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突围 |念奴娇|苏轼|
三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前后读过多少遍都记不清了,但每 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 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 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 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 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 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 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 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 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 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 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 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 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 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 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 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 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 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 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 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 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 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 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 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实在仍有无畏的一面,或者说灾难使他更无畏了。他给 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 坎[土禀]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这么真诚的勇敢,这么洒脱的情怀,出自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是完 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大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 会,没有观看者也没有裁决者,只有一个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恶染成一色的大酱缸。 于是,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 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 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 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 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 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 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 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 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 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 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 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 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 两个人。(参见李端叔书)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 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 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 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 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 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 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 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 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 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 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 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 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 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 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苏东坡突围 |念奴娇|苏轼|
tag: 念奴娇 苏东坡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