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有余创新不足——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分析(张金波)(人教版高三必修)
浏览次数: 67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谨慎有余创新不足——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分析(张金波)(人教版高三必修),
总的来说,今年的作文题目,每个考生都可找到一个角度,都有话可说。审题立意不是主要问题,情感是否真挚感人,材料是否准确生动,结构是否精巧细致,语言是否有文采这些方面将会在区分作文层次上发挥重要作用。
(作文分析部分发表于2008年6月12日《唐山晚报》学苑内外版)
三、备考心得:
今年的备考工作主要把握了两个原则:
1、全面。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覆盖范围特别广,考生备考容易产生懈怠心理,侥幸心理。实践证明,侥幸心理不足取,必须坚持全面原则。随着高考语文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第二卷主观题的权重不断增加,第一卷的分值现在已经减少到30分,但考纲规定的基础知识的考点并未相应减少,采取轮换出题的方式,因此高考语文复习的负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加重。这样一来,侥幸心理将带来较大风险。我带领两个班的学生,全面复习,不遗漏一个考点,扎实推进,不急于求成,既然称之为基础,就一定要建造一个稳固的基础。现在的作文受到极大的关注,因为近几年的作文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近两年的题型变化出乎多数人的预料。1999年至2005年,全国卷一直采用话题作文的模式,2006年突然考查了材料作文,引发了大家的种种猜测,2007年又考了漫画作文,因此单纯猜题很难解决作文备考问题,必须引领学生认认真真地准备各种文体,各种题型。复习了没考,不会有损失,考了没复习,损失难以弥补。
2、侧重。侧重和全面相辅相成,光有全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考生会陷于茫然而不得要领,只要侧重,其实就是猜题压题,必然把考生引向死胡同。因此,没有全面的侧重是侥幸,没有侧重的全面是茫然。在全面的基础上,还要有所侧重。比如作文,三种题型,突出了话题作文,因为当下的话题作文具有较强的覆盖型,可以很好地带动其它题型。在作文材料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但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及时总结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不少素材,并带领学生对材料内涵做了细致的分析。尽管不敢确定高考一定会考地震,但我相信恰当地运用这些素材,一定会给作文增色。事实证明,我的工作对考生起到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关于名句背诵,我认真研究了近六年的试题,摸索了考题的大致规律,在6月3日用一节课为学生划了重点篇目、重点句子,结果考题正在我划定的范围之内。
3、规律。高考模拟试题浩如烟海,如果老师只是带领学生遨游题海,实在是浪费考生的生命。因此,老师必须引领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举一反三,高瞻远瞩,找到复习的着力点,避免把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试题上。比如现代文阅读,不找规律,只能做一篇会一篇,离开老师这根拐棍,学生寸步难行。找到规律,就可以驾轻就熟地应对每一篇文章。
四、启示
今年的考题,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语文不能脱离生活现实。考生必须树立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真正当作社会的一员,关注现实,关注社会,避免无病呻吟。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世而作。”
谨慎有余创新不足——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分析(张金波)(人教版高三必修)
总的来说,今年的作文题目,每个考生都可找到一个角度,都有话可说。审题立意不是主要问题,情感是否真挚感人,材料是否准确生动,结构是否精巧细致,语言是否有文采这些方面将会在区分作文层次上发挥重要作用。
(作文分析部分发表于2008年6月12日《唐山晚报》学苑内外版)
三、备考心得:
今年的备考工作主要把握了两个原则:
1、全面。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是覆盖范围特别广,考生备考容易产生懈怠心理,侥幸心理。实践证明,侥幸心理不足取,必须坚持全面原则。随着高考语文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第二卷主观题的权重不断增加,第一卷的分值现在已经减少到30分,但考纲规定的基础知识的考点并未相应减少,采取轮换出题的方式,因此高考语文复习的负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加重。这样一来,侥幸心理将带来较大风险。我带领两个班的学生,全面复习,不遗漏一个考点,扎实推进,不急于求成,既然称之为基础,就一定要建造一个稳固的基础。现在的作文受到极大的关注,因为近几年的作文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近两年的题型变化出乎多数人的预料。1999年至2005年,全国卷一直采用话题作文的模式,2006年突然考查了材料作文,引发了大家的种种猜测,2007年又考了漫画作文,因此单纯猜题很难解决作文备考问题,必须引领学生认认真真地准备各种文体,各种题型。复习了没考,不会有损失,考了没复习,损失难以弥补。
2、侧重。侧重和全面相辅相成,光有全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考生会陷于茫然而不得要领,只要侧重,其实就是猜题压题,必然把考生引向死胡同。因此,没有全面的侧重是侥幸,没有侧重的全面是茫然。在全面的基础上,还要有所侧重。比如作文,三种题型,突出了话题作文,因为当下的话题作文具有较强的覆盖型,可以很好地带动其它题型。在作文材料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但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及时总结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不少素材,并带领学生对材料内涵做了细致的分析。尽管不敢确定高考一定会考地震,但我相信恰当地运用这些素材,一定会给作文增色。事实证明,我的工作对考生起到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关于名句背诵,我认真研究了近六年的试题,摸索了考题的大致规律,在6月3日用一节课为学生划了重点篇目、重点句子,结果考题正在我划定的范围之内。
3、规律。高考模拟试题浩如烟海,如果老师只是带领学生遨游题海,实在是浪费考生的生命。因此,老师必须引领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举一反三,高瞻远瞩,找到复习的着力点,避免把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试题上。比如现代文阅读,不找规律,只能做一篇会一篇,离开老师这根拐棍,学生寸步难行。找到规律,就可以驾轻就熟地应对每一篇文章。
四、启示
今年的考题,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语文不能脱离生活现实。考生必须树立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真正当作社会的一员,关注现实,关注社会,避免无病呻吟。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世而作。”
谨慎有余创新不足——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分析(张金波)(人教版高三必修)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栏目导航
语文辅导大全 推荐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