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历史教学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考历史复习:如何解答历史选择试题

高考历史复习:如何解答历史选择试题

浏览次数: 59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26 |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
标签:高中历史总复习大全,高中历史复习提纲,http://www.350xue.com 高考历史复习:如何解答历史选择试题,
  近几年的高考历史选择题除了问原因之外,问目的、结果、影响之类的也比较多。审题时,同样要注意区别与它们同类的相关概念的内涵。如对“目的”、“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结果”、“主要结果”、“最重要的成果”;“影响”、“直接影响”、“重大影响”等等,都要注重严加区别。以目的类为例:“目的”是指当时人们在进行某一历史活动时想要达到的境地或希图得到的结果。目的或目标可能是多样性的,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主要目的”。目的还有近期和长远之分,一般将近期而明显的目的称为“直接目的”,将终极的、实质性的目的称为“根本目的”。例如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其直接目的是分割王国的封地,而根本目的则是解决王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问题,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分析根本目的要求作深入的理性思考,因为它往往反映了我们的历史认识,提示的是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
  
www.350xue.com
  三、细审备选项表述,排除各种干扰
  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排除迷惑性干扰项的方法。
  1.词语含义比较法。凡属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或对历史事实正确表述的试题,
  设计者惯用的迷惑考生的手法,就是在备选项的遣词造句上做手脚,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鱼目混珠,或以本代末。例如将半坡氏族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主导作用”改成“妇女掌握统治权力”(1995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卷第21题)、将中国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变成“自然经济瓦解,小农经济完全破产”(1997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卷第31题)、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的“按农村人口”平分土地换成“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及将“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改为“废除土地私有制”(1999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卷第18题)等等。这些偷换概念的杰作,都是设计得有意设置的“陷阱”,考生只有仔细辨识有关词语的含义,才可鉴别其正误。
  还有一种情况,几个备选项中相对的修饰语有明显差别。考生只需将几个相对的修饰
  语的含义作仔细比较,正误便一目了然。如1999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卷第29题:
  
  
  [例7]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和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都属于
  A.突发性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
  B.自觉性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
  C.有纲领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
  D.有准备的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
  此题要求从斗争形式上找出两次起义的共同点。四个备选项表述的不同之处,一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根据两次起义的斗争内容,“经济斗争”显然不合事实,据此可以先筛掉B、D两项;二是A、C两项相对的两个修饰语,“突发性”和“有纲领”,考生只要将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加以比较,再对照两次起义的忠实,立即就可鉴别出A项是正确选项。
  2.包容对象检验法。凡属比较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试题,设计者
  往往采取以异代同或以同代异的表述方法进行干扰。据此,考生可用内容对象检验法来排除干扰,即在求同时,检验备选项内容是否包容了全部比较对象;而在求异时,则检验备选项的内容是否不包括某一现象。如1999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卷第36题:
  
  
  [例8]本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共同点是
  A.起因于国内爆发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B.为了避免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裂
  C.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迫于国内外压力半途而废
  此题中的四个备选项,B项明显不符合实情,其余三项中,A项不能包容南斯拉夫的
  国内情况,D项不能包容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实际,因此,A、B、D三项都不成为四国改革的共同点。前面[例6]中的A、B、D项,都包容了题干的两个比较对象(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所以A、B、D项均是两者的“共同点”。当然,这个检验法的运用,必须以对关史实全面准确的掌握为基础。
  3.时间空间定位法。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史实的考查。而史
  实总是与一定的时间、空间相关联的。因此命题者为了提高能力考查力度,常在时空的定位上进行干扰,或颠倒因果,或移花接木。如1997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卷第32题将“预备立宪”的一种结果移作“清末新政”的一种结果、1995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卷第26题将三大战役的胜利作为促使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的原因等等。对于这种干扰项,有效的识别办法就是抓住相关史实的时空关系进行定位鉴别。如1999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卷第22题:
  
  
  [例9]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此题用时间定位法,可迅速作出选择。因为题中第②项的内容只可能发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最早也得在1957年,而第一部《中华人民人和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是1954年,所以,凡有②的各项(A、C、D)都是错误的。
  这种时间空间定位法,在解答排列组合式选择题
  
  时,特别有效。因为排列组合式选择
  题的基本特点就是要求将有关史实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方位、或按因果关系加以排列组合。考生若采用时空定位法,并运用“先头后尾再中间”的方式筛选,则能迅速而准确地确定正确的选项。
  4.基本观点分析法。凡题干要求与备选项内容存在着程度关系的选择题(即最佳选择
  题),其备选项的表述必然存在主次、轻重、大小、深浅或整体与局部等程度差异。这种差异,只有通过深入的分析、比较,才能鉴别。而且,这种最佳选择题主要担负考查“历史阐释”能力的任务,试题设计的理论含量普遍比较高,因而考生对备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时,还必须运用相应的史学理论或基本观点。例如鉴别一场社会革命或变革的根本原因,就要运用生产务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对具体的革命运动的根源作出分析;而鉴别一项重大措施的主要目的,则要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并联系具体措施的内容及其出台的背景,分析施政者企图达到的主要目标或结果。例如1997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卷第19题:
  
  
  [例10]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A.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了王军
  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
  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16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此题的四个备选项都能表明17世纪英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其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哪一项呢?这就需要运用有关生产关系的理论去识别四个备选取项中谁是经济因素,谁是政治因素。因为确认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最重要的依据是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使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化。依据这个标准,B项无疑是最佳选项。这类选择题的典型例题很多,考生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加体会,达到熟练地运用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目的。
  5.提取信息推断法。对于主要考查材料处理能力的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运用这种方法。
  因为材料型选择题的构题方式,一般是将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置于题干之中,并根据所引材料的内容设计设问。这就决定了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获取所引材料蕴含着的有效信息。
  
  
  [例11]《史记》载:汉高祖曾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并且重税困辱他们。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孙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期实行的是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禁止经商的政策
  C.歧视商人的政策
  D.打击商业的政策
  根据所引材料内容,A项易于排除,材料本身也没有B项的意思。难于判断的是C项和D项。如果细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困辱他们”、“不准市井之子孙仕宦为吏”等,那么,就会明白这一政策针对的是“商人”而不是“商业”。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我还要强调两点:第一,鉴别备选项正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往往解一道题要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考生应灵活掌握。第二、答好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前提是准确、全面、牢固地掌握所学全部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的阶段特征、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才是答好高考历史选择题的根本所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高考历史复习:如何解答历史选择试题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如何  高考历史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中历史总复习大全,高中历史复习提纲,历史教学 -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