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历史考察二
在影视方面,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北京、上海和农业三家科教电影制片厂和几十家声像中心拍摄了大量科普影片和录像片。据统计,仅这3家电影制片厂,自50年代先后成立以来,到80年代后期累计已拍摄科普影片3000部,通过放映故事片前的加演和组织专场放映,对增加人们的科技意识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起了其他宣传形式难以达到的直观、形象、深入浅出的效果。其中,仅80年代就有50部影片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中获奖70余次。
科普创作的繁荣,成为改革开放后,继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后火热局面,体现科普事业蓬勃发展的第二个标志。
科普事业繁荣的第三个标志,就是在城市、农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
由于经济主战场的确定,使得我国科普工作和经济建设结合日趋紧密,而且各地实践表明,这种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赋予了科学技术的普及以强大的内在动力。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高潮的来临,我国的科普工作,尤其是农村科普工作进入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
这一时期,各有关方面的基层单位,举办了大量的技术培训班,帮助青年农民和青年工人学会一两手实用技术或基本生产技能。有的地方还创办了科普学校或业余科技文化学校,中国科协及一些地方科协还联合办起了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经过短期培训的青年农民,数以亿计,其中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的,到80年代末,已有180万人。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技术培训,掌握了一两手致富技术已经摆脱贫困,有的已经富裕起来。
另外还组建了各种科普服务组织,如少数民族科普宣传队、科技扶贫团、科技支边团、流动医疗宣传队、农机技术服务队以及各种工业技术的推广队、表演队等,送科学技术上山、下乡、进厂,无偿或低偿为公众提供各种技术服务,或就地签订技术承包合同,为一些不发达地区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帮助,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从1987年杭州、上海、天津、大连4城市先后举办的《科普宣传周》、《科普之夏》、《科学技术周》和《科学之光》活动,受到了当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好评,并在全国产生了连锁反应。到1989年,全国已有几十个大中城市相继举办了这类活动。如浙江、江苏、河北等一个省就有十来个地、市举力,使科普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一个小小的“气候”,更加引人注目,从而取得了较好的规模效益。[11]
另外,学会工作,也把科普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全国156个学会、研究会,大多数都设立了普及工作委员会。50000多个乡镇设立了科普协会,5000多个大、中型企业设立了厂矿科协以及一些大中城市街道设立的科普协会。这样一个由上到下的科普网络,形成了我国科普事业独具特色的科普活动方式。到了80年代后期,中国科普可以说达到了改革开放的全盛时期。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继50年代中后期掀起的第一次科普高潮,这是第二次科普高潮。
(二)科普工作进入冷静思考和深入发展阶段
1.科普工作面临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次低谷
1992年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原则上解决了我国经济体制中一个最重要带根本性质的问题。市场经济的推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整,以及在这个变革中,出现的许多不足,造成一段时间,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一时间,追求金钱,追求享受,好逸恶劳的习气增长,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出国潮、下海潮、炒股潮,一浪高过一浪。娱乐、享受成了一个时期的时尚追求。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企业的普遍亏损,以及出版业内部竞争的加剧,不少书报刊的选题和内容雷同、重复,等等原因,科普书报刊由火爆跌入低谷。一些期发行量几十万、甚至一、二百万的科普报刊,不几年时间就跌到只剩下几万、十几万的份额。一些科普图书由于书店的订数太少,以致无法开印。许多大报开办的科普副刊,也为一些经济、消费和娱乐性版面所取代。深受观众欢迎的科学教育电影,则由于城市影院的不再加演和农村放映队的解体,无人观看而难以为继。科普宣传和科普创作在兴旺了10年之后受到了冷遇,科普阵地日渐萎缩,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伪科学也借此抬头,不仅在中国绝迹了几十年封建迷信、巫婆、神汉都借科学的名义沉渣泛起。而新的伪科学、伪技术,如占星术、灵学、“邱氏鼠药”、“水变油”、“超浅水船”、“无隙过盈装配技术”等也都打着新科学、新发现、新技术发明在全国炒得沸沸扬扬。至于那些从80年代中期先后出山的伪气功大师,知名者上百人,不知名者成千上万。更是打着济世救人“特异功能”的招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股吭人骗钱,制造神秘,组织团伙,实施“大师”崇拜,挑起社会事端的恶势力。这些恶势力,扰乱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不敢也不能公开地批评这些恶势力和恶现象。正当的科技传播,科普活动受到阻力和障碍。科普工作这一段(1988~1994)出现了滑坡状况。
2
www.350xue.com
.科普工作的又一起崛起和繁荣
www.350xue.com
.科普工作的又一起崛起和繁荣
科普工作在经历了90年代初的低谷后,面临了如下的背景:(1)面对几乎无孔不入,难以遏制的“作伪”之风,举国上下呼唤“求真”;(2)反对伪科学和““””邪教的斗争中,需要比“科学知识”更有力地思想武器;(3)“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21世纪的世界竞争格局,需要国民具有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意识[12];(4)要求改变“两个文明”中,一手软,一手硬的现实。在正确政治、思想路线指导下,摆脱这些困惑,就成为科学工作重新复苏和繁荣的关键。
199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的11号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第一个全面论述科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旺和民族强盛的角度,论述了加强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措施。把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放在“科教兴国”和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的战略高度上来考虑。这个文件是向全社会发出的“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动员令、宣言书。在这之后,又提出了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四科)的传播与普及的一系列文件。把科普完全放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科教兴国”的大战略背景下来思考。在此后凡涉及到讲科学技术工作及科普工作的时候,都紧紧地围绕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四科的宣传与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几个层次进行论证和阐述。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决定的中心内容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26日至30日,继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又一次地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还是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中国科普历史考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