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徐通模:西迁精神 校长寄语
“那是一种精神。”听徐通模讲交通大学的西迁,你很难不感动。
1956年,徐通模从上海坐上火车,用了60多个小时到达西安,这一走,就是47年。那一年,来自江苏的年轻人徐通模被交通大学录取,自此,他的人生与交通大学,与西安再也没有分开过。他戴了3年的那枚“交通大学西安部分”的校徽后来被换成了“西安交通大学”。
47年间,徐通模眼中的西安交通大学一直在变,深藏着历史记忆的很多建筑都被拆掉了,但1956年建成的中心教学楼一直还在。他说,“我们坚持不拆,这是我们迁校历史的见证。”这栋“古董建筑”的风格被徐通模总结为“青砖红瓦人字型”,那是一个时代的建筑话语,也是一代人记忆深处的经典。后来建成的东一楼、东二楼、东三楼和西二楼同样延续着这种经典,无论是人群,还是声音。
在讲起西安交通大学的发展时,徐通模不止一次使用了“挺下来”这个短语。我知道,在艰难的情况下,西安交通大学依然保持国家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高水准,靠的是一种精神。他说,“迁校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西安交大,并且一代代传下去。”
1926年毕业的老校友陆定一,在交通大学建校九十周年时曾留下一段讲交大精神的文字,徐通模把其中的十六个字定为西安交通大学的校训: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他说,这是整个交通大学传承始终的衣钵。
1956年,徐通模从上海坐了6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达西安,47年中,他的人生与交通大学,与西安再也没有分开过。他说,在艰难中,西安交通大学依然保持高水准,靠的就是一种精神。(摄影/李清川)
记者:很多人说,西安交通大学的人有一股劲,一种精神,这是什么造就的?
徐通模:我想连同我的感受一起来谈。西安交通大学是1956年从上海迁到西安的,1956年以前,我们国家只有一所交通大学,前面没有任何前缀,就在现在上海的徐家汇,创建于1896年。1956年迁校时,正值学校建校60周年,4月份校庆后就开始陆续迁往西安,
交大的西迁是当时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协调。当时中国的工科大学有这么一句话:北有清华,南有交大,这两所学校从工程学科来讲,在国内外大家都是认可的。到1955年国家作出这个决定,实际是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支援西部建设、为西部培养高层次人才;另一个是台湾海峡局势紧张,所以搬交大而不搬清华。
国务院下令全迁,只有一个造船系不搬,因为西安没有水。当时交大实际上留下了三块牌子,造船系留下后就发展成上海造船学院;后来上海考虑到交大是一所工科类的多学科大学,搬走后不利于上海的经济建设发展,又在原来交大分部的基础上组建了南洋工学院,这是交通大学1896年创建时的名称。
1955年国务院做出搬迁决定,从选址、买地到1956年正式上课只用了一年时间,速度在当时是惊人的。尽管国家大力协助,但搬迁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事,实验设备、图书、甚至学生的课桌、睡铺都是从上海搬过去的,而当时没有长江大桥,从上海到西安坐火车要60个小时。再后来1956年整党风、1957年反右、1958年大跃进,1959年又遇上困难时期,国家决定把交通大学还没搬走的部分都留在上海,合并上海造船学院和南洋工学院组建“上海交通大学”,我们在西安的部分就叫“西安交通大学”。
我有幸在1956年报考交通大学并被录取,当时西安交通大学建校只一年,很多实验仪器设备都跟不上,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较多,三四年级又要实习,作为低年级的都先去西安上学,我就是在1956年去的西安,所以我说我是和西安交通大学共成长。
记者:我知道,到1956年底的时候,台湾海峡的形势就有所缓和了。
徐通模:1956年底台湾海峡局势缓和,要打仗的弦松了,毛主席又倡导全党整风,很多师生都提议不再迁校。但是国家考虑再三,仍然决定迁校。周总理出来讲了好几次话,希望大家顾全大局,支援西部建设。我记得陈毅在迁校的过程中曾劝导交大的师生,说“你们去,十年之后就会见成效。”我们确实有一大批的师生响应国家号召,一些我们最尊敬的教授,全家都从上海迁往西安。
在1959年之前,我们所有的证件、校徽上都写着“交通大学西安部分”。
当时西安的条件和上海根本不能比,十分艰苦。那时西安有三句话: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道路都是石子路或黄土路,我们学校的路如果和农村的路比起来,大概就是比它多一点石子。在路上开车黄土飞扬,根本就看不到前面的汽车,这一点也不夸张。
现在西安的总发电量是几百万千瓦,当时西安的总发电量只有3000千瓦。那时候还有许多企业内迁,所以电力很紧张,电压不够,我们晚自习的灯都很暗。打电话时根本听不见,长途电话从西安打到上海没有半天是打不成的,市内的电话也很少。
我们那时候生活上很困难,我们用水几十年来都很紧张,真正实现学生全天供水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当时我们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上海和江浙一带的,所以学生刚去西安的时候对那里的生活很不适应。
记者:一年的时间建一所大规模的学校,有些难以置信,建成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徐通模:学校的环境更不用说了,刚开学的时候,学校完全是一片工地,只建成了基本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其他的都没建成,我们现在的东一楼、东二楼、东三楼和西二楼都是后来建成的。遗憾的是,食堂我们已经拆了,宿舍楼明年也要拆了,但是我们坚持不拆1956年建成的中心教学楼,这是我们迁校历史的见证,另外也反应了当时的建筑风格,我把它归结为:青砖红瓦人字型。
校园当时是在一片农田和坟地上建起来的,我们上课时整天可以看到从地里挖出来的棺材板、死人的衣服、骨头和头发。从学校的教学区到学生的生活区,要穿过很大的一片烂泥塘,用竹片搭成的桥,踩在上面都打滑。
现在你去西安交大是绿树成荫,可是那时根本没有绿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在中央的支持和老校长、老教授们的带领下,经过这几十年建设,我们挺过来了。我们可以无愧地说,西安交大依然保持国家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高水准。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种精神。靠的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团结一个群体的人,我觉得这是很宝贵的。所以,如果说我们西安交大的校风和校园文化有什么特色的话,我想,迁校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西安交大人,并且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一批老教师来到了西安。如果刚来时是25岁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现在也已经是古稀之年了。我们一大批的老前辈常年在这片土地上,无怨无悔,硬是在这40多年里,通过一代代的奋斗,不仅是撑下来了,并且在这个地方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
比如说,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蒋振华就是西安交大培养的毕业生。我们的老校友、老学长、文革前的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他是1926年的毕业生,他在交大建校九十周年时给学校写了一段文字讲交大的精神,我们觉得那不仅是说上海交大,整个交大都沿袭了这种精神。所以我们把其中的十六个字定为现在西安交大的校训: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
我觉得这十六个字足以概括了西安交大迁校的精神以及在西部的这四十多年奋斗的成果,我们没有倒下没有退却,不仅保持了学校在学术上、人才培养上、教学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我们新的一代茁壮成长起来了。我们老一代的教师绝大部分都年逾古稀了,还有一些长眠于黄土地下,其中包括带领我们迁校的老校长彭康,还有副校长、副书记,带领我们学校后勤工作的总务长。
我觉得,1956年7月西迁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员流动,2000多名师生及教师家属从上海徐家汇出发来西安,就意味着西安交大加入了西部的建设,也带去了处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交通大学对祖国西部发展的这么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锻炼了老一辈的西安交大的教职工,前辈们即使长眠于黄土地下,也能欣慰地看到,年轻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了。现在西安交大的教师队伍中有三分之二是中青年教师,他们之中也有许多是教学科研的骨干,不仅继承了前人的学术成就,也发扬了他们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将会代代相传,成为西安交大最宝贵的财富。
记者:我相信同意,精神是不朽的。那40多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什么变化是最大的呢?
徐通模:西安交大这几十年来走过的路大家有目共睹,我想概括一下,最大的一个变化,刚建校时学校还是一片荒原,但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已经变成一个美丽的校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徐通模:西迁精神 校长寄语
- 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徐通模:西迁精神 校长寄语
- › 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徐通模:西迁精神 校长寄语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徐通模:西迁精神 校长寄语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徐通模:西迁精神 校长寄语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徐通模:西迁精神 校长寄语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访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徐通模:西迁精神 校长寄语
tag: 工作寄语,找工作寄语,大学生工作寄语,工会工作寄语,寄语大全 - 工作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