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四则教案
(十一)《学问不可穿凿》否定怎样的治学态度,提倡怎样的学风?
分析:否定治学中的“穿凿附会”的态度,肯定治学要有实事求是的学风。
(十二)《学问不可穿凿》的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的前半部分(1~9段)论述“穿凿附会”之“不可”,后半部分(10~13段)论述“实事求是”之“必须”。全文采用了两扇开阖的结构布局形式,正反对照,先破后立,给人留下极其深刻印象。
(十三)《学问不可穿凿》一文采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各有什么好处?
分析:《学问不可穿凿》采用了三种论证方法。第一种是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作者将“穿凿附会”的坏处与“实事求是”的好处作比较,从而说明了治学不可“穿凿附会”,必须“实事求是”的道理。正反对比,对问题的分析全面完整,是非分明,作者反对什么,赞成什么,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第二种是举例论证的方法。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作者为了证明“实事求是”才是正确的治学态度,举了汉代的班固和唐代的颜师古这两个例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三种是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为了说明“学问之道是穿凿附会不得的”。引用了苏轼的《调谑编》和罗点的《闻见后录》里的材料,有根有据,令人信服。
(十四)这四则杂文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与鲁迅杂文有何区别?
分析:四则杂文发表于60年代初,主要谈的是学习问题,它们以明白的说理见长,不像鲁迅的杂文那样隐晦曲折,笔锋犀利。它们常常以生动的事例,众多的引证,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新鲜活泼,其目的是为了疏导说理,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因而它们是用于人民内部的一种疏导式杂文。鲁迅的杂文写在解放前,主要用以揭露和批判敌人,因而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是一种匕首投枪式的战斗式杂文。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初中阶段我们读过《燕山夜话》中的《事事关心》,文章开头引用了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的一副什么对联?学生回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者围绕这副对联谈古论今,阐明了努力读书和关心政治的辩证关系。诚然,死读书,读死书是“书呆子”;而不读书空喊政治口号也十分危险,一切立志为祖国富强作出贡献的青年人,必须努力读书!邓拓同志写作《燕山夜话》的宗旨就是“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他在《燕山夜话》合集的“自序”中写道:“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跃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得更好,做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这是一位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家,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十分关切的学者、作家的肺腑之言,也是对我们后生学子的殷切希望。
邓拓的四则杂文,其中心就是谈如何学习,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从而“学得更好,做得更好”,以期无愧于伟大的时代!(邓拓的生平事迹初中阶段已有交代,这里不必作详细介绍。)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杂文四则教案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www.350xue.com
1.整体连读:用“观其大略”的方法,结合“自读提示”第2段和“思考与练习”一,了解四则杂文的基本观点和引证、例证、对比等论证方法。
2.研读文言句段:完成“思考与练习二”和下列练习:
(1)“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中“戒”与“权”作何解释?“工夫”能否换成“功夫”?
提示:“戒”:防备;“权”:暂且。“工夫”不能换成“功夫”,“工夫”指时间,“功夫”多指本领、造诣。
(2)“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中哪一个“且”字与上段文字中的“权”意思相同?“平平读”和上段文字中哪一句意思相近?
提示:第二个“且”与“权”意思相同;“平平读”与“读书切戒在慌忙”意思相近。
(3)“公又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似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鸠”应是形声字,王安石解为“从九从鸟”是误为什么造字法,请从苏东坡的调笑中推知。
提示:会意法。(“鸠”,《说文解字》中解为“从鸟九声”。《诗经》中只有“鸤鸠在桑,其子七兮”之句,苏东坡续以“和爷和娘,恰似九个”是按照王安石的解字法故作附会之说,目的是讽刺王安石犯了穿凿的毛病。)其实“九”表示“多”,“七”也表示多,“九”是声中有义,“鸠”应当是会意兼形声,王安石不误。
3.指导学生自读《不要秘诀的秘诀》。自读思考题及要点提示:
(1)《不要秘诀的秘诀》这个题目中两个“秘诀”其含义分别是什么?
提示:第一个“秘诀”是指“可以不下苦工夫就会读书、作文的秘密方法”;第二个“秘诀”是指“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及以之为基础的科学读书方法”。
(2)文中引用哪四段材料?分别阐述什么观点?
提示:引用了吴梦祥的“学规”、陈善的《扪虱新话》、《陆象山语录》、《庄子·天道篇》;分别阐明了读书要专心致志;要知“出入法”,不要死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读书。
(3)文中引用的四段材料由哪些语句来过渡?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过渡段“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而是一些经验谈”;过渡句“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段首过渡词是“至于”,有引领下文的作用。这些过渡语句使文章引用的材料杂而有序,浑然一体;行文流畅,没有割裂感。
(4)作者提出要用批判的眼光读书,作者就是这样读书的典范,试结合本文,举例说明。
提示:引用吴梦祥“学规”,明确指出“不出门户”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引用轮扁的话,指出了他的话不无偏颇。
4.指导学生自读《欢迎“杂家”》。自读思考题及提示:
(1)题目中的“杂家”为什么加引号?
提示:“杂家”一词在文中有三种不同的含义,题目中的“杂家”是借指具有广博知识的人,属于特指,所以需加引号。
(2)文章开头论述了什么观点,这和文中提出的“欢迎杂家”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文章开头论述了“专”与“博”的关系,指出了知识广博的重要性。和“欢迎杂家”之间是因果关系(或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3)在《欢迎“杂家”》中作者论述了“博与专”的辩证关系,强调知识广博的重要性,指出“专”要以“博”为基础;而在《燕山夜话》的《共通的门径》一文中作者在论及博与专的关系时,作者又说,“一般说来,在博的基础上求专,或者在专的基础上求博;先求博而后求专,或者先求专而后求博,都是可以的。”这两种提法是否矛盾?
提示:不矛盾,论述问题的角度不同。
(4)邓拓是不是“杂家”?
提示:如果“杂家”是指知识广博的人,那么邓拓是“杂家”,一部《燕山夜话》,熔百家典籍于一炉,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5.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
《不要秘诀的秘诀》中提到“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时指出:“本来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以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你想全面辩证地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请认真阅读《不求甚解》这篇文章。自读思考题及要点提示:
(1)《不求甚解》这个题目既没有表明“反对”,也没有表明“赞成”,请根据文章的内容作适当补充,使“题目”能表明作者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杂文四则教案
tag: 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