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七年级下同步辅导七年级下教参:最后一课

七年级下教参:最后一课

浏览次数: 25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七年级下同步辅导
标签:七年级下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七年级下教参:最后一课,

最后一层,从“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到“我真永远忘不了”。这一层,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弗郎士和全体学生、村里的老人们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堂法语课,并且把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作为热爱祖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所以,当韩麦尔老师让他背书时,心里想的是“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当他一句话也拼不出时,心里想的不再是害怕挨老师的“训斥”,而是“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他有了羞耻感。弗郎士在学习文法时,他自信“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过去一个字也记不住的文法,现在觉得很容易懂。这使他自己都感到“奇怪”。当他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他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联想,表现出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韩麦尔老师对祖国的深情和尽职精神,在“最后一课”中是极其感人的。这个平时严厉的老师,当弗郎士背诵不出分词规则时,他不再“训斥”他,而是沉痛地总结以往的教训:“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同时指出自己也有应该“自责”之处。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他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阴谋,赞美法语的优点,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段话,寓意深刻,语重心长,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法语,用它作为武器,为法兰西祖国的自由统一而斗争。韩麦尔老师的高度责任感,使弗郎士感到他“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感到他“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韩麦尔老师为了学生们上好习字课,还别出心裁地在字帖上用圆体字写:“法兰西”,“阿尔萨斯”,象征着阿尔萨斯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使弗郎士感到“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韩麦尔老师忍受着离开服务了四十年的本乡的痛苦,认真地教好“最后一课”。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正当每个人的炽烈的爱国热情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而这感人的情景又激动着每个人的心的时候,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军队收操的号声,令人心碎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老师此刻的悲愤和哀痛难以形容,他“脸色惨白”,到嘴边上的话,却哽住了,说不出来。于是,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这振奋人心而又含义深刻的两个大字。这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表达了韩麦尔老师的心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的集中表现。这样收尾,使小说的主题深化,同时收到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丰富想像的余地。

 

《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

艺术结构的简朴和紧凑。《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弗郎士作结构的中心线索,通过主人公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自然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小说从弗郎士走出家门、跑向学校,到“最后一课”结束,情节的发展层次清晰、紧凑、井然有序。作者把普鲁士侵略者颁布禁教法语令,作为情节发展和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异族统治者强行施教德语,表明它对阿尔萨斯、洛林人民的奴役加深了,民族矛盾激化了,这就更加激发了弗郎士、韩麦尔老师以及郝叟老人的爱国热情,他们崇高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爱国主义的主题,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充分揭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最后一课”的结束,情节发展到高潮,并急转为尾声,小说的主题进一步升华。结尾表明:“最后一课”结束了,然而它已经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法兰西一定会重获解放。

出色的心理描写。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成功的。作者巧妙地用了多种方式描写了人物心理,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

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融为一体。这样使弗郎士所见到的景物、人物等都笼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它和那极其简洁的直接对心理活动的刻画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反映出弗郎士的心理状态。如:“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有许多地方作者是把心理描写和人物行动结合在一起的,如弗郎士进教室:“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这样的例子很多,从这些例子看出作者是多么自然、多么贴切地把人物的心理和行动结合在一起进行刻画的。

总之,这篇小说描写心理活动的段落很多,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多种心理刻画的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描写心理活动,都准确地把握住了弗郎士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非常真实,非常生动。

“烘托”和“重复”的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为了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通过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选自《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上一页  [1] [2] [3] [4] [5] 


七年级下教参:最后一课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七年级下同步辅导,七年级下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七年级下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