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一
浏览次数: 96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初中文言文
标签:初中文言文知识大全,初中文言文翻译,http://www.350xue.com
中考语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一,
中考语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一
-1720.aspx
[专题辅导]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一
(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04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05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 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1720.aspx
中考语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一
中考语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一
-1720.aspx
[专题辅导]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一
(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04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05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 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1720.aspx
中考语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一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江苏徐州2017年中考语文作文作文评点(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建议(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 › 河北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答题技法点拨(人教版九年级...
- ›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2017年中考复习建议
- › 备战2017中考语文古诗文文学常识之古诗词中的用典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立意
- › 白侯之贤 阅读答案(2017浙江衢州中考语文试题)
- › 杨震字伯起 阅读答案(2017四川凉山中考语文试题)
- › 鸣机夜课图记 阅读答案(2017扬州中考语文试题)
- › 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 阅读答案(2017武汉中考语文试题)
- › 去远方 答案(2017年江苏盐城中考语文试题)
- › 2017年中考语文对联、广告、标语试题及答案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点题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语言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布局
- ›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选材
tag: 中考语文 初中文言文,初中文言文知识大全,初中文言文翻译,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言文
栏目导航
初中文言文 推荐
- ·初中语综合--文言文阅读《王翦将兵》
- ·初中语文综合--文言文阅读《王羲之学
- ·初中语文综合-文言文阅读训练7则
- ·初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汇编三
-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识
- ·中考语文文言文怎样停顿和断句
- ·初中生要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
-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指导
- ·中考语文:攻克文言虚词堡垒
- ·2017年中考文言文的四大应对技巧
- ·初中生怎样学好文言文
- ·中考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汇编
-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技法
- ·初中文言文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大
- ·初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汇总(共六套)
- ·初中语文学好文言文汇总(一)
- ·初中语文学好文言文汇总(二)
- ·中考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汇总(共
- ·2017寒假应当熟记的中考语文文学常识
- ·浅谈中考文言文命题走向及复习方法
- ·中考作文-描写感情的文言文诗文
- ·初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汇编一
- ·中考语文古文知识点考点复习与训练
- ·初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汇编四
- ·学好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功的重点三
- ·中考语文文言文—浅析《邹忌讽齐王纳谏
- ·初中语文 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 ·初中语文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差异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