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苏洵的《六国论》
浏览次数: 22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介绍苏洵的《六国论》,
苏洵这篇文章探讨六国破灭的原因,我们不能认为作者的意见是全面的。要对六国破灭作科学的历史结论,我们还必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但是,单就“赂秦”一点而论,我们又得承认苏洵确实抓着了有关对敌斗争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作为历史经验,直到今天还具有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论述,也很费了一番匠心的安排,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和借鉴到论说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战国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很纷繁复杂,但是作者只就对秦国的态度上,从六个国家当中区别出两个类型,“赂秦”和“不赂秦”;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以地赂秦”,第二种是齐国附随秦国,第三种是燕国、赵国“用武而不终”。三种情况中的第一种属于“赂秦”一类,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不“赂秦”一类。苏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赂秦”问题上,为六国的破灭立论。因为这才是六国破灭的根本要害:不仅“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因此丧亡,不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齐国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够跟秦国较量一下的燕国、赵国也因此失败。写文章就应该扣紧中心问题去发挥。重点摆对了,又要把它同别的部分联结起来,看出它们的相互关系。所以作者集中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后,进而又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当然,态度、分寸是不同的。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是根本否定,对依附秦国的齐国是严肃批判,而对“用武而不终”的燕、赵两国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另外,作者在进行评论的同时,又插入一些生动的叙述,引用一些形象的譬喻,例如:“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又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再如:“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整篇文章因此避免了枯燥呆板的毛病,使读者感到摇曳多姿,兴味无穷。既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又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到了结尾,作者以感叹方式归到现实,行文略作回荡,收煞得意味含蓄不尽,而又极其苍劲雄迈。以上所述都足以看出作者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审透彻,行文干练老辣。前人评论苏洵的文章“博辩宏伟”,或者说他的文章的奔腾上下、纵横出入的气势有如江河决口,都确切地说明了苏洵散文的特色和成就。我们从这篇《六国论》里是不难体会到的。
介绍苏洵的《六国论》
苏洵这篇文章探讨六国破灭的原因,我们不能认为作者的意见是全面的。要对六国破灭作科学的历史结论,我们还必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但是,单就“赂秦”一点而论,我们又得承认苏洵确实抓着了有关对敌斗争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作为历史经验,直到今天还具有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论述,也很费了一番匠心的安排,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和借鉴到论说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战国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本来很纷繁复杂,但是作者只就对秦国的态度上,从六个国家当中区别出两个类型,“赂秦”和“不赂秦”;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以地赂秦”,第二种是齐国附随秦国,第三种是燕国、赵国“用武而不终”。三种情况中的第一种属于“赂秦”一类,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不“赂秦”一类。苏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赂秦”问题上,为六国的破灭立论。因为这才是六国破灭的根本要害:不仅“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因此丧亡,不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齐国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够跟秦国较量一下的燕国、赵国也因此失败。写文章就应该扣紧中心问题去发挥。重点摆对了,又要把它同别的部分联结起来,看出它们的相互关系。所以作者集中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后,进而又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当然,态度、分寸是不同的。作者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是根本否定,对依附秦国的齐国是严肃批判,而对“用武而不终”的燕、赵两国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另外,作者在进行评论的同时,又插入一些生动的叙述,引用一些形象的譬喻,例如:“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又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再如:“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整篇文章因此避免了枯燥呆板的毛病,使读者感到摇曳多姿,兴味无穷。既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又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到了结尾,作者以感叹方式归到现实,行文略作回荡,收煞得意味含蓄不尽,而又极其苍劲雄迈。以上所述都足以看出作者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审透彻,行文干练老辣。前人评论苏洵的文章“博辩宏伟”,或者说他的文章的奔腾上下、纵横出入的气势有如江河决口,都确切地说明了苏洵散文的特色和成就。我们从这篇《六国论》里是不难体会到的。
介绍苏洵的《六国论》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二同步辅导 推荐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