朋友一定要我去看看萨格勒布的一个叫“马克西姆”的森林公园。当我们的汽车掠过人头攒动的闹市,走进树木参天的森林,走进林荫气爽、鸟语花香的世界,却真有点不大愿意离开了。漫步在林间小道,听陪同人员娓娓动听的讲述,不知不觉就是两个小时。 这是一片有130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有多久的历史没有准确记载。萨格勒布在古代是一片苍苍茫茫的森林,大约是13世纪建城时,当时公国的大公,划出一片森林保护起来,并公示天下,禁止毁坏林木,禁止在森林中搞任何建筑。经过几百年的朝代更替,经过克罗地亚人民辛勤建设,当年的小城已成为中欧的一座名城。可这片保护起来的森林,依然郁郁葱葱。 这可真是萨格勒布的一块宝地,当然也是萨格勒布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当今世界,拥有森林公园的城市不少,但有两点不可与萨格勒布的马克西姆公园相比。一是大多森林公园的森林都是人工种植,属于植树造林造出来的,而不像“马克西姆”是原始森林保护延续下来的;二是大多森林公园在城市郊区,真正像萨格勒布城市中心区的森林公园很少。中国有句话叫“世外桃源”,萨格勒布的森林公园应是“市中桃源”。克罗地亚当年这位大公可真有点现代生态意识,或者说是远见卓识。不是他当年的“一声令下”,很可能在这1300多公顷的林地上,也会是当今欧洲城市到处可以看到的城堡、王宫、教堂,而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原始状态的森林却永远消失了。当今的城市人,只要经济状况允许,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可有一样东西是花钱买不来的,那就是新鲜的空气。今天萨格勒布人悠闲漫步在林间,呼吸着清新甘甜的空气,沐浴着像迷雾一样的阳光,他们都会想起那位给他们带来永远恩泽的大公。(摘自1月18日《人民日报》作者梅岱桥) 令人最难忘的三句话 2011年我最难忘的,是如下三句话: “不要地,要地干啥?” 2011年11月20日,河北省沙河市白塔镇5个铁矿井下发生特大火灾,这次矿难共造成65人死亡。11月2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记者的采访手记《矿工的故事让人心酸》中写到: 这些背井离乡到这里做矿工的人几乎都是农民,问50岁的胡春德为什么不在家种地,他告诉我,他种地赚到的钱交了各种税费后,所剩无几。我问他还要不要地?他说:“不要地,要地干啥?”
生活哲理故事
从这个坐与站,我们发现,并不是现在通行的谁的官大谁坐着,并坐中间,而是全部让给四老了。毛、刘虽坐着,但都靠边。周恩来当时虽是“五大书记”之一,也仍站着。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而在那时却是自然而然的。 我们中华民族、我们的党,历来都有尊师敬老的传统,如果现在把这传统一概变成了“尊官敬官”,那可就太势利了,也会令老百姓们不喜欢的。(摘自1月21日《新民晚报》作者王行) 越过无条件拒绝 终于轮到我了。 我坐在凳子上,对面是人事部经理和韩籍老总。年轻的人事部经理细致地询问我的情况,当得知我的兴趣是文学,而且有千余篇作品发表时,他有些惊讶。随着这个话题深入,人事部经理对我好感大增,还鼓励我说了一些对公司的建议。 气氛非常愉快,我以为自己稳操胜券了。人事部经理扭头问一边的韩籍老总,是否留用我。谁知道,韩籍老总一脸严肃地说:不要!人事部经理礼貌地向我摆摆手,眼里有一丝遗憾。 我找不到被拒绝的原因,也不想莫名其妙地失去机会。于是,我礼貌地询问老总我被弃用的原因。韩籍老总说:“我拒绝别人从来是无条件的!”听到这样的回复,我勃然大怒:“我是慕贵公司的名来应聘的,不是来参加无聊的游戏的。您的无条件拒绝对求职者是一种伤害,给出您的拒绝理由很难吗?”说完这些,我预备告辞,却意外地看到了韩籍老总站起身,还露出了笑容。 韩籍老总说:“我们需要的是有骨气有恒心的青年,如果被无条件拒绝仍然不吱声,那不是我们所需要的青年才俊。我已经对许多名求职者说了‘不’,只有你向我‘示威’,只有你向我们追问理由。对不起,这只是我的面试策略,请原谅!你愿意加入我们吗?” 越过无条件拒绝,我成功加入了这个公司,开始了我人生的新篇章。(摘自1月16日《天津日报》作者路勇) 等两周的道理 一个忧心忡忡的母亲带着儿子向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求助:“先生,请您跟我儿子说几句,劝他不要吃太多的糖果。”长者沉默片刻,然后说:“现在不行,等过两星期你再带孩子过来。”两周后,这位母亲带儿子再次登门拜访。长者看着孩子的眼睛,诚恳地说:“好孩子,为了你的健康,我希望你以后要改掉贪吃甜食的坏毛病。”孩子的母亲既感激又困惑,问道:“为什么让我等两周?您当时不可以这么说吗?”这位长者回答道:“绝对不可以。两周前,我自己也是嗜糖如命啊。”(摘自1月24日《环球时报》汪析编译) 中美“神童”之别 《瞭望东方周刊》第4期刊登木子的文章说,一项新的吉尼斯纪录最近在深圳诞生,一位5岁小女孩一口气背诵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3020位。据悉,她下一步的目标是将这样的纪录刷新到4000位以上。 在美国的纽约州小城宾厄姆顿也有一位“小神童”,就是年仅4岁即举办了个人画展的绘画奇才玛拉,她2岁学画,3岁时作品最高卖到1万多美元。然而,父母以及社会对待两者的态度,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在玛拉父母眼里,孩子和其他同龄孩子没有任何不同,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她能自由成长”,他们没有规定孩子必须每天画画,也没有制定任何相关成才计划,“画画能让她高兴,这是她画画的惟一原因。” 而深圳这位小女孩呢,不仅其父母正积极准备材料,以向位于上海的吉尼斯总部正式申请,一些教育界人士也认为她的学习方法有诸多值得研讨之处———这种现象当然值得关注,但是,背诵圆周率和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必然关系呢———吉尼斯纪录的本质就是体现了人类的一种游戏精神,让一位孩子不断地去冲刺它、打破它,一本正经地纠缠或者周旋于各种枯燥的数字中,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共42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
www.350xue.com 文章说,事实上,我们不缺“天才”或者“神童”,但却缺少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天才”或者“神童”的父母。 打与骂 我的水龙头漏水,请工人来修。原来是因为里面的橡皮磨损,造成无法旋紧。工人把新的橡皮装入,并重新扭上龙头,对我说:“以后关水不要扭得太紧,水恰恰止住就可以了!”“扭紧一点不是更好吗?”我问。“不!扭得太紧只会使橡皮磨损和弹性疲劳,反而造成漏水。”从此,每次我管教孩子,都会想到水电工的那句话。过严的管教,只可能造成孩子的习以为常、阳奉阴违,当孩子把打骂都看成家常便饭时,问题反而更多了!(摘自《萤窗小语》①作者刘墉) 有一些感觉,正离我们远去 曾经在《美国中学生获奖作文选》里,读到一篇作文,题目叫《先人们的快乐》。说的是2155年,也就是一百多年后的某日,有个叫汤米的男孩,在家中阁楼上惊奇地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这书是印在纸上的,纸头泛黄松脆。他赶忙叫来妹妹,妹妹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字怎么“一动不动地停在纸上”,怎么不是在屏幕上移动的那种?汤米告诉妹妹:一个世纪前,也就是爷爷的爷爷从前读的书都是印在纸头上的,那时上课不是分散在家中,而是集中起来,去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学校的老师不是电脑里那几个模拟人像,而是真正的人。想像爷爷的爷爷们怎样乐滋滋地坐在教室里,和一个真正的人———老师,面对面说话;想像他们怎样嬉笑玩耍,讨论功课……多么令人神往!可是如今,对着家中的电脑上课,汤米和妹妹只有叹气的份儿,觉得爷爷的爷爷们真是幸福极了。 读那篇作文的时候,大约是1989年,我觉得像是天方夜谭。弹指一挥间,十多年过去,电脑、网络的神速发展令我们眼花缭乱。用手写作的人越来越少,用电脑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信息的快捷和图像的传递,压缩了时间和空间。看如今男男女女,只要发出一条消息,就能在几秒钟后迅即得到爱的反馈。但什么是“望眼欲穿”?什么是“地老天荒”?“家书抵万金”是一种怎样的喜悦?“久别重逢”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将来的人们,大约不会有太深切的体验。有一些感觉,正在离我们远去;有一些快乐,正变得越来越浅显。这两年,我渐渐发现,表现细腻和震颤感觉的文字越来越少人问津,人们忙于编造粗俗的笑话,离奇的故事,疯狂的欲望。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拐了个小小的弯儿?我不得而知。 (摘自1月7日《文汇报》作者王周生) 有生命的文物 到克罗地亚,我们的朋友一定要我去看看萨格勒布的一个叫“马克西姆”的森林公园。当我们的汽车掠过人头攒动的闹市,走进树木参天的森林,走进林荫气爽、鸟语花香的世界,却真有点不大愿意离开了。漫步在林间小道,听陪同人员娓娓动听的讲述,不知不觉就是两个小时。 这是一片有130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有多久的历史没有准确记载。萨格勒布在古代是一片苍苍茫茫的森林,大约是13世纪建城时,当时公国的大公,划出一片森林保护起来,并公示天下,禁止毁坏林木,禁止在森林中搞任何建筑。经过几百年的朝代更替,经过克罗地亚人民辛勤建设,当年的小城已成为中欧的一座名城。可这片保护起来的森林,依然郁郁葱葱。 这可真是萨格勒布的一块宝地,当然也是萨格勒布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当今世界,拥有森林公园的城市不少,但有两点不可与萨格勒布的马克西姆公园相比。一是大多森林公园的森林都是人工种植,属于植树造林造出来的,而不像“马克西姆”是原始森林保护延续下来的;二是大多森林公园在城市郊区,真正像萨格勒布城市中心区的森林公园很少。中国有句话叫“世外桃源”,萨格勒布的森林公园应是“市中桃源”。克罗地亚当年这位大公可真有点现代生态意识,或者说是远见卓识。不是他当年的“一声令下”,很可能在这1300多公顷的林地上,也会是当今欧洲城市到处可以看到的城堡、王宫、教堂,而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原始状态的森林却永远消失了。当今的城市人,只要经济状况允许,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可有一样东西是花钱买不来的,那就是新鲜的空气。今天萨格勒布人悠闲漫步在林间,呼吸着清新甘甜的空气,沐浴着像迷雾一样的阳光,他们都会想起那位给他们带来永远恩泽的大公。(摘自1月18日《人民日报》作者梅岱桥) 令人最难忘的三句话 2011年我最难忘的,是如下三句话: “不要地,要地干啥?” 2011年11月20日,河北省沙河市白塔镇5个铁矿井下发生特大火灾,这次矿难共造成65人死亡。11月2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记者的采访手记《矿工的故事让人心酸》中写到: 这些背井离乡到这里做矿工的人几乎都是农民,问50岁的胡春德为什么不在家种地,他告诉我,他种地赚到的钱交了各种税费后,所剩无几。我问他还要不要地?他说:“不要地,要地干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生活哲理故事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经典诗句,经典励志诗句,李白经典诗句,经典伤感诗句,作文网 - 经典诗句
栏目导航
经典诗句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