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之七
浏览次数: 907次| 发布日期:06-12 11:18:46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之七,
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
明确:没有。
师:“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
提示: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这几句如果要来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
明确: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的文字,/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句子确实通俗了,但高度凝练、表达新奇的效果失去了。以后读诗或者写诗,都要注意这一特点。刚才我们一起攻克了难关,现在理解起来可容易多了吧?请同学们把全诗再次朗读一下。
四、探究无限:
(一)、名句积累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潜《杂诗》)
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9.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10.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朓)
1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1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13.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文心雕龙》)
1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
1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1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三国志》)
(二)、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之七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五、初试牛刀:
【基础过关】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灰烬( ) 瞳孔( ) 阻挠( )
果脯( ) 游弋( ) 摇曳( )
2.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葡萄 匍匐 哺育 捕风捉影 唉声叹气
B.曙光 署名 部署 寒来署往 黯然销魂
C.惆怅 膨涨 帐簿 为虎作伥 英雄辈出
D.讽谏 晓岚 毓狂 风毛麟角 民生凋敝
3.指出下列意象在诗中所表达的意思。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4. 下列诗句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B.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C.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D.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5.下列诗句的朗读提示,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努力”读时语音要重,读得庄重一点。
B.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朋友”语气要亲切、自然。
C.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相信”“热爱”要读得响亮饱满,激情昂扬。
D.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战胜死亡”读出疲惫和伤感。
6.文学常识填空。
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 》《热爱生命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等。六十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 朦胧诗 ”的现代诗歌的创作潮流。
【能力过关】
1、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2.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提示: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3.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
提示:“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不必求一致)
4.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5.第4诗节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
提示: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6、最后一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7、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
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之七
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
明确:没有。
师:“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
提示: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这几句如果要来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
明确: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的文字,/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句子确实通俗了,但高度凝练、表达新奇的效果失去了。以后读诗或者写诗,都要注意这一特点。刚才我们一起攻克了难关,现在理解起来可容易多了吧?请同学们把全诗再次朗读一下。
四、探究无限:
(一)、名句积累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潜《杂诗》)
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9.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10.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朓)
1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1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13.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文心雕龙》)
1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
1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16.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三国志》)
(二)、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之七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五、初试牛刀:
【基础过关】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灰烬( ) 瞳孔( ) 阻挠( )
果脯( ) 游弋( ) 摇曳( )
2.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葡萄 匍匐 哺育 捕风捉影 唉声叹气
B.曙光 署名 部署 寒来署往 黯然销魂
C.惆怅 膨涨 帐簿 为虎作伥 英雄辈出
D.讽谏 晓岚 毓狂 风毛麟角 民生凋敝
3.指出下列意象在诗中所表达的意思。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4. 下列诗句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B.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C.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D.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5.下列诗句的朗读提示,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努力”读时语音要重,读得庄重一点。
B.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朋友”语气要亲切、自然。
C.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相信”“热爱”要读得响亮饱满,激情昂扬。
D.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战胜死亡”读出疲惫和伤感。
6.文学常识填空。
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 》《热爱生命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等。六十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 朦胧诗 ”的现代诗歌的创作潮流。
【能力过关】
1、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糅在了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2.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提示:贫困、落后、动荡、黑暗。
3.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
提示:“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不必求一致)
4.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5.第4诗节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
提示: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6、最后一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7、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
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之七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之七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中国当代诗四首》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中国现代诗四首》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闺塾》教学设计之三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之二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之七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之七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之七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相信未来》教学设计之七
tag: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