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备考资料3
浏览次数: 20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标签:学习语文的方法大全,学习语文的好方法,http://www.350xue.com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3,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凡可以得生者 所以识穷乏者得我也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D、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2、翻译下面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二者不可得兼,合生而取义者也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这篇文章的论点是:
4、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例子说明本文的论点。
5、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6、“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7、“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8、“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中对“心”的解释与之不同的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性。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0、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11、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12.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13. 孟子的文章语言犀利,论辩性极强,设喻举例皆从身边入手。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因手指弯曲不如别人,四处求医,由之引出下面的论述。请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翻译这一论述。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手指[弯曲]不如别人,便知道讨厌它,思想不如别人,却不知道讨厌它,这就是所谓的不明事理。)
www.350xue.com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给下面加黑的字注音。
畎( )亩 傅说( ) 拂( )士
2、解释下面加黑的词。
苦( )其心志 人恒( )过
国恒( )亡 衡( )于虑
而后作( ) 而后喻( )
3、开头举出六位名人的事例采用 修辞方法,作用是:
4、第一段举了六个由社会最底层被提拔到高位的人的事例,其中从泥瓦匠中提拔出来的人是 ____ ,从小贩中提拔出来的人是 _________。
举出六位名人的事例的作用是:
5、开头所说到六位名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6、“是人”在文中实际上是指 人。
7、第二段论述的道理是:
8、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9、文中作者针对国君提出的诊断是:
10、本文从 和 两大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导出中心论点:
。
11、与“苦其心志”的“苦”用法相同的词有: 、 、 、 、 、 。
12、翻译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与“舜发于畎亩之中”的“于”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报之于陛下也 B. 苛政猛于虎也
C. 受任于败军之际 D.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www.350xue.com
1、《曹刿论战》选自历史著作《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齐人三鼓( ) 必以情 ( )
公问其故( ) 故逐之 ( )
战则请从 ( ) 民弗从也( )
3、解释下面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肉食者: 福: 间:
徧: 信: 情:
孚: 虽: 忠:
4、分别解释下面词语的古今词义。
鄙 古义: 今义:
牺牲 古义: 今义:
狱 古义: 今义: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分别交代了 、 、
。
7、“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曹刿要去见鲁庄公,他的同乡人劝阻,曹刿不但不听,反而“入见”,这表现了曹刿 精神。
8、曹刿入见问“何以战”,鲁庄公摆出了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原因是什么?
答:
9、他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现了他 的战略思想。
10、“忠之属”在文中是指:
11、从上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刿有哪些特点?
12、“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 ;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说明了曹刿 ;“下”“登”又说明他 ;从与鲁庄公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他具有 的才能。
13、“齐师败绩”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14、“下视其辙”的目的是: “登轼而望”的目的是:
15、在什么情况下曹刿同意“鼓之”?在什么情况下同意“驰之”?(用原话答)
答:
16、曹刿同意下令追击齐军之前,先“下视共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下文原话回答)
17、曹刿在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时,提出了哪两个观点?
答:
www.350xue.com
18、“辙乱”是在“ ”发现的;“旗靡”是在“ ”看到的。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3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凡可以得生者 所以识穷乏者得我也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D、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2、翻译下面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二者不可得兼,合生而取义者也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这篇文章的论点是:
4、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例子说明本文的论点。
5、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6、“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7、“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8、“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中对“心”的解释与之不同的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性。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0、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11、 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12.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13. 孟子的文章语言犀利,论辩性极强,设喻举例皆从身边入手。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因手指弯曲不如别人,四处求医,由之引出下面的论述。请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翻译这一论述。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手指[弯曲]不如别人,便知道讨厌它,思想不如别人,却不知道讨厌它,这就是所谓的不明事理。)
www.350xue.com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给下面加黑的字注音。
畎( )亩 傅说( ) 拂( )士
2、解释下面加黑的词。
苦( )其心志 人恒( )过
国恒( )亡 衡( )于虑
而后作( ) 而后喻( )
3、开头举出六位名人的事例采用 修辞方法,作用是:
4、第一段举了六个由社会最底层被提拔到高位的人的事例,其中从泥瓦匠中提拔出来的人是 ____ ,从小贩中提拔出来的人是 _________。
举出六位名人的事例的作用是:
5、开头所说到六位名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6、“是人”在文中实际上是指 人。
7、第二段论述的道理是:
8、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9、文中作者针对国君提出的诊断是:
10、本文从 和 两大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导出中心论点:
。
11、与“苦其心志”的“苦”用法相同的词有: 、 、 、 、 、 。
12、翻译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与“舜发于畎亩之中”的“于”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报之于陛下也 B. 苛政猛于虎也
C. 受任于败军之际 D.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www.350xue.com
1、《曹刿论战》选自历史著作《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齐人三鼓( ) 必以情 ( )
公问其故( ) 故逐之 ( )
战则请从 ( ) 民弗从也( )
3、解释下面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肉食者: 福: 间:
徧: 信: 情:
孚: 虽: 忠:
4、分别解释下面词语的古今词义。
鄙 古义: 今义:
牺牲 古义: 今义:
狱 古义: 今义: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分别交代了 、 、
。
7、“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曹刿要去见鲁庄公,他的同乡人劝阻,曹刿不但不听,反而“入见”,这表现了曹刿 精神。
8、曹刿入见问“何以战”,鲁庄公摆出了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原因是什么?
答:
9、他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现了他 的战略思想。
10、“忠之属”在文中是指:
11、从上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刿有哪些特点?
12、“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 ;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说明了曹刿 ;“下”“登”又说明他 ;从与鲁庄公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他具有 的才能。
13、“齐师败绩”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14、“下视其辙”的目的是: “登轼而望”的目的是:
15、在什么情况下曹刿同意“鼓之”?在什么情况下同意“驰之”?(用原话答)
答:
16、曹刿同意下令追击齐军之前,先“下视共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用下文原话回答)
17、曹刿在论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时,提出了哪两个观点?
答:
www.350xue.com
18、“辙乱”是在“ ”发现的;“旗靡”是在“ ”看到的。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3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江苏徐州2017年中考语文作文作文评点(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建议(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河北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答题技法点拨(人教版九年级...
- ›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2017年中考复习建议
- › 备战2017中考语文古诗文文学常识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立意
- › 白侯之贤 阅读答案(2017浙江衢州中考语文试题)
- › 杨震字伯起 阅读答案(2017四川凉山中考语文试题)
- › 鸣机夜课图记 阅读答案(2017扬州中考语文试题)
- › 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 阅读答案(2017武汉中考语文试题)
- › 去远方 答案(2017年江苏盐城中考语文试题)
- › 2017年中考语文对联、广告、标语试题及答案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点题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语言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布局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选材
tag: 中考语文 资料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大全,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栏目导航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推荐
- ·2017年中考语文学习:六步法
- ·初中生学习方法不当的六大成因
- ·中考语文复习要掌握的方法
- ·浅谈初中语文学习习惯
- ·初二语文学习如何向初三过渡
- ·初中学习语文记忆方法大全
- ·学生应该养成的十个学习习惯
- ·中考语文得高分的六个方法
- ·初中语文阅读的学习方法总结
- ·学好初中语文必备的纠错本
- ·新初三提高语文成绩该从哪入手?
- ·中考语文复习记忆方法建议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 ·中学生语文期末学习方法指导
- ·初中语文期末判断修改病句的方法
- ·让初中生充分备考期末试
- ·初一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
-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4
- ·准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 ·中考语文语言综合运用常见试题
- ·中考语文语言综合运用常见试题答案
-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51-60
-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61-72
- ·中考语文:语言创新技巧
-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1
-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2
- ·怎么写好读后感?
- ·中考语文备考资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