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一代完人|杜甫|蜀相
浏览次数: 84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青梅煮酒》:一代完人|杜甫|蜀相,
诸葛亮的局限也同时暴露出来了,那就是他的谨慎,追求"十全必克"的谨慎。我觉得诸葛亮的谨慎,虽可以在性格构成上寻找原因,但这里怕也与他智力上的优势有关。请允许我再以围棋高手下棋为例:棋士对弈时若选择冒险深入的着手,频频放出胜负手,通常总意味着棋势已落下风,寻常"正着"已无取胜可能,便只能借助把水搅浑以求一逞。反观对方,因胜券在握,这时便往往显得较为忍让,脑子里尽想着如何简化局势,拒绝与对手多做纠缠。诸葛亮与敌人交手时,其心态便正好像这样一位胜券在握的棋士,他坚信自己的实力,他认为无须借助拼命的招法就能"十全必克",便自然不会对任何冒险举动感兴趣了。诸葛亮本能地追求"完胜"对手,因而不愿把战场上的胜负放在赌盘里旋转,即使他的赢面要大得多。
如果我们姑且认为诸葛亮选择了最好的北伐时机,但他确实没有体现出最好的进攻策略。他拒绝了手下大将魏延轻兵突袭的主张(魏延事详后《英雄末路》),而只是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绕道远行,缓慢地向着自己的目的地长安推进。这本该是诸葛亮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完全有可能至少一举占领长安。结果,终其北伐一生,他竟一次也没有把军队推进到那么远。
街亭的失败,对诸葛亮的打击完全是致命的。诸葛亮从未答应魏延"自带一万兵"的请求,却轻率地给了参军马谡那么多人,结果,这位赵括一流的纸上谈兵好手,被魏国在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资格将领张郃一举击败。诸葛亮固然可以"挥泪斩马谡",但蜀汉那么多儿郎的阵亡,却是无法随泪挥去的巨大阴影。事实上街亭之败,其惨重性几乎是不可补偿的。诸葛亮在别路战场上获得的所有战功,都没有抵消掉马谡的失职。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委马谡以重任呢?这牵涉到诸葛亮一个致命的弱点。
聪明绝顶的诸葛亮,恰恰在识别人才上显得乏善可陈。马谡不可重用,擅长发现人才的刘备临死前就曾对诸葛亮有所提醒,正如魏延可以重用,刘备也曾向诸葛亮有所示范。细想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心中有千头万绪,仍能特地将马谡拿出来提上一提,肯定那时候诸葛亮对马谡已流露出激赏之色,所以刘备觉得应该预加防范。诸葛亮对马谡并非不了解,他经常会在日理万机之余,与马谡在中军帐里谈论兵法。
如果你站在泰山极顶上,呼吸着青天八万里罡风,感受着自然界最瑰丽的天籁,自然便难以辨别被自己"一览众山小"的芸芸小丘,哪个更高些,哪个稍稍矮些。诸葛亮也许正面对这样的难局,他独标高格的智力,因其过于不同流俗之故,反而妨碍他辨别寻常士子间的相对高下。这是一种类似"阿喀硫斯之踵"的强人式盲点,诸葛亮骨子里对旁人的轻视乃至无视,本身并不以他是否谦虚待人、平等待人为转移,正如有钱锺书式的博闻强记、锐眼精识,就必然会产生对他人的不屑之情一样,即使钱先生曾大自谦抑。这本来不该是诸葛亮的弱点,我们更应将此理解成"优秀"的并发症。
诸葛亮重用了不该重用的马谡,轻视了不宜轻视的魏延,所以,蜀汉后期人才的极度匮乏,也就不难理解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一局面的造成,诸葛亮难脱干系。试看诸葛亮重用之人,如《出师表》中提及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多属无能之辈,他们除了具有忠贞的品质外,一般便没有可以称道之处了,包括那位"胆大如鸡卵"的"天水匹夫"姜维。有人曾这样为诸葛亮譬解,说是因为刘禅过于昏庸,诸葛亮深怕自己百年之后刘禅帝位难保,所以只能用些"志虑忠纯"的"良实"好人。倘如此,则孔明方减一过又增一过:满朝文武尽皆无能,刘禅终不被自己手下赶出皇宫,他的天下也是注定守不牢的。果然,诸葛亮死后未满三十年,蜀国即率先为魏国所灭。
在北伐未能一战告捷的情况下,诸葛亮没能及时调整政策,恢复经济,也是造成他失败的一大根源。诸葛亮后来几次失败,倒并非战场上失利,而只取决于一个共同的原因:粮食。诸葛亮是在后方没有能力提供充足后勤保障的情况下,贸然北征的。这样,即使他战场上能够获胜,由于所处的战场乃是相对较为荒凉的陇西、陇右地带,无法从敌人或占领区中及时得到补给,这便从根本上妨碍他继续前进。结果,正用得上他自己当年形容曹操的一句话:"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再则,蜀汉的综合国力本来就无法与魏国相提并论,诸葛亮竟然"无岁不征",客观上有点穷兵黩武的意味,反使蜀汉的国力进一步削弱。──诸葛亮直到晚年才想到屯田,但显然施之过晚,诸葛亮甚至没有等到收获第一熟麦子,即"中道崩殂"。
诸葛亮之死,往好里说是忠心体国,公而忘私的典范,他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往不好处说,则又不得不归结为他过于不惜羽毛,对手下过于缺乏信赖。"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结果便是,诸葛亮承担的工作量实在太庞大了,那么多本来不该由他亲自过问的事情(如"罚二十以上"),他都要"亲览"。如此"夙兴夜寐"、"食不甘味",即使铜浇铁铸之人都难胜其劳,更遑论肉体凡胎的卧龙先生了。"死诸葛走生仲达"一事,在曹魏方面固然可以解释成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惺惺相惜,蜀国则理所当然地将此夸大为诸葛亮冥功了得。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司马懿对诸葛亮敬重(或"害怕")一说,此前他反复向蜀国使者询问诸葛亮饮食起居,如若仅仅为了考察一个人生命还有几日可活,凭常识也觉不可思议,何况当时的诸葛亮年仅五十四岁。司马懿只是在听蜀使介绍到诸葛亮不要命的工作方式之后,才嗟然生叹:"亮将死矣。"他日后实地考察诸葛亮的行营,并由衷感叹"天下奇才也",亦足证他对诸葛亮的敬重之诚。
虽然当时也有人讥笑诸葛亮"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但总体上看,自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后,民间便掀起了对诸葛亮的顶礼膜拜之风;后来钟会入蜀前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先行拜谒"丞相祠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当年曾应司马氏的命令,编纂《诸葛亮集》,亦可见诸葛亮的威望,甚至在冤家对头那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尊崇。
"儒道合一"的孔明,他对刘备的忠诚,对蜀汉的卫护,对恢复汉室的孜孜以求,都闪烁出中国儒家学说中最见光彩的人格(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光彩);而从他行兵布阵的机巧百出(如"八阵图"),和造木牛、流马,制作可一次连发十箭的强弩中,我们又分明见到了高妙的中国墨家式智慧。虽然后一点,亦即诸葛亮的"道术",在他整个人格体系中只是一种补充,但民间恰恰将这一点无限放大,遂使诸葛亮在中国民间符号系统里,幻化为智慧的化身,一个类似维吾尔族中阿凡提一样的角色。他袍袖里的春秋、鹅毛扇中的阴阳和眼瞳里的智慧,因此便千余年来一直被中国人敬若神明。用句时髦的术语,诸葛亮遭到了"妖魔化"。
与其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还不如说他是崇高人格的化身。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曾坦率承认自己的"谲智"及不上曹操;无须曹操承认我们也能看出,诸葛亮伟岸的人格、不屈的追求、完善的智力,不仅高扬在曹操之上,也几乎高踞在古来所有帝王将相之上。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他绝对不是一个手摇鹅毛扇的人。
《青梅煮酒》:一代完人|杜甫|蜀相
诸葛亮的局限也同时暴露出来了,那就是他的谨慎,追求"十全必克"的谨慎。我觉得诸葛亮的谨慎,虽可以在性格构成上寻找原因,但这里怕也与他智力上的优势有关。请允许我再以围棋高手下棋为例:棋士对弈时若选择冒险深入的着手,频频放出胜负手,通常总意味着棋势已落下风,寻常"正着"已无取胜可能,便只能借助把水搅浑以求一逞。反观对方,因胜券在握,这时便往往显得较为忍让,脑子里尽想着如何简化局势,拒绝与对手多做纠缠。诸葛亮与敌人交手时,其心态便正好像这样一位胜券在握的棋士,他坚信自己的实力,他认为无须借助拼命的招法就能"十全必克",便自然不会对任何冒险举动感兴趣了。诸葛亮本能地追求"完胜"对手,因而不愿把战场上的胜负放在赌盘里旋转,即使他的赢面要大得多。
如果我们姑且认为诸葛亮选择了最好的北伐时机,但他确实没有体现出最好的进攻策略。他拒绝了手下大将魏延轻兵突袭的主张(魏延事详后《英雄末路》),而只是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绕道远行,缓慢地向着自己的目的地长安推进。这本该是诸葛亮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完全有可能至少一举占领长安。结果,终其北伐一生,他竟一次也没有把军队推进到那么远。
街亭的失败,对诸葛亮的打击完全是致命的。诸葛亮从未答应魏延"自带一万兵"的请求,却轻率地给了参军马谡那么多人,结果,这位赵括一流的纸上谈兵好手,被魏国在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资格将领张郃一举击败。诸葛亮固然可以"挥泪斩马谡",但蜀汉那么多儿郎的阵亡,却是无法随泪挥去的巨大阴影。事实上街亭之败,其惨重性几乎是不可补偿的。诸葛亮在别路战场上获得的所有战功,都没有抵消掉马谡的失职。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委马谡以重任呢?这牵涉到诸葛亮一个致命的弱点。
聪明绝顶的诸葛亮,恰恰在识别人才上显得乏善可陈。马谡不可重用,擅长发现人才的刘备临死前就曾对诸葛亮有所提醒,正如魏延可以重用,刘备也曾向诸葛亮有所示范。细想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心中有千头万绪,仍能特地将马谡拿出来提上一提,肯定那时候诸葛亮对马谡已流露出激赏之色,所以刘备觉得应该预加防范。诸葛亮对马谡并非不了解,他经常会在日理万机之余,与马谡在中军帐里谈论兵法。
如果你站在泰山极顶上,呼吸着青天八万里罡风,感受着自然界最瑰丽的天籁,自然便难以辨别被自己"一览众山小"的芸芸小丘,哪个更高些,哪个稍稍矮些。诸葛亮也许正面对这样的难局,他独标高格的智力,因其过于不同流俗之故,反而妨碍他辨别寻常士子间的相对高下。这是一种类似"阿喀硫斯之踵"的强人式盲点,诸葛亮骨子里对旁人的轻视乃至无视,本身并不以他是否谦虚待人、平等待人为转移,正如有钱锺书式的博闻强记、锐眼精识,就必然会产生对他人的不屑之情一样,即使钱先生曾大自谦抑。这本来不该是诸葛亮的弱点,我们更应将此理解成"优秀"的并发症。
诸葛亮重用了不该重用的马谡,轻视了不宜轻视的魏延,所以,蜀汉后期人才的极度匮乏,也就不难理解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一局面的造成,诸葛亮难脱干系。试看诸葛亮重用之人,如《出师表》中提及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多属无能之辈,他们除了具有忠贞的品质外,一般便没有可以称道之处了,包括那位"胆大如鸡卵"的"天水匹夫"姜维。有人曾这样为诸葛亮譬解,说是因为刘禅过于昏庸,诸葛亮深怕自己百年之后刘禅帝位难保,所以只能用些"志虑忠纯"的"良实"好人。倘如此,则孔明方减一过又增一过:满朝文武尽皆无能,刘禅终不被自己手下赶出皇宫,他的天下也是注定守不牢的。果然,诸葛亮死后未满三十年,蜀国即率先为魏国所灭。
在北伐未能一战告捷的情况下,诸葛亮没能及时调整政策,恢复经济,也是造成他失败的一大根源。诸葛亮后来几次失败,倒并非战场上失利,而只取决于一个共同的原因:粮食。诸葛亮是在后方没有能力提供充足后勤保障的情况下,贸然北征的。这样,即使他战场上能够获胜,由于所处的战场乃是相对较为荒凉的陇西、陇右地带,无法从敌人或占领区中及时得到补给,这便从根本上妨碍他继续前进。结果,正用得上他自己当年形容曹操的一句话:"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再则,蜀汉的综合国力本来就无法与魏国相提并论,诸葛亮竟然"无岁不征",客观上有点穷兵黩武的意味,反使蜀汉的国力进一步削弱。──诸葛亮直到晚年才想到屯田,但显然施之过晚,诸葛亮甚至没有等到收获第一熟麦子,即"中道崩殂"。
诸葛亮之死,往好里说是忠心体国,公而忘私的典范,他也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往不好处说,则又不得不归结为他过于不惜羽毛,对手下过于缺乏信赖。"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结果便是,诸葛亮承担的工作量实在太庞大了,那么多本来不该由他亲自过问的事情(如"罚二十以上"),他都要"亲览"。如此"夙兴夜寐"、"食不甘味",即使铜浇铁铸之人都难胜其劳,更遑论肉体凡胎的卧龙先生了。"死诸葛走生仲达"一事,在曹魏方面固然可以解释成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惺惺相惜,蜀国则理所当然地将此夸大为诸葛亮冥功了得。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司马懿对诸葛亮敬重(或"害怕")一说,此前他反复向蜀国使者询问诸葛亮饮食起居,如若仅仅为了考察一个人生命还有几日可活,凭常识也觉不可思议,何况当时的诸葛亮年仅五十四岁。司马懿只是在听蜀使介绍到诸葛亮不要命的工作方式之后,才嗟然生叹:"亮将死矣。"他日后实地考察诸葛亮的行营,并由衷感叹"天下奇才也",亦足证他对诸葛亮的敬重之诚。
虽然当时也有人讥笑诸葛亮"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但总体上看,自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后,民间便掀起了对诸葛亮的顶礼膜拜之风;后来钟会入蜀前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先行拜谒"丞相祠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当年曾应司马氏的命令,编纂《诸葛亮集》,亦可见诸葛亮的威望,甚至在冤家对头那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尊崇。
"儒道合一"的孔明,他对刘备的忠诚,对蜀汉的卫护,对恢复汉室的孜孜以求,都闪烁出中国儒家学说中最见光彩的人格(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光彩);而从他行兵布阵的机巧百出(如"八阵图"),和造木牛、流马,制作可一次连发十箭的强弩中,我们又分明见到了高妙的中国墨家式智慧。虽然后一点,亦即诸葛亮的"道术",在他整个人格体系中只是一种补充,但民间恰恰将这一点无限放大,遂使诸葛亮在中国民间符号系统里,幻化为智慧的化身,一个类似维吾尔族中阿凡提一样的角色。他袍袖里的春秋、鹅毛扇中的阴阳和眼瞳里的智慧,因此便千余年来一直被中国人敬若神明。用句时髦的术语,诸葛亮遭到了"妖魔化"。
与其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还不如说他是崇高人格的化身。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曾坦率承认自己的"谲智"及不上曹操;无须曹操承认我们也能看出,诸葛亮伟岸的人格、不屈的追求、完善的智力,不仅高扬在曹操之上,也几乎高踞在古来所有帝王将相之上。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他绝对不是一个手摇鹅毛扇的人。
《青梅煮酒》:一代完人|杜甫|蜀相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杜甫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二同步辅导 推荐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