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浏览次数: 382次| 发布日期:06-12 12:12:31 | 七年级数学教案
标签: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初中数学教案,http://www.350xue.com
新课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 键 词: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随着基础课程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而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自我参与意识差,思维分析、推理能力薄弱,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和技能,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学生学习方法单 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今天,课堂教学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寻找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课堂教学要求唤起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教师应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像导演一样,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精心安排设计的教学活动情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教师“搭桥铺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索实践,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深层次地思考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启迪、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下面,我就“改革传统教法,优化数学教学”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传统教材不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使得学生缺乏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缺乏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数学课显得索然无味,课后又把大量的作业、习题留给天真的孩子们,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对定理、公式的应用只会机械套用,忽视用数学知识反过来处理实际问题的数学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改革传统教法,改革课堂教学内容,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要注意从实际引入概念,从实际提出问题。从近几年中考命题的趋势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例如,今年我市中考的第五大题:某市宽带上网的收费有流量方式(按在网上所接收和发送的信息量收费)、时长方式(按在网上的时间收费)等几种不同的方式。其中流量方式的收费标准是:基本月租费75元,赠送900M流量(即每月流量在900M以内的不再收费)。超过900M的,超过部分按流量分段收费,具体规定为:流量不超过400M时,每M收费a元;超过400M时,不超过部分每M收费a元,超过部分每M收费c元。(M是信息量的计量单位)。某单位今年4、5月份上网的流量和费用如下表:
月 份 流量(M) 费用(元) 4 月 1200 135 5 月 1400 165 求a、c的值
设该单位某月上网的流量为x(M),费用为y(元),写出流量超过1300M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本题内容生动、材料鲜活、情境真切,紧跟时代步伐,题型新颖,与广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亲切自然,让学生感受到了身边的事物中普遍存在着数学,关键是让学生如何用数学的眼光把它抽象出来,加以提炼,这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如本题的解答用到了函数、方程等有关知识。这样,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参与其中,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过偶然性去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习惯和意识,自觉地观察生活中各种数学对象、现象,发现他们的特征、规律,有针对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参与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因此,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是促进学生数学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1.启导点拨,同频共振
对于获取知识来说,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对于传授知识来讲,教师是主导,其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其情感发展。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调节、控制课堂,启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并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形成同频共振。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时,首先让学生用量角器去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求出它们的和,再比较每位同学所得结果,学生的答案有可能等于1800,也有可能大于或小于1800,但都在1800上下波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任意三角形(三角形纸片)再进行实验的操作,形成猜想:由实验把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来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的结论。此时,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找到了结论,心情异常兴奋,表露出一种自豪感。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及时启发、点拨:同学们通过实验、操作得到的结论总是存在微小的误差,所以必须在理论上给以证明。那么,谁能根据所做实验及前面所学知识完成这个证明呢?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求知欲强烈,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师生共同完成了定理的证明。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认识的需要,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思维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因而,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愈浓,注意力愈集中,观察愈细致,反应愈敏捷,思维、记忆等多方面的智力活动也愈有成效。所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是促进学生数学素质发展的又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教学“解分式方程”时,首先让学生解方程x2+2x-3=0(x1=1,x2=-3),然后再让学生解分式方程,,学生用去分母的方法把它转化为整式方程后,发现这个整式方程就是刚才解的方程x2+2x-3=0,这时有部分学生马上说:“这个分式方程的根就是x1=1,x2=-3”;而有部分学生则反驳:“不对,x1=1不是分式方程的根”,此时教师马上追问:“为什么x1=1不是分式方程的根?”马上有学生回答:“ x1=1,x2=-3虽然都是整式方程 x2+2x-3=0的根,但把x=1代入分式方程的第一个分母时,值为0,使得分式的值无意义,因此x=1不是分式方程的根。”那么x=1是不是分式方程的根呢?此时,同学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老师抓住这一教学时机,引导学生思考,适时揭示:当解分式方程去掉分母后,使其化为整式方程时,可能会产生增根。所谓增根恰是方程的两边所乘整式等于零的未知数的值。通过教师设问、激疑,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三.改变传统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启迪学生思维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首先要制订教学目标,在这个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制作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与实验。由具体到抽象,从感知到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平行线的判定》一节的教学,首先用微机演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两次动画效果(两条直线固定,另一条直线向左、向右转动都与直线相交),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直线转动过程中,角的大小的变化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影响,从而确信证平行要找角(位置关系)。其次,再用微机演示两次画平行线的过程,即:使三角板紧靠直尺的运动过程。然后,学生选用不同角度动手画平行线,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此时,学生又发现:画平行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画相等的同位角(数量关系)。因此,通过微机演示及动手操作学生们自然而然地由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总结出了公理。这样,计算机、大屏幕与实物投影的使用结合在一起,各展其长,相辅相成,构成数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的媒体群,教学过程优化,学生思维发展得已提高。
四、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所以,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探求知识,寻找规律,在探求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试一试,议一议,辩一辩,评一评,打破被动听课,一问一答,死气沉沉的局面。要创设多向交流,形成师导生探,生动而又主动的良好情境。对复杂问题,做到教师设点,学生划线;教师铺路,学生爬山。就新授课而言,与旧知识联系密切的新内容,教师可以“基本不讲”,在认知铺垫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新旧知识间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例如,学习初二《几何》P233例5,已知△ABC,P是边AB上的一点,连结CP。⑴∠AC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BC;
⑵AC∶A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BC。
教学活动可以这样安排:
新课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 键 词: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随着基础课程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而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自我参与意识差,思维分析、推理能力薄弱,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和技能,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学生学习方法单 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今天,课堂教学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寻找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课堂教学要求唤起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教师应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像导演一样,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精心安排设计的教学活动情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教师“搭桥铺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索实践,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深层次地思考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启迪、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下面,我就“改革传统教法,优化数学教学”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传统教材不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使得学生缺乏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缺乏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数学课显得索然无味,课后又把大量的作业、习题留给天真的孩子们,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对定理、公式的应用只会机械套用,忽视用数学知识反过来处理实际问题的数学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改革传统教法,改革课堂教学内容,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要注意从实际引入概念,从实际提出问题。从近几年中考命题的趋势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例如,今年我市中考的第五大题:某市宽带上网的收费有流量方式(按在网上所接收和发送的信息量收费)、时长方式(按在网上的时间收费)等几种不同的方式。其中流量方式的收费标准是:基本月租费75元,赠送900M流量(即每月流量在900M以内的不再收费)。超过900M的,超过部分按流量分段收费,具体规定为:流量不超过400M时,每M收费a元;超过400M时,不超过部分每M收费a元,超过部分每M收费c元。(M是信息量的计量单位)。某单位今年4、5月份上网的流量和费用如下表:
月 份 流量(M) 费用(元) 4 月 1200 135 5 月 1400 165 求a、c的值
设该单位某月上网的流量为x(M),费用为y(元),写出流量超过1300M时,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本题内容生动、材料鲜活、情境真切,紧跟时代步伐,题型新颖,与广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亲切自然,让学生感受到了身边的事物中普遍存在着数学,关键是让学生如何用数学的眼光把它抽象出来,加以提炼,这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如本题的解答用到了函数、方程等有关知识。这样,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参与其中,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过偶然性去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习惯和意识,自觉地观察生活中各种数学对象、现象,发现他们的特征、规律,有针对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参与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因此,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是促进学生数学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1.启导点拨,同频共振
对于获取知识来说,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对于传授知识来讲,教师是主导,其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其情感发展。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调节、控制课堂,启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并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形成同频共振。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时,首先让学生用量角器去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求出它们的和,再比较每位同学所得结果,学生的答案有可能等于1800,也有可能大于或小于1800,但都在1800上下波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任意三角形(三角形纸片)再进行实验的操作,形成猜想:由实验把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来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的结论。此时,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找到了结论,心情异常兴奋,表露出一种自豪感。在这种情境中,教师及时启发、点拨:同学们通过实验、操作得到的结论总是存在微小的误差,所以必须在理论上给以证明。那么,谁能根据所做实验及前面所学知识完成这个证明呢?这时学生情绪高涨,求知欲强烈,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师生共同完成了定理的证明。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认识的需要,也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思维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因而,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愈浓,注意力愈集中,观察愈细致,反应愈敏捷,思维、记忆等多方面的智力活动也愈有成效。所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是促进学生数学素质发展的又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教学“解分式方程”时,首先让学生解方程x2+2x-3=0(x1=1,x2=-3),然后再让学生解分式方程,,学生用去分母的方法把它转化为整式方程后,发现这个整式方程就是刚才解的方程x2+2x-3=0,这时有部分学生马上说:“这个分式方程的根就是x1=1,x2=-3”;而有部分学生则反驳:“不对,x1=1不是分式方程的根”,此时教师马上追问:“为什么x1=1不是分式方程的根?”马上有学生回答:“ x1=1,x2=-3虽然都是整式方程 x2+2x-3=0的根,但把x=1代入分式方程的第一个分母时,值为0,使得分式的值无意义,因此x=1不是分式方程的根。”那么x=1是不是分式方程的根呢?此时,同学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老师抓住这一教学时机,引导学生思考,适时揭示:当解分式方程去掉分母后,使其化为整式方程时,可能会产生增根。所谓增根恰是方程的两边所乘整式等于零的未知数的值。通过教师设问、激疑,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三.改变传统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启迪学生思维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首先要制订教学目标,在这个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制作课件。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与实验。由具体到抽象,从感知到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平行线的判定》一节的教学,首先用微机演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两次动画效果(两条直线固定,另一条直线向左、向右转动都与直线相交),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直线转动过程中,角的大小的变化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影响,从而确信证平行要找角(位置关系)。其次,再用微机演示两次画平行线的过程,即:使三角板紧靠直尺的运动过程。然后,学生选用不同角度动手画平行线,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此时,学生又发现:画平行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画相等的同位角(数量关系)。因此,通过微机演示及动手操作学生们自然而然地由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总结出了公理。这样,计算机、大屏幕与实物投影的使用结合在一起,各展其长,相辅相成,构成数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的媒体群,教学过程优化,学生思维发展得已提高。
四、提倡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所以,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探求知识,寻找规律,在探求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试一试,议一议,辩一辩,评一评,打破被动听课,一问一答,死气沉沉的局面。要创设多向交流,形成师导生探,生动而又主动的良好情境。对复杂问题,做到教师设点,学生划线;教师铺路,学生爬山。就新授课而言,与旧知识联系密切的新内容,教师可以“基本不讲”,在认知铺垫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新旧知识间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例如,学习初二《几何》P233例5,已知△ABC,P是边AB上的一点,连结CP。⑴∠AC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BC;
⑵AC∶A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BC。
教学活动可以这样安排:
新课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新课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 › 新课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新课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新课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新课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新课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tag: 七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初中数学教案,免费教案 - 数学教案 - 七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