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天姥山(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天姥山(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浏览次数: 28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天姥山(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天姥 刘门
    一、天姥山
    天姥山,在县东南儒岙镇、报国乡境内。绵延10公里,围30公里,由群山组成,地处新昌、天台交界的岗陇高地上。北端会墅岭,南端关岭。旧志载,脉自括苍,至关岭入县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为一邑主山。李白诗“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以状其巍峨。
    会墅岭,扼天姥山北道口,旧有鸟道可攀,今有盘山公路折旋而上。岭上台地,气候高爽,炎夏无暑气。过会墅岭 ,行五公里,望见天姥主峰拨云尖,因山顶常萦绕白云,故名。登山四望,群山为小。北有芭蕉、班竹两大山(即大尖、细尖)遥遥相对,南有王会、万年、牛牯诸山蜿蜒俯伏,西南有莲花峰拜脚下。山有蹲牛岩、鸡笼岩诸景,传有蝌蚪文刊刻,已依稀难辨。
    天姥山是风景文化名山。晋前为人迹罕至的草莽奥区,南朝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南史》本传)。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于此通道险要地段,由是名声大振。谢灵运有诗云“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南朝宋元嘉间,朝廷闻天姥美名,遣名画师楷模山状于白团扇上。唐李白、杜甫等追慕名贤高情,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遂使天姥山成为人们无限向往之神厅仙境。宋、明以后,名人涉足天姥,留下诗文更多。
    东山寺谢公像  天姥山麓东山寺,有谢灵运裸身肖像画。成化《新昌县志》载:“裸体而行,须长及地,足着木屐,手执一卷,惟一布巾蔽前耳。”惜寺废像佚。
    天姥寺  在莲花峰下,儒岙镇横板桥村旁。建于后周广顺元年(951),旁有通台馆驿。寺前旧有“太白梦游外”石碑,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因寺名天姥,后人遂误认莲花峰即天姥山。清乾隆八年(1743),桐城方苞,寻医浙东,慕名游天姥,大失所望,讥为“小丘耳,无可观者”,实系误解。
    太平庵  在会墅岭,建于元。相传朱元璋击败方国珍后路经此地。经高僧劝告谏,整肃军纪,民得无忧。因以“太平”名庵。寺旁多竹,明文学家王季重记:“竹俱汲桶大,碧骨雨寒,而毛叶离蓰,不啻云凤之尾。”
    古驿道  桃源乡班竹村,会墅岭及儒岙镇冷水坑村,尚留古道风貌。
    万马渡  在万年山麓,报国乡雪家坑村,河滩上巨石遍布,传为“仙人驱石”所致。长3公里,宽数十米,气势磅礴。摩崖石刻有明万历间吴献辰书“万马渡”三大字。
    二、刘门山
    刘门山,在县东南15公里桃源乡境内,居沃洲、天姥间,群峰攒簇,烟霭迷离,因刘、阮遇仙故事而名声大噪、《幽明录》、《齐谐记》、《神仙记》俱详载其事。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62),剡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乏食,摘桃充饥。沿溪行,遇二女,姿容妙绝,相邀还家,殷情款待,结为伉俪。住半年,春鸟悲啼,思归出山,至家无复旧居,已历七世。晋太元八年(383),刘、阮复去,寻仙无着,徘徊惆怅溪头,不知所终。故事流传极广,为六朝小说名篇。历代名士曹唐、元稹、王十朋、阮鹗、齐召南、袁枚等皆为此留下华章。元曲大家马致远杂剧《刘阮上天台》。“前度刘郎”成为文学典故。
    刘门山麓,有桃树坞、刘门坞。清著名学者齐召南诗云:“刘门道是刘郎宅,风物真疑汉代余”。胜迹有阮公坛、迎仙阁、刘阮庙、今废。山下有惆怅溪,亦名桃源江。“刘阮不知离别苦,为他呜咽到如今。”山有采药径,曲径盘桓山腹,长4公里。旁有仙人洞,深10米,高8米,藤蔓覆盖,蹊径难通。曹唐《仙子洞中怀刘阮》诗:“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晓露风灯零落尽,此生无处问刘郎。”
    从刘门坞溯惆怅溪行3公里,班竹村口旧驿道上,有石拱桥一座,即司马悔桥。高约10米,宽3米,长8米,为清代重修。相传司马承祯隐天台桐柏山白云观,因唐玄宗数诏出山,至此而悔,故名。桥东原有司马庙,官吏至此要落马下轿,故又名落马桥。司马庙背后为班竹大山,即道书六十福地司马悔山,清陈宁燮所著《沃洲古迹》有考证。

天姥山下寻诗踪

●梁立新

    在我学生时代为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而反复朗读时,我做梦也不曾想到,我会真正踏上要白诗中描述的那片土地,目睹天姥真容,一览奇妙景致。

    今年初夏时节,我从城关出发,前往天姥。车子过高速公路,绕盘山公路攀上万年山区,转入狭窄崎岖的机耕路,至一小山村后再步行几百米到山谷,就见到了在历史的雾障中时隐时现的天姥。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在李白心目中,那云霓明灭或可睹的天姥何等气派!今天,天姥山已实实在在地呈现在我眼前,我急切地要看一看,天姥究竟何等模样。

    红日当空,天高云淡,山谷间一草一树一石,都分外清晰。如同一张过于逼真的照片,没有丝毫的朦胧与神秘,几乎让人失去了想象的余地。我抬头凝视天姥,凝视那大自然以岩石为材料雕琢而成的巨大塑像:那是一位雍容华贵的老妇人,双手优雅地抱在胸前,静静地面东而立,似在极目远眺,凝神沉思。脑后的发 、飘动的裙裾,依稀可辨。

    这就是天姥吗?这里就是李白谓之连四万八千丈的天台也“对此欲倒东南倾”的神奇天姥山吗?眼前的天姥为何高不过十几米,并无高耸之感?真是李白梦游之处吗?伫立良久,我百思不得其解。仰视“猫岩”鹰隼般凶险的模样,细看形态酷似“朝笏”的窄长岩板,我寻思这里定然有过动人的神话传说。或许正是天姥的来踪去迹,令热衷于求仙问道的诗仙念念难以忘怀。

    沿着羊肠小径,我一步步走下山谷。远望谷底,乱石纷纷,了了在目,似石瀑从山涧倾泻而下,气势非凡。那是便是名闻遐迩的“万马渡”。

    走近石堆,沿石流溯源而上,一块块顽石横卧眼前,在阳光的扫射下无遮无掩地兀立着。石上似乎正有水流过,只是那水清澈至极,难见其形而已。千万年的流水,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冲洗得异常光滑,再无棱角。

    我信步而行,在我的呼吸声和脚步声之外,我又听到了哗哗流水声。细听则声愈大,屯觉象千军万马冲锋陷阵,如滚滚洪流奔腾向前,似风狂雨骤雷声轰鸣。

    注目石流上源,绵延数百米不见终端,气势磅礴,令人悚然心惊,肃然而立。我想起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诗句,那天崩地裂、大山崩塌、乱石翻滚的场景,写的不就是此地此景吗?浪漫的诗人在梦中居然还进入洞天石扉,见到了日月照耀的金银台,见到了纷立如麻的仙人,真是想象奇特,文思如潮啊! 我突然想到,李白当年定然游过“万马渡”,见过天姥岩。这里的种种奇妙景致,令他魂牵梦绕,难以忘怀。在他高吟“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之时,首先想到的便是此岩此景。李白游天姥,当在游天台之后。否则,不可能拿天台、赤城与天姥相比较。我推想当年诗仙乘兴而游之际,或许正遇上雾霭弥漫,一切朦朦胧胧的天气,就如诗中写的“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观天姥之时,天姥岩顶当云雾笼罩,似与天接,山峰连绵的天姥山更是连天向天横了。果真如此,许多疑问便烟消云散了。若能选一个阴雨 的日子,再观天姥岩,重游“万马渡”,想必更有情趣。

    回望“万马渡”中万千石块,若五百罗汉殿中的罗汉,形貌迥异,或大或小,或显或隐,或美或丑。假若每块岩石与某一个人相应称,那么,愚钝如我,便是其间角落中一块极小极不起眼的丑陋顽石,奢谈诗踪,可谓痴人说梦,博人一笑罢了。



上一页  [1] [2] 


天姥山(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李白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