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在古诗中旅行(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在古诗中旅行(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浏览次数: 48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在古诗中旅行(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第三,这首诗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第一名“碧玉妆成一树高”,先写总的印象,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单就柳枝作一番细致的描写。第三句、第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再进一步写柳叶。先从大处着眼,愈写愈细,好像绘画,先勾出轮廓,再添枝加叶补充细节。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法也不一样,前两句是描写形容,碧树如玉,柳枝如丝,碧树怎样高上去,柳枝怎样垂下来。后两句写柳叶,如果还用这种写法,说柳叶怎样细,怎样嫩,好像是刚刚剪裁出来的一样,那就显得呆板了。诗人在后两句换了一种写法,不对细叶作任何形容,也不打什么比喻,只是猜测谁裁出了这美丽的细叶。描写的重点悄悄地转移到春风上来,是春风裁出了细叶。这就在前两句的艺术境界之外,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咏柳》赏析(马茂元)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附二:学生赏析王维的《竹里馆》两例——
其一:我认为这首诗的构思十分特别。第一句“独坐幽篁里”是写“景”,而“弹琴复长啸”则是写“人”,即诗人自己的活动,“弹琴”、“长啸”必会发出声音,传达出了“声”。最后一句“明月来相照”,明月既来相照,必有光,就写出了“色”。有“景”有“人”,有“声”有“色”,可见作者描写的对象是十分丰富的,景色是十分美丽的、怡人的,并不会让人感到孤独。而较之,从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独坐”和“人不知”中又可见作者是独自一人的。作者正是想通过这种比较来表达自己愿意寄情自然摆脱尘世喧嚣的愿望和宁静、淡泊的心情。
其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第一句中“幽篁”告诉我们环境,“幽”字又表现出了环境的特点。“独坐”与第二句的“弹琴”、“长啸”,是对诗人的活动描写。琴声与长啸声衬托出竹林的幽静。这不由使人想到王维另一首诗《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以“人语”声衬托出山林之静。两首诗都以声衬托出景之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长啸,让人感到诗人的宁静、淡泊的心情。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学会用拓展比较的方法,通过品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把握诗的整体构思、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感受诗的优美意境等方面来鉴赏诗的艺术特色。
周四:挥墨“创作轩”。
何景明说:“诗文有不可易之法者,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也。”(《与李空同论诗书》)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是像中国传统国画一样,讲究“留白”,留下的空白越大,供读者联想、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也就越大。古诗词以其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和新奇而巧妙的构思,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意识。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热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而迸发旺盛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才能。
当学生学会了鉴赏古诗,感受到古诗的艺术魅力,提升了审美情趣之后,就会萌发新的艺术创作愿望。如部分学生尝试给古诗配画,有的用蜡笔画,有的用水粉画,有的用电脑画,各有风格。还有部分学生尝试古诗改写,有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有把古诗改写成现代诗的,还有把古诗改写成DV镜头脚本的,各显其能。我也因势利导,从网上下载了湖南作家曾冬的名作《唐诗素描》里的部分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然后指导学生将古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
附三:曾冬《唐诗素描》中白居易的《暮江吟》——
傍晚,太阳轻松地展开圆圆的身子,跃入了水中,濯洗一天的疲惫。这个不识水性的顽童,把最后几缕光芒洒满水面,就慢慢地沉下去了。
四周很安静,没有谁注意一场悲剧的上演。江被凉凉的风吹拂着,一半是碧绿,如一块漾着波浪的珠玉;一半却红彤彤的,象一朵云彩浸在了水中。
黑暗终于挤满了天空。远处,淡淡的桂香似一些若有若无的声音,漂浮在听觉之外。秋天,这个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呵,在一盏渔灯的照耀下,变得温馨和美好。
月亮拿着一把细长的弯弓,悄悄从山坳里爬了出来。露水闪着珍珠般的莹光,垂挂在岸边的叶尖上,它是月亮从天上射落的星星吗?
一阵微风掠过,坠落的,是满树的平平仄仄。
附四:学生改写的李清照的《如梦令》——
又是一个美丽的黄昏啊!可爱的溪亭,我们又和你如期相会了。阁楼翠亭中,繁弦急管,你吟我唱,歌舞蹁跹,大家相互推盏邀酒,玉盏催传,今霄如此美好,怎辞得友人的盛情?于是又举杯畅饮,及至酣畅淋漓,方才驾起一叶扁舟归航。可是醉眼朦胧,暮色茫茫,归家的路到底在何方?四周只有荷叶铺路,妩媚荷花都已绽开,一朵挨着一朵。“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大家看见这挤挤挨挨的荷叶与荷花,不知怎样才能出去,互相争吵起来,船夫开始使劲地用橹拔开荷花,浪花四溅,这些声响把原本栖息在岸边的鸥鹭惊吓得扑楞楞飞起,直窜向云霄里去,就像漫天掀起的帷幕。
附五:学生改写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诗人骑着马缓缓东行,将西湖的明媚春光尽收眼底。河岸边的座座青山,如同一列骆驼。一座有黑黑飞檐的八角亭隐在山中。春水初涨,春风拂过湖面,湖面泛起阵阵涟漪。白云重重叠叠,照着西湖这面镜子,梳妆打扮,她的裙角同湖面的粼粼波纹连成一片。
春天已然来了!此时的阳光与冬天相比多了一丝温暧。几只莺儿早已停在向阳的枝头,有的在享受阳光浴,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则在一展歌喉。不知是谁家的燕子正忙着衔春泥,要为自己建一个小屋。它轻捷的身影在田间与屋檐下来回穿梭。
遍地的野花竟相开放,她们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红的似火,白的似雪,黄的似金。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睁大好奇的眼睛打量着眼前的这个世界。他们穿着嫩绿的衣裳,他们的个儿头还小,刚刚才没过马蹄。
诗人本以为这里风景独好,偶一转头看向东面,那掩映在绿杨下的长长的白沙堤上更有引人入胜之处!
附六:学生创作的古诗配画两幅——
 
电脑绘画:《次北固山下》(王湾)
 
水彩画:《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周五:演练“阅兵台”。
在整个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我注意给自己的教师角色准确定位,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位学生的“悟得”,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要勇于想象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全班抽评,阶段评价等多种方式开展评价与总结,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发展的喜悦、成功的自豪。例如开设“状元擂台”,评出每一个板块学习中表现最佳的学生,授予各单项学习内容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的荣誉称号。在综合性学习的尾声,为落实古诗背诵的效果,进行一些背诵默写、文学常识的测试,以检查学生的积累情况。
附七:“古诗之旅”自我评价表——
我参加“古诗之旅”的态度是 很喜欢这次活动,积极表现。(   )
大家都参加,我不想显得落后,也一块学。(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在古诗中旅行(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