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栊,窗棂。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简析】
落英缤纷、柳絮纷飞的暮春景色,常会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而欧阳修面对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却别有会心发出了赞美之声。昔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盛况已不复见,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
【赏析】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宋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
tag: 西湖 宋词 《宋词三百首》在线阅读,《宋词三百首》在线阅读大全,语文教学 - 古诗词阅读 - 《宋词三百首》在线阅读
栏目导航
- ·0刕E\螒L?0O崘g
- ·宋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赏析
- ·宋词《苏幕遮·燎沈香》赏析
- ·宋词《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赏析
- ·宋词《谒金门·春满院》赏析
- ·宋词《霜叶飞·重九》赏析
- ·宋词《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赏析
- ·宋词《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赏析
- ·宋词《眉妩·新月》赏析
- ·宋词《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 ·宋词《念奴娇①·赤壁怀古②》赏析
- ·宋词《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
- ·宋词《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赏析
- ·宋词《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赏析
- ·宋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
- ·宋词《临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赏析
- ·宋词《谢池春·壮岁从戎》赏析
- ·宋词《乌夜啼》赏析
- ·宋词《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赏析
- ·宋词《摊破浣溪沙·手卷珠帘上玉钩》赏
- ·宋词《虞美人·听雨》赏析
- ·宋词《齐天乐·蟋蟀》赏析
- ·宋词《湘春夜月》赏析
- ·宋词《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赏析
- ·宋词《满江红·竹里行厨》赏析
- ·宋词《江梅引·忆江梅》赏析
- ·宋词《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赏
- ·宋词《卜算子·咏梅》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