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之常用文言虚词用法例举
浏览次数: 88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标签:学习语文的方法大全,学习语文的好方法,http://www.350xue.com
中考语文复习之常用文言虚词用法例举,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③怅恨久之。
二、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www.350xue.com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渔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四、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
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乎
www.350xue.com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
①死国可乎?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者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如:
悠悠乎与灏气俱
者
一、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②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二、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www.350xue.com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
固以怪之矣。
而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面山而居。
www.350xue.com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学而不思则罔
其
一、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为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
中考语文复习之常用文言虚词用法例举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③怅恨久之。
二、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www.350xue.com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渔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四、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
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乎
www.350xue.com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
①死国可乎?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颓然乎其间者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如:
悠悠乎与灏气俱
者
一、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②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二、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www.350xue.com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
固以怪之矣。
而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面山而居。
www.350xue.com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学而不思则罔
其
一、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为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
中考语文复习之常用文言虚词用法例举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江苏徐州2017年中考语文作文作文评点(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建议(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河北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答题技法点拨(人教版九年级...
- ›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2017年中考复习建议
- › 备战2017中考语文古诗文文学常识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立意
- › 白侯之贤 阅读答案(2017浙江衢州中考语文试题)
- › 杨震字伯起 阅读答案(2017四川凉山中考语文试题)
- › 鸣机夜课图记 阅读答案(2017扬州中考语文试题)
- › 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 阅读答案(2017武汉中考语文试题)
- › 去远方 答案(2017年江苏盐城中考语文试题)
- › 2017年中考语文对联、广告、标语试题及答案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点题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语言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布局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选材
tag: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大全,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栏目导航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推荐
- ·2017年中考语文学习:六步法
- ·初中生学习方法不当的六大成因
- ·中考语文复习要掌握的方法
- ·浅谈初中语文学习习惯
- ·初二语文学习如何向初三过渡
- ·初中学习语文记忆方法大全
- ·学生应该养成的十个学习习惯
- ·中考语文得高分的六个方法
- ·初中语文阅读的学习方法总结
- ·学好初中语文必备的纠错本
- ·新初三提高语文成绩该从哪入手?
- ·中考语文复习记忆方法建议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 ·中学生语文期末学习方法指导
- ·初中语文期末判断修改病句的方法
- ·让初中生充分备考期末试
- ·初一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
-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4
- ·准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 ·中考语文语言综合运用常见试题
- ·中考语文语言综合运用常见试题答案
-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51-60
-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61-72
- ·中考语文:语言创新技巧
-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1
-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2
- ·怎么写好读后感?
-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