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修之死”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浏览次数: 69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
标签:九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从“杨修之死”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李镇西在99年“中语会第七届年会”上指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可见,语文教学要优化与创新,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还包括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在完成其自身教学目标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反复阅读和理解,与课文中的人(或事)同悲、同喜、同笑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责无旁贷。
初中语文第三册有一篇选自《三国演义》的课文“杨修之死”,我认为杨修致死的主要原因在其“恃才放旷”,“恃才放旷”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或曰人格障碍,在当今独生子女居多的青少年学生中还可以找到其影子,这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相当有害的。因此在讲授此文时,我设计了两堂课:第一堂课是疏通文字,了解故事情节,通过七件事让学生初步了解“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第二堂课专设为讨论课,组织学生对“杨修之死”的原因作深入的探讨。同学们对“杨修”这个人物颇感兴趣,因他才华横溢,特别聪明。杨修因其才受到曹操的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斩首,这是为什么?我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是因曹操妒才,有的说曹操心狠手辣、奸诈、坏……,气氛热烈。教师趁机点拨:杨修之死仅仅只是曹操的原因吗?“不!”有学生看着书说,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还有人认为是杨修太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太自以为是,太骄傲……这时教师概括学生讨论的两种意见:(1)杨修恃才放旷,终招杀身之祸;(2)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是因其心胸狭窄,忌贤妒能。然后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态度,结果大多数同学认为杨修之死是第一种原因,教师因势利导:何谓“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俗,用现在的话讲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无视他人的存在,不拘小节。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有!”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有学生说我们班就有这种人。教师引导:对!由于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同学是独生子女,有些同学唯我独尊,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若是成绩优秀,那更是有了“资本”。在家里随意辱骂父母,在学校稍不顺心就随意责骂老师和同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叫“人格障碍”。人格又称个性,它表现为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个人特征,是一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人格障碍是人格特征偏离了正常,也称病态人格。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放荡不羁、缺乏对情感情绪的自制力,偏离正轨、低级趣味占优势的人。杨修的“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实际上是一种人格障碍,一种心理疾病,只不过当时人们并没有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而只是认为是其性格不好。那么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应从杨修之死中明白什么呢?教师让学生讨论,然后总结: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正常人的心理,这当然需要从小培养,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同学们,生活是七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只要我们给予他人帮助、关怀、爱抚,心中装盛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喜,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学会与他人休戚相关,就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杨修之死”的悲剧就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便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课后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文章题为《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同学们大多能联系实际谈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性,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著名语文教师韩军认为:“好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语言本领——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根本。”通过《杨修之死》这堂讨论课,使我真正体会了这个根本,即“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育的最佳境界。”(李镇西《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
从“杨修之死”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李镇西在99年“中语会第七届年会”上指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可见,语文教学要优化与创新,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还包括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在完成其自身教学目标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反复阅读和理解,与课文中的人(或事)同悲、同喜、同笑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责无旁贷。
初中语文第三册有一篇选自《三国演义》的课文“杨修之死”,我认为杨修致死的主要原因在其“恃才放旷”,“恃才放旷”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或曰人格障碍,在当今独生子女居多的青少年学生中还可以找到其影子,这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相当有害的。因此在讲授此文时,我设计了两堂课:第一堂课是疏通文字,了解故事情节,通过七件事让学生初步了解“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第二堂课专设为讨论课,组织学生对“杨修之死”的原因作深入的探讨。同学们对“杨修”这个人物颇感兴趣,因他才华横溢,特别聪明。杨修因其才受到曹操的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斩首,这是为什么?我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是因曹操妒才,有的说曹操心狠手辣、奸诈、坏……,气氛热烈。教师趁机点拨:杨修之死仅仅只是曹操的原因吗?“不!”有学生看着书说,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还有人认为是杨修太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太自以为是,太骄傲……这时教师概括学生讨论的两种意见:(1)杨修恃才放旷,终招杀身之祸;(2)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是因其心胸狭窄,忌贤妒能。然后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态度,结果大多数同学认为杨修之死是第一种原因,教师因势利导:何谓“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俗,用现在的话讲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无视他人的存在,不拘小节。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有!”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有学生说我们班就有这种人。教师引导:对!由于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同学是独生子女,有些同学唯我独尊,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若是成绩优秀,那更是有了“资本”。在家里随意辱骂父母,在学校稍不顺心就随意责骂老师和同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叫“人格障碍”。人格又称个性,它表现为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个人特征,是一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人格障碍是人格特征偏离了正常,也称病态人格。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放荡不羁、缺乏对情感情绪的自制力,偏离正轨、低级趣味占优势的人。杨修的“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实际上是一种人格障碍,一种心理疾病,只不过当时人们并没有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而只是认为是其性格不好。那么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应从杨修之死中明白什么呢?教师让学生讨论,然后总结: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正常人的心理,这当然需要从小培养,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同学们,生活是七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只要我们给予他人帮助、关怀、爱抚,心中装盛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喜,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学会与他人休戚相关,就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杨修之死”的悲剧就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便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课后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文章题为《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同学们大多能联系实际谈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性,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著名语文教师韩军认为:“好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语言本领——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根本。”通过《杨修之死》这堂讨论课,使我真正体会了这个根本,即“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育的最佳境界。”(李镇西《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
从“杨修之死”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青少年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九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 推荐
- ·也说杨修之死
- ·从“杨修之死”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 ·关于《智取生辰纲》
- ·智取生辰纲
- ·失去了民心,便失去了胜算——读《智取
- ·奇思妙想 防不胜防——谈〈智取生辰纲
- ·七百年前的一场抢劫诈骗案——《智取生
- ·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
- ·“不求甚解”好读书
- ·“含读” 出意味——由《范进中举》说
- ·《不求甚解》备课资料
- ·读书不妨“不求甚解”
- ·“强作解人”与“不求甚解”
- ·“好读书,不求甚解”
- ·弗兰西斯·培根谈读书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参考资料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教学建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话表演
- ·析《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形象
- ·两首悼亡词的比较阅读:苏轼的《江城子
- ·生死隔绝情悠悠——苏轼《江城子》赏析
- ·至情至性、噬心镂骨的生命体验 ——重
- ·浪漫梦境,豪壮情怀——李清照《渔家傲
- ·语文版《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超然洒脱游于物外——读苏轼《望江南》
- ·《望江南》题解
- ·《范进中举》分层教学建议
- ·李清照《武陵春》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