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郎士元诗鉴赏

郎士元诗鉴赏

浏览次数: 671次| 发布日期:04-13 04:20:06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郎士元诗鉴赏,

生平简介
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进士,官郢州刺史 。“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齐名。诗多酬赠之作。有《郎士元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
画出西南四五峰。
唐诗中有不少诗中有画之作,而这首小诗以“望”字统顾全篇,点染出一幅画中景,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首句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写出了雨后初晴,空气清新爽洁 ,佛寺钟声清晰可闻的怡人景象 。这两句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 ”,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 遥听钟声恋翠微”)。虽然这不是诗的主笔(望山),但它暗涉登眺,为下面两句作伏笔。循看精舍的钟声,诗人泊舟登岸而行。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惬意。深林中,枝叶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 ”,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指向“望山”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 ,”而达于精舍——“柏林寺 ”。行人眼前豁然开朗。扑入眼帘的首先是雨后如洗的“青山 ”。前两句不曾用一个颜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前一亮明。继而吸引行人视线的是天空中飘荡的云彩。“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 ,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风轻云淡,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见。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第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 ),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势,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只举“四五 ”,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 ”。不用“衬”字而用“画”字,鲜明形象,别有情趣 。言“ 衬 ”,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 ”,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 ”,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明丽;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倍感新鲜。因而末句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也就是这一笔的成功与前三笔的巧妙配合是分不开的。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钱钟书先生《通感》一文,列举李贺等唐代诗人作品,详细分析了“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常用于描写音乐的篇章。郎士元这首小诗就运用这种描写手法。
笙这种乐器,列管参差如凤翼,其鸣声清亮,传说仙人王子乔善吹笙,好作凤凰鸣。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 ”似乎就从这个传说得到联想 ,极言笙声之妙,超神入化 。“彩霞”二字,写出了人的幻觉,使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但与韩愈写琴、李贺写箜篌的诗以视觉形象摹状乐声不同,这里描摹的是奏乐的环境(不是声如彩霞,而是声自彩霞 )。其所以产生如此奇妙幻觉,与“隔”字有关。“ 不隔”则显明朗 ,“隔”则显出朦胧,二者的美各有千秋。平明观花见得真切 ,而雾里看花则别具情态 ,且能发人想象。看一“隔”字,笙声隐隐约约传来,听者如闻仙乐的情态委婉传出。
“不知墙外是谁家 ”,就是对“隔”的进一步抒写 。诗人应该是在自家院落听隔壁邻舍吹笙 ,故云“墙外”。“不知”、“谁家”的悬设,不但进一步写出笙声的奇妙感、迷离恍惚之感,而且还写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神态,使读者想象那音乐是如何的独具魅力。
正是这种强烈的魔力吸引着诗人,他不禁由寻声暗问到起身追踪。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 ”。虽是邻家,却门墙森严难以逾越,诗人不由望门兴叹,生出咫尺之地如“天上人间”之感。同时又激发出下句更为绚丽的幻想。
这就是“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里以花写乐,象第一句一样仍然是从奏乐环境着想 。“碧桃千树花”与“彩霞”相呼应,眼前呈现的一片灼灼其华的绚丽景象,应当是天上的碧桃、王母的桃花,非人间所能有。这种灵境中的音乐,自然也是奇妙的、非人世间的了。这就由奏乐环境间接写出了音乐的美妙。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相当传神。
这首诗“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 ”,同时又避免对音乐本身作正面描绘,而只就奏乐的环境设想,由“别有天地非人间”间接表现“此乐只应天上有”,在通感运用上可谓别具匠心。




郎士元诗鉴赏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