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诗鉴赏(1)
浏览次数: 683次| 发布日期:04-13 04:20:06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贾岛诗鉴赏(1),
关于这一联中的“推敲”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 。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 ,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贾岛具实回答。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二人遂结为诗友。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但是,在这联诗中,究竟是用“敲”字好,还是用“ 推”字佳?有唐诗专家云:“推门无声,敲门有声;‘推’字音节哑,‘敲’字音节亮;四野静谥,皓月舒波,此时着一缁衣僧,举手笃笃敲门,声响回荡空间,境界倍见幽迥。”(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这是说“ 敲”字胜于“推”字。多数人或许都赞成这意见 。画家吴冠中云:“敲则有声,与静对照。但这情境中突出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 ,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 。推门,无声,不写声,只着笔于推之动作,画出了运动中的线 ,与‘ 宿 ’相对照,显得比‘敲’更和谐,不失画面的统一 。”他从绘画的角度提出异议,指出“推”胜于“敲”,亦是妙解。
诗的颈联 ,写回归路上所见 。诗人走过一条小桥 ,但见月光照耀下的原野,色彩斑斓;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这一联以幻写真,亦真亦幻 ,更显出月色的迷离,环境的清寂 ,造化的神奇。
尾联是抒情,点出全篇主旨。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围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
贾岛诗的主要风格是僻涩寒瘦,有时字句过于刻意推敲,难免留下斧凿的痕迹。这首诗所写景色可谓清幽奇崛,但诗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使人读来流利顺口 。诗中“ 宿”、“ 敲”、“分”、“移”、“动”等字,虽经过精心锤炼,但不觉其雕琢,应是贾岛诗中的上乘之作。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
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
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
烟火渐相亲。
这是一首羁旅诗。
深秋的傍晚,诗人孑然独行山间。山的野旷,暮色的森严 ,都给人一种抑郁和恐怖的感觉。“数里闻寒水 ,山家少四邻。”诗人经过山村,数里之外,即已遥闻潺潺流水之声 。这是写的听觉 。循着这听觉——潺潺流水之声,远远望去,隐约可见稀稀落落的山村人家。这样,由听觉出发,带出视觉,轻轻地绘出一幅山村居民的凄凉图景。数里之外,遥闻流水潺潺 ,但却不可能“ 闻”到水的寒冷。很显然,此处着一“寒 ”字,主要是写诗人独行山间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对山村野景旷色的独特心理感受。颔联则通过写景,把诗人的这种独特感受具体化、对象化了。旷野之中,但闻怪禽啼号,饥鼯野鸣;落日下坠,天色转暗,若大的天地,仿佛顿时变得低沉狭小了,给人以沉重的压抑之感。这,也许是由于远道而来的陌生人对陌生山村的生疏和隔膜,情不由己而产生的疏远感,而一旦进入了这一特定的环境,稍稍熟悉,便可逐渐减弱以至消除这种感觉,逐渐与之相适应了。所以,接下来颈联写出的夜景,也即诗人对山村夜色的领略,便显得平和亲近得多了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唐时曾屡遭吐蕃侵扰。而此时此刻,平安无事,没有烽火,没有硝烟。因而在诗人眼里,月色下的山村尤其显得静谧和亲切。新月初起,幽然唤起一种清新感、宁静感,惶惑的情绪渐渐淡化了,隐没了,他终于信步走进了山村 ,看见宅边的桑柘树,一排一排,看见缕缕炊烟,冉冉升起,恍惚返回久别的故乡一样,一种亲切的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渐渐地,不知不觉地,诗人汇进偏僻的山野村落,与村民们融为一体。
这首五律,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线索,是写诗人与山村的自然距离 ,由远(“ 数里闻寒水”)渐近(“萧条桑柘外 ”),不断缩短,直到进入山村——由此绘出诗人“过山村”的全部过程;而暗的线索,则是写诗人与山村的心理距离 ,由疏(“落日恐行人”)到亲(“烟火渐相亲”),不断接近,直到融为一体——由此绘画出诗人的感情从惶恐隔膜而至欣慰亲切的全部过程。而这两条线索,都是通过山村景物的刻画表现出来的 ,寒水、山家 、怪禽、落日、初月、边烽、桑柘、烟火⋯⋯随着这些山村景色的层层叠现和逐渐淡化,诗人的行程不断推进,感情不断回应。也就是说,诗人完全把自己的行踪和情感融入到景色的描写之中去了,因而景中有诗人踪迹在,更有诗人的情感在 。明人杨慎说贾岛写诗 ,好“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升庵诗话》),诚然。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鹤、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 ”,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 ,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 ,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 ,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显然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这一答很明确肯定 ,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象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 ),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 ,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 。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 ,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 。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 。“ 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 ,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 推敲”,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无佳句而有佳篇。
贾岛诗鉴赏(1)
关于这一联中的“推敲”二字,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 。据《唐诗纪事》卷四十记载 ,贾岛在长安等待应举,某日,骑驴上街,忽得此二句诗,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恍惚间冲犯了当时任京兆尹的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当即被捉问。贾岛具实回答。韩愈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二人遂结为诗友。由此可见贾岛作诗锻字炼句的刻苦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故事,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讲究斟酌字句的佳话。但是,在这联诗中,究竟是用“敲”字好,还是用“ 推”字佳?有唐诗专家云:“推门无声,敲门有声;‘推’字音节哑,‘敲’字音节亮;四野静谥,皓月舒波,此时着一缁衣僧,举手笃笃敲门,声响回荡空间,境界倍见幽迥。”(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这是说“ 敲”字胜于“推”字。多数人或许都赞成这意见 。画家吴冠中云:“敲则有声,与静对照。但这情境中突出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 ,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 。推门,无声,不写声,只着笔于推之动作,画出了运动中的线 ,与‘ 宿 ’相对照,显得比‘敲’更和谐,不失画面的统一 。”他从绘画的角度提出异议,指出“推”胜于“敲”,亦是妙解。
诗的颈联 ,写回归路上所见 。诗人走过一条小桥 ,但见月光照耀下的原野,色彩斑斓;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这一联以幻写真,亦真亦幻 ,更显出月色的迷离,环境的清寂 ,造化的神奇。
尾联是抒情,点出全篇主旨。诗人面对友人幽居周围的幽美迷人景色,对隐逸生活无比神往。他在心里说,我暂且离去,不久当会重来,一定不负共同归隐的相约。
贾岛诗的主要风格是僻涩寒瘦,有时字句过于刻意推敲,难免留下斧凿的痕迹。这首诗所写景色可谓清幽奇崛,但诗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使人读来流利顺口 。诗中“ 宿”、“ 敲”、“分”、“移”、“动”等字,虽经过精心锤炼,但不觉其雕琢,应是贾岛诗中的上乘之作。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
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
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
烟火渐相亲。
这是一首羁旅诗。
深秋的傍晚,诗人孑然独行山间。山的野旷,暮色的森严 ,都给人一种抑郁和恐怖的感觉。“数里闻寒水 ,山家少四邻。”诗人经过山村,数里之外,即已遥闻潺潺流水之声 。这是写的听觉 。循着这听觉——潺潺流水之声,远远望去,隐约可见稀稀落落的山村人家。这样,由听觉出发,带出视觉,轻轻地绘出一幅山村居民的凄凉图景。数里之外,遥闻流水潺潺 ,但却不可能“ 闻”到水的寒冷。很显然,此处着一“寒 ”字,主要是写诗人独行山间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对山村野景旷色的独特心理感受。颔联则通过写景,把诗人的这种独特感受具体化、对象化了。旷野之中,但闻怪禽啼号,饥鼯野鸣;落日下坠,天色转暗,若大的天地,仿佛顿时变得低沉狭小了,给人以沉重的压抑之感。这,也许是由于远道而来的陌生人对陌生山村的生疏和隔膜,情不由己而产生的疏远感,而一旦进入了这一特定的环境,稍稍熟悉,便可逐渐减弱以至消除这种感觉,逐渐与之相适应了。所以,接下来颈联写出的夜景,也即诗人对山村夜色的领略,便显得平和亲近得多了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唐时曾屡遭吐蕃侵扰。而此时此刻,平安无事,没有烽火,没有硝烟。因而在诗人眼里,月色下的山村尤其显得静谧和亲切。新月初起,幽然唤起一种清新感、宁静感,惶惑的情绪渐渐淡化了,隐没了,他终于信步走进了山村 ,看见宅边的桑柘树,一排一排,看见缕缕炊烟,冉冉升起,恍惚返回久别的故乡一样,一种亲切的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渐渐地,不知不觉地,诗人汇进偏僻的山野村落,与村民们融为一体。
这首五律,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的线索,是写诗人与山村的自然距离 ,由远(“ 数里闻寒水”)渐近(“萧条桑柘外 ”),不断缩短,直到进入山村——由此绘出诗人“过山村”的全部过程;而暗的线索,则是写诗人与山村的心理距离 ,由疏(“落日恐行人”)到亲(“烟火渐相亲”),不断接近,直到融为一体——由此绘画出诗人的感情从惶恐隔膜而至欣慰亲切的全部过程。而这两条线索,都是通过山村景物的刻画表现出来的 ,寒水、山家 、怪禽、落日、初月、边烽、桑柘、烟火⋯⋯随着这些山村景色的层层叠现和逐渐淡化,诗人的行程不断推进,感情不断回应。也就是说,诗人完全把自己的行踪和情感融入到景色的描写之中去了,因而景中有诗人踪迹在,更有诗人的情感在 。明人杨慎说贾岛写诗 ,好“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升庵诗话》),诚然。
寻隐者不遇
贾 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鹤、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 ”,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 ,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 ,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 ,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显然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这一答很明确肯定 ,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象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 ),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 ,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 。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 ,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 。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 。“ 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 ,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 推敲”,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无佳句而有佳篇。
贾岛诗鉴赏(1)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