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孟浩然诗鉴赏(2)

孟浩然诗鉴赏(2)

浏览次数: 682次| 发布日期:01-14 02:36:00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孟浩然诗鉴赏(2),

登江中孤屿赠
白云先生王迥
孟浩然
悠悠清江水,
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
绿筿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
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
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
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
归来恨如失。
王迥,号白云先生,孟浩然的好友。家住襄阳鹿门山,有时卖药。是一位隐居的高士。孟浩然也一生未出仕,二人都徜徉高蹈,交谊深挚。
诗可分三部分。前六句为一部分,描写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先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而只以“水落沙屿出”暗示。紧接着写汉江:大石下的回水潭,深不可测。岸边的翠竹,密密匝匝。传说中的鲛人,潜伏在水中。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张华《博物志》载 :“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 。”诗人将汉江、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既写游汉江,同时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作铺垫。
第二部分共四句,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诗的大意是这样:回想起与你分别的时候,我们一起泛舟的情景,仿佛昨天的事情。在夕阳的晚照中,我们坐在孤屿上,兴致勃勃。兴非一,兴致无穷,不一而足,由于有第一部分作铺垫,这里只以“夕阳”一句景语 ,“中坐”一句情语,就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 ,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
因为思念王迥,遥望王迥住的鹿门山。回到家中,仍然怅然若失。诗以美丽的汉江为背景,以游汉江为情节,把相思的感情通过具体的生活抒写出来,真挚而又绵长。结构上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如同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万山潭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
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
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
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
沿月棹歌还。
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又名汉皋山。此地环境清幽,为襄阳名胜,又有神女解佩的传说,更增添了一层迷人的色彩。浩然常游此地,诗集中就有三首于此得题。“万山潭”,指山旁江水深曲处。
首联写诗人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 。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坐”字一字,更显安闲。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颔联,所谓“鱼行潭树下 ”,似不合理,盖鱼是水中之物,岂能行之于树下?细细体味,就可理解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 ”。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且“鱼行”与“猿挂 ”,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颈联借本地典故抒发情怀。曹植《洛神赋》中说:“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意思是郑交甫曾游于万山,巧遇两个游山的神女,羡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带上的饰物,游女解佩赠之,但霎时,游女及佩饰均不见。郑交甫怅惘良久。这个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也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尾联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 。“沿”字,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 ;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闻一多说 :“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唐诗杂论》)所谓“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正是此中境界的写照。刘熙载说 :“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
孟浩然的人品是怎样的呢 ?王士源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疏艺竹,以全高尚。”(《孟浩然集序》)王维在绢本上绘制的孟浩然肖像“颀而长 ,峭而瘦,⋯⋯风仪落落,凛然如生。”(《韵语阳秋》引张洎题识 )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可用风清骨峻四个字来形容。它体现在孟氏诗中,就浇铸出孟浩然的诗品。
正如闻一多所说 ,《万山潭作》一诗,这是诗的孟浩然 ,又是孟浩然的诗。诗人的心境是多么悠闲、清静、旷达、淡泊啊!诗人的形象是何其“风神散朗”、“风仪落落”啊!这真是诗如其人、人即其诗了。孟浩然所创造的人入其诗、诗显其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冲淡。
孟浩然和王维,都推崇冲淡,却各有千秋。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可见,王、孟虽同样具有冲淡中“清”的特点,王维偏重秀字 ,孟浩然偏重一个旷字 。王维的《青谿》,虽然写了素、闲、清、澹,但从“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诗句中,却可看见大自然的秀丽景色 。孟浩然的《万山潭作》,虽然也写了清、闲,但从神寄游女、归舟放歌的情境中,我们却可窥见他的旷达情怀。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孟浩然
出谷未亭午,
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
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
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
伫立待夫君。
 “精思观”,在襄阳附近。“王白云”为孟浩然同乡好友王迥,号白云先生,与孟浩然多有唱和。这首精思观纪游之作 ,历来被推为冲淡的标本。正如闻一多所评论:“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所谓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是指诗人将诗意完全消融于平淡的字句中,以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出谷未亭午,到家已夕曛,是说未午离观,傍晚还家。说明路途不是很远。由诗题可以知道,诗人与王白云结伴同游,途中两人走失,直到回家,才发现“王白云在后”。弄得孟浩然伫立“衡门”(简陋的门,语出《诗经·陈风》),大为着急——虽然诗中没有明说。
因此,全诗从第二联起,在写景中就充溢着一种企盼之情。“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回首归路只见牛羊,是指不见王先生的影儿。诗人化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之语,十分微妙地暗示了“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的盼望归来之意。“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则是无所依傍的写景。樵夫隐没于夜色,草虫吞声于深秋,一失影,一失声,透露出的都是若有所失的神情 。“衡门犹未掩 ”,是因为之子犹未归。于是先归者还在怅望 ,“伫立待夫君”。“夫君”,如同“之子”,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您这位老先生 ”,一种发生在亲友之间的关切加埋怨,情见乎辞。
“淡到看不见诗”,是现象。“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闻一多),这才是孟诗的本质。
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
平生一片心。
这是一首送别诗,朱大名去非。
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强调其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诗中用作长安的代称。京华之地,是游侠云集之处。“宝剑值千金”,惜别赠别乃知之所为这句诗本为曹植《名都篇》诗句,这里信手拈来,不仅强调宝剑本身的价值,而且有身无长物的意味。这样的赠品,将是何等珍贵,岂可等闲视之!诗中写赠剑,有一个谁赠谁受的问题。从诗题看,本可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作者送朱大以剑。而从“宝剑”句紧接“游人”言之,似乎还可理解为朱大临行对作者留赠以剑。在送别时,虽然只能发生其中一种情况 ;但入诗时,诗人的著意唯在赠剑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这反而耐人寻想。
千金之剑,分手脱赠,大有疏财重义的慷慨之风。不禁令人联想到一个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许剑”。《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受封延陵的吴国公子“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季札挂剑,其节义之心固然可敬,但毕竟已成一种遗憾 。“分手脱相赠”,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似是赠剑时的赠言,又似赠剑本身的含义——即不赠言的赠言。只说“一片心”而不说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浑。却更能激发人海阔天空的联想。那或是一片仗义之心,或是一片报国热情,⋯⋯。总而言之,它表现了双方平素的仗义相期,令人咀嚼,转觉其味深长。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 。”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1] [2]  下一页


孟浩然诗鉴赏(2)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