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与科普创作
1983年,章道义和陶世龙在《科普创作概论》中提出科普创作要“为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应当体现和提倡科学精神” 。他们认为,科普作品的思想性“就是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主要表现” ,“科学精神还表现为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严密的方法”。他们认为科普创作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人们)不畏艰险,不惧挫折,一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大无畏勇气。” “培养人们的探索精神、求实精神和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优良作风。” “大力提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又注重实践、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如果我们引用甄朔南于1991年在《科普创作》第3期上的文章《科学精神与全民素质》中的一段话,恰好是对以上阐述的一个很好的总结:“我们沿着中国科普史的轨迹回顾一下历史,就会清楚地看到:当初我国的科学家特别是从事科普的先驱们绝不是单纯地普及科学知识,重点在于用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素质。他们中许多人已经看到;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神学的对立,它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对人民的思维方式、观念、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所以中国的科普工作从一开始就与当时社会的需要结合得相当密切,以唤起民众,用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的素质。”
至此,可以认为,我国的学者通过近一百年的奔走呼号,宣扬科学精神、阐说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恰恰是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打下了理论的基础,并受到社会的重视。责备科普创作界在80年代忽视弘扬“科学精神” ,甚至犯了错误的看法,显然是不符合“实事求是” 的科学精神的。
在90年代“弘扬科学精神” 更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
科学精神的内涵
自从江泽民从政治家的高度倡导科学精神,并于2000年4 月12 日为中国科学技术馆题词“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后,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宣传和探讨“科学精神”的热潮;而发 功邪教灭绝人性的惨重教训,又使人们痛感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质、唤起民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对自然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和提升出来的一种理性;它孕育和产生于系统的科学知识之中。梁启超说:“知识不但是求知道一件一件事物便了,还要知道这件事物和那件事物的关系。否则零头断片的知识,全没有用处。知道事物和事物互相关系,而因此推彼,得从所已知求出所未知,叫做有系统的知识。”
科学精神是人类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是做人做事、处人处事的根本。有了科学精神,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决不轻信盲从;有了科学精神,凡事都会讲究真确,决不随波逐流。
什么是科学精神?近年来,各媒体发表了不少学者的文章,众说纷纭,智仁互见,大致包括:献身、探索、求实、怀疑、进取、独立、包容、团队、民主等精神。
尹怀勤在2001年《科普创作通讯》第二期上发表的文章《弘扬科学精神,做好科普工作》中说:“科学精神的核心和根基就是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就是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反对守旧,理性思考;实事求是就是从研究实际存在的客观情况出发,找出反映事物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来,从本质上认识和掌握反映客观世界必然趋势的真理。”他认为:“前面所说的种种精神都可以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中衍生出来。”看来,说到底还是马列主义的一句老话,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人生观和世界观” 。
为了便于记亿,我们可以把科学精神归纳为八个字:“求真、务实、无畏、创新” 。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这四个词组是互为因果的:求真——科学精神的核心,务实——科学精神的基础,无畏——科学精神的前提,创新——科学精神的目的。
科学精神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精神。
科学精神的表现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性。周光召于2000年5月在《青年科学向导》上发表的文章《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中提到:“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追求真理)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要求人们不断求知;科学要求人们“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不轻易相信未在严密的科学方法下经过反复实验证明和严格科学推理的所谓的新发现”;“科学认为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是可以突破的”要求人们不断创新;“科学又认为,相对真理是不断逼近绝对真理的,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新发现的真理必须包含原有真理的内容”要求人们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科学已成为社会主要实践活动之一,是社会有组织的群体活动”要求人们具有团队精神和民主作风。
总之,科学是艰巨的、诚实的劳动,它启迪人们的智慧,培养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求实精神;科学是探索未来、创造未来的,它培养人们宏伟的胸襟,宽阔的眼界,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科学是同谬误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培养人们不畏艰险、不怕挫折、锲而不舍,一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大无畏勇气;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同一切投把取巧、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行径格格不入,它陶冶人们高尚的情操,培养人们的献身精神。
以上这些人类优秀的品德都是从科学的本性中生发出来的,是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这些精神也就是我们科普创作“三性”所强调的“思想性”。
科学精神与科普创作
www.350xue.com
我们知道,科普创作有三个要素,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 。如何在科普创作中体现科学精神,这就要在“艺术性” 上做文章了。因此,有必要对艺术性作些分析。艺术性是写作技巧。它是科普作品区别于科普资料的主要之处。艺术性可以分解为通俗性和趣味性两个方面。
通俗性需要做到“深入浅出”,这是科普作品的普遍要求,这里不作展开。
趣味性需要做到“引人入胜” 。“胜”就是追求科学真理的乐趣;“入胜” 就是进入到科学真理的胜景中去的喜悦。这种胜景是科学技术本身的美所造成的。
我们想引用赵之于1983年《科普创作》第4期上发表的文章《趣味的层次》中的一段话:“科学对于科学家、对科技工作者们来说,那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极其生动,非常有趣,可以令人迷醉…。所以,发现量子力学的海登堡在记录他和爱因斯坦的对话时写道:‘如果自然给我们显示了一个非常简单和美丽的数学形式,显示了任何人都不曾遇到的形式,那么我不得不相信它是真的,他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 在这些科学大师们看来,真实的、合规律的就必然是美的。因此,我们在科普写作和科普编辑中除了要讲求一般的趣味手段之外,更应当着意于把科学本身的趣味,即把科学的本性挖掘出来,让他们(读者)感受到科学本身就是迷人的,是美的。只有这种趣味,才能叫做‘科学趣味’ 。或者借用一下我国古代诗论中的语言,叫做‘理趣’ 。只有把科学趣味发掘出来,才会收到使读者愿意不避艰险,不怕枯燥,进入科学领域去追求科学本身的效果。”
科学精神与科普创作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大全,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说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