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经》中的男女恋爱问题
浏览次数: 502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谈《诗经》中的男女恋爱问题,
翔集山梁任急湍,只因魂断万仞崖。
为山一篑千劫难,待到胸襟化沧桑。
下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翔集山梁”出于《论语·乡党第十》,是说野鸡在天上盘旋,之后落在山梁上。山梁是什么?两座大山当中的桥梁,古代的桥梁一般都有绳索的,这只野鸡就停在这个绳索上面,它停得非常妙,下面是激流而下的河水,这只野鸡呢,安祥地停在山梁上。为什么它在这么湍急的河流上能如此安祥,悠哉悠哉呢?只因魂断万仞崖,就是说曾经在万仞的悬崖上,掉下去过,由于再困难的环境都已经过,现在停在山梁上也就是小菜一碟了。“为山一篑千劫难”,是说我们要筑一个高山,用铲子一铲一铲去积土,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困难重重。这是比喻,也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在世间上做人,要成就道德学问,要经历重重困难。“待到胸襟化沧桑”,是说对这些困难,不要过多去计较它们,这些艰难困苦到了我们的胸怀中,全部都可以把它包容。以后同学们遇到困难时,记住我这一句诗,“待到胸襟化沧桑”。果能如此,你做人就有气度了。这就是中国儒家讲的,诗的修养。不知道大家有点感悟了吗?所以古人所谈的诗,它讲的都是道德学问的问题。下面再看看苏东坡的名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阕讲的是宇宙自然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讲的哲学问题,宇宙什么时候出现。大家看,用诗词表达哲学问题多美。“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东坡先生超凡脱俗道学的境界。下阕是人生问题,“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境界,做人要洒脱,要随缘,要存善心。讲道的境界用到生活中,这个就是道德学问。行道有所得,发言就是诗,所以中国的文学是和哲学、历史、政治不分的。很可怜,我们现在的大学一般都有设中文系、哲学系、政治系、历史系,好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断章取义,学中文的不懂哲学、历史、政治,学哲学的不懂文学、历史,学历史的不懂文学、哲学。这如何能真正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呢?我们研究《诗经》,如果只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不是从道学的角度去研究,那就麻烦了,这就远远地偏离了诗的意境。此外,苏东坡还有很多的诗都是讲道学的,下面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是写景的,其实苏东坡是借景来写他对道的认识。这个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不相同,所以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你不知道道是什么呢?因为你就在它当中,就像迷了路的人,不知道他就在路中嘛,所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就是苏东坡对道的认识和见地。苏东坡很喜欢参禅,也喜欢跟和尚做朋友,他有一位和尚朋友叫佛印。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个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有一天,苏东坡两腿一盘打坐参禅,境界很好,下了座也就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遍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天中天”,指的是大圣人释迦牟尼。“稽首”,就是磕头礼拜。毫光遍大千,任何东西分到后面都是光,苏东坡体会到这个境界了,打坐参禅时身心合一,一片光明,照遍大千世界。所以他说:“毫光遍大千”。“八风”,是指苦、乐、贫、富、毁、誉、贵、贱。“端坐紫金莲”是说苏东坡他自己不为八风所动心。你骂我,不要紧,我是一片光明,随便你骂好了;你打我,我也不动心了;即使我很贫穷,也很快乐了;我很富贵,也很快乐。苏东坡写完,觉得自己的境界很好,他读了几遍还是觉得自己的诗很好,写得好那找谁来欣赏一下呢?对了,找佛印来欣赏。于是他就叫两个小童拿着这首诗,乘着一叶小舟过了长江找到佛印。小童找到佛印,请佛印批阅一下,佛印看罢,拿起笔写了两个字:放屁!两小童不敢说什么,又回去了。回去把佛印的批阅给苏东坡看,苏东坡一看,“放屁”,气愤了。东坡先生说,这个佛印怎么能这么说呢?便亲自去找佛印算帐,一进门就破口大骂佛印,“哎,你这个老和尚!你怎么能这样呢?我好心写一首诗给你,不好也不能称之为放屁嘛!”佛印看他一眼,便说了:“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两个字就把你打过江来呢?”(众笑)这个就是诗,就是中国的禅宗,非常活泼,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禅宗公案。苏东坡呢,只会嘴上说,实际做不到,所以苏东坡那个禅叫口头禅,没用的。中国的道学,是让我们将道的真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去。什么叫道?道就是刚才讲的八风吹不动,无论是在逆境当中顺境当中,是贵还是贱,是贫还是富,你都能够以平常心来对待,所以大家记住一句话:平常心是道。诗,它是言道的,我们现在的诗大多数已经偏离了诗的本意,现在的很多诗写出来是为了卖钱的,我经常说那些诗不叫诗,叫尸体的尸。那些“尸”没有做到思无邪,读这些诗,没有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人格的教育,所以不能叫做诗,读了反而起了邪念,这就麻烦。
古人的诗是为了使人的心灵无邪,如果诗还不能完全表达对道的体悟,就配合音乐、舞蹈来表达他内心的世界。所以音乐非常重要,先王的音乐同样能让人思无邪。孔子之所以对三百零五篇诗歌他都弦歌之,就是正当时的音乐,使之合韶武雅颂之音,以教化人。中国古人对音乐的认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古人认为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境界,《礼记·乐记》有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音和声有什么区别?音是有节奏的,动物只能知道声而不知道音,一般人是只能听其音而不能闻其乐,只有君子有音乐的修养,有道德学问,才能听其声闻其乐,以纯净自己的心灵。古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使人思无邪,平治天下。西方人非常重视音乐的教育,所以他们的国民素质很高。我们现在很可怜,不注重音乐教育。在座的各位能看得懂五线谱的举手,(同学们举手)很可怜,只有三个,麻烦了,没有了音乐的教育。全国上下大家都在听流行音乐,就说明没有了音乐的素养,这样国民的素质怎样能提高呢?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听古典音乐,因为古典音乐的声音中正平和,听多了自然就有中正平和之气,思想自自然然也就无邪。靡靡之音,听多了人就会很消沉的,本来就有点伤心,听了以后就更伤心,本来想死的,听了以后就更想死了。这些靡靡之音,不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而是一种颓废的,我们的青少年在这种音乐中成长必定是颓废的一代,所以不要听这种音乐。
古乐和诗一样都是言道的,舜的音乐尽善尽美,所以孔子特别推崇。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三月不知肉味,是不是孔子神经了,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不是的,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在三个月,夫子全部沉浸在这首音乐的境界当中!所以当时的齐国人都非常敬佩孔子,有如此之高的音乐修养。有一次我走在学校的小路上,忽然听到一首非常著名的古典音乐,非常震撼人心,我一下就定住在那里不动了,不是我神经了,而是一下沉浸在音乐里面。当然我不能像孔子那样三月不知肉味,我是一小时不知肉味,一小时而已。一小时的思无邪的境界,遇到外在的让人惊心的雪景,也就自然从心中流出一首诗:
幽幽琴音履冬雪,茫茫无痕回头却。
怵惕恍惚行心灭,昭然发蒙始知乐。
这首诗第一句是描写雪景的,一天清晨起床,推开窗一看,茫茫一片白雪,心为之一惊,此时此心就跟白雪一样一片洁白,这就是思无邪。此时,传来幽幽的古琴声,琴音在空中飘荡,轻轻的履着白雪向远方而去。此音此景,如此之美,让人完全融入其中而不知,忽的惊醒,念头回转,才知刚才的瞬间,自己所有的妄念都已熄灭。这个时候才知道什么叫音乐,才真正体会到夫子所说的思无邪。古人将自己学道所感,以诗记载下来流传,后人通过诵读前人的诗,而契入诗人的境界,甚至还能有所发挥。所以诗是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诗所合的音乐和舞蹈,都是使人思无邪。我们现在的诗,现在的音乐,现在的舞蹈,都不是让我们思无邪,而是让我们思有邪。所以现在的诗,变成了尸体的尸了;现在的音乐,成了靡靡之音;现在的舞蹈,大都是以脱衣、发泄为主流;这就是文化的丧失,这些诗、音乐、舞蹈充斥于耳目,污染我们的心灵。如果大家的思想很多邪念,这个社会就不能稳定。所以古人平治天下,就是诗的教育,养人以中正平和之气,使人思无邪,这才是诗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谈《诗经》中的男女恋爱问题
翔集山梁任急湍,只因魂断万仞崖。
为山一篑千劫难,待到胸襟化沧桑。
下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翔集山梁”出于《论语·乡党第十》,是说野鸡在天上盘旋,之后落在山梁上。山梁是什么?两座大山当中的桥梁,古代的桥梁一般都有绳索的,这只野鸡就停在这个绳索上面,它停得非常妙,下面是激流而下的河水,这只野鸡呢,安祥地停在山梁上。为什么它在这么湍急的河流上能如此安祥,悠哉悠哉呢?只因魂断万仞崖,就是说曾经在万仞的悬崖上,掉下去过,由于再困难的环境都已经过,现在停在山梁上也就是小菜一碟了。“为山一篑千劫难”,是说我们要筑一个高山,用铲子一铲一铲去积土,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困难重重。这是比喻,也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在世间上做人,要成就道德学问,要经历重重困难。“待到胸襟化沧桑”,是说对这些困难,不要过多去计较它们,这些艰难困苦到了我们的胸怀中,全部都可以把它包容。以后同学们遇到困难时,记住我这一句诗,“待到胸襟化沧桑”。果能如此,你做人就有气度了。这就是中国儒家讲的,诗的修养。不知道大家有点感悟了吗?所以古人所谈的诗,它讲的都是道德学问的问题。下面再看看苏东坡的名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阕讲的是宇宙自然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讲的哲学问题,宇宙什么时候出现。大家看,用诗词表达哲学问题多美。“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东坡先生超凡脱俗道学的境界。下阕是人生问题,“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境界,做人要洒脱,要随缘,要存善心。讲道的境界用到生活中,这个就是道德学问。行道有所得,发言就是诗,所以中国的文学是和哲学、历史、政治不分的。很可怜,我们现在的大学一般都有设中文系、哲学系、政治系、历史系,好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断章取义,学中文的不懂哲学、历史、政治,学哲学的不懂文学、历史,学历史的不懂文学、哲学。这如何能真正的了解中国的文化呢?我们研究《诗经》,如果只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不是从道学的角度去研究,那就麻烦了,这就远远地偏离了诗的意境。此外,苏东坡还有很多的诗都是讲道学的,下面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是写景的,其实苏东坡是借景来写他对道的认识。这个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不相同,所以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你不知道道是什么呢?因为你就在它当中,就像迷了路的人,不知道他就在路中嘛,所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就是苏东坡对道的认识和见地。苏东坡很喜欢参禅,也喜欢跟和尚做朋友,他有一位和尚朋友叫佛印。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个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有一天,苏东坡两腿一盘打坐参禅,境界很好,下了座也就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遍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天中天”,指的是大圣人释迦牟尼。“稽首”,就是磕头礼拜。毫光遍大千,任何东西分到后面都是光,苏东坡体会到这个境界了,打坐参禅时身心合一,一片光明,照遍大千世界。所以他说:“毫光遍大千”。“八风”,是指苦、乐、贫、富、毁、誉、贵、贱。“端坐紫金莲”是说苏东坡他自己不为八风所动心。你骂我,不要紧,我是一片光明,随便你骂好了;你打我,我也不动心了;即使我很贫穷,也很快乐了;我很富贵,也很快乐。苏东坡写完,觉得自己的境界很好,他读了几遍还是觉得自己的诗很好,写得好那找谁来欣赏一下呢?对了,找佛印来欣赏。于是他就叫两个小童拿着这首诗,乘着一叶小舟过了长江找到佛印。小童找到佛印,请佛印批阅一下,佛印看罢,拿起笔写了两个字:放屁!两小童不敢说什么,又回去了。回去把佛印的批阅给苏东坡看,苏东坡一看,“放屁”,气愤了。东坡先生说,这个佛印怎么能这么说呢?便亲自去找佛印算帐,一进门就破口大骂佛印,“哎,你这个老和尚!你怎么能这样呢?我好心写一首诗给你,不好也不能称之为放屁嘛!”佛印看他一眼,便说了:“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两个字就把你打过江来呢?”(众笑)这个就是诗,就是中国的禅宗,非常活泼,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禅宗公案。苏东坡呢,只会嘴上说,实际做不到,所以苏东坡那个禅叫口头禅,没用的。中国的道学,是让我们将道的真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去。什么叫道?道就是刚才讲的八风吹不动,无论是在逆境当中顺境当中,是贵还是贱,是贫还是富,你都能够以平常心来对待,所以大家记住一句话:平常心是道。诗,它是言道的,我们现在的诗大多数已经偏离了诗的本意,现在的很多诗写出来是为了卖钱的,我经常说那些诗不叫诗,叫尸体的尸。那些“尸”没有做到思无邪,读这些诗,没有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人格的教育,所以不能叫做诗,读了反而起了邪念,这就麻烦。
古人的诗是为了使人的心灵无邪,如果诗还不能完全表达对道的体悟,就配合音乐、舞蹈来表达他内心的世界。所以音乐非常重要,先王的音乐同样能让人思无邪。孔子之所以对三百零五篇诗歌他都弦歌之,就是正当时的音乐,使之合韶武雅颂之音,以教化人。中国古人对音乐的认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古人认为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境界,《礼记·乐记》有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音和声有什么区别?音是有节奏的,动物只能知道声而不知道音,一般人是只能听其音而不能闻其乐,只有君子有音乐的修养,有道德学问,才能听其声闻其乐,以纯净自己的心灵。古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使人思无邪,平治天下。西方人非常重视音乐的教育,所以他们的国民素质很高。我们现在很可怜,不注重音乐教育。在座的各位能看得懂五线谱的举手,(同学们举手)很可怜,只有三个,麻烦了,没有了音乐的教育。全国上下大家都在听流行音乐,就说明没有了音乐的素养,这样国民的素质怎样能提高呢?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听古典音乐,因为古典音乐的声音中正平和,听多了自然就有中正平和之气,思想自自然然也就无邪。靡靡之音,听多了人就会很消沉的,本来就有点伤心,听了以后就更伤心,本来想死的,听了以后就更想死了。这些靡靡之音,不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而是一种颓废的,我们的青少年在这种音乐中成长必定是颓废的一代,所以不要听这种音乐。
古乐和诗一样都是言道的,舜的音乐尽善尽美,所以孔子特别推崇。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三月不知肉味,是不是孔子神经了,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不是的,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在三个月,夫子全部沉浸在这首音乐的境界当中!所以当时的齐国人都非常敬佩孔子,有如此之高的音乐修养。有一次我走在学校的小路上,忽然听到一首非常著名的古典音乐,非常震撼人心,我一下就定住在那里不动了,不是我神经了,而是一下沉浸在音乐里面。当然我不能像孔子那样三月不知肉味,我是一小时不知肉味,一小时而已。一小时的思无邪的境界,遇到外在的让人惊心的雪景,也就自然从心中流出一首诗:
幽幽琴音履冬雪,茫茫无痕回头却。
怵惕恍惚行心灭,昭然发蒙始知乐。
这首诗第一句是描写雪景的,一天清晨起床,推开窗一看,茫茫一片白雪,心为之一惊,此时此心就跟白雪一样一片洁白,这就是思无邪。此时,传来幽幽的古琴声,琴音在空中飘荡,轻轻的履着白雪向远方而去。此音此景,如此之美,让人完全融入其中而不知,忽的惊醒,念头回转,才知刚才的瞬间,自己所有的妄念都已熄灭。这个时候才知道什么叫音乐,才真正体会到夫子所说的思无邪。古人将自己学道所感,以诗记载下来流传,后人通过诵读前人的诗,而契入诗人的境界,甚至还能有所发挥。所以诗是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诗所合的音乐和舞蹈,都是使人思无邪。我们现在的诗,现在的音乐,现在的舞蹈,都不是让我们思无邪,而是让我们思有邪。所以现在的诗,变成了尸体的尸了;现在的音乐,成了靡靡之音;现在的舞蹈,大都是以脱衣、发泄为主流;这就是文化的丧失,这些诗、音乐、舞蹈充斥于耳目,污染我们的心灵。如果大家的思想很多邪念,这个社会就不能稳定。所以古人平治天下,就是诗的教育,养人以中正平和之气,使人思无邪,这才是诗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谈《诗经》中的男女恋爱问题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男女 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栏目导航
语文辅导大全 推荐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