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生物教学高中生物教学设计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新课标)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新课标)

浏览次数: 24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24 |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标签:生物教学案例大全,高中生物教案,http://www.350xue.com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新课标),
1.你认为高斯得出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呈“S”型曲线的原因是什么?
2.在高斯实验的基础上,如果要进一步搞清是空间的限制,还是资源(食物)的限制,该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3.如何理解K值的前提条件“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请举例说明。

从资源和空间上思考种群增长问题。
用生物学语言解释“S”型曲线(数学模型)。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讨论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素材。

    小结:经过一定时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种群数量增长会趋于稳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

理解K值,并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

    学生讨论教材中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讨论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总能稳定在K值?为什么?

    从多因素思考种群数量的变化?

   

    总结:从具体的生物现象与规律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又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释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与规律,这是学习本节的要旨。

把握学习方法要旨。


上一页  [1] [2]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新课标)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生物教学案例大全,高中生物教案,生物教学 -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