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作者:陆永品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省)人。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金朝后,南侵中原,辛弃疾的家乡也被金兵占领。他亲眼看到了金兵蹂躏沦陷区人民的暴行。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怀着抗金和收复中原的大志。二十余岁时,他便在家乡组织两千人的义军,不久就加入了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队伍。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敌人,他建议与南宋政府联合。耿京派他去同南宋政府洽商。在他归来的途中,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并劫持部分义军投降了金人。金人委派张安国做了济州(今山东省巨野县)的知州。辛弃疾得知,便于途中组织了五十人,星夜奔赴济州,于五万人众之中,活捉了张安国,并号召被劫持的义军和他一起前往南宋。辛弃疾就是抱着这样强烈的抗敌热情和恢复故土的愿望南渡归宋的。
他到南宋后,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军政、民政的长官),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他还写了《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上奏朝廷,陈述如何收复中原的大计。但是,事与愿违,他的理想不但未能实现,反而因此受到朝廷里投降派的忌妒和排斥,被革职罢官。他自四十三岁起,就在江西省信州(今上饶市)地区,过着虚度年华的闲居生活,最后抑郁地死去。辛弃疾是南宋有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风格豪放,感情真挚。留存下来的词有六百余首。这首中秋抒怀的小词,写于宋孝宗赵眘[shèn]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此时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当时的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击抗金的爱国志士。对此,作者十分痛心,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赏月时,就写下了这首词,以抒情怀。
词的上片写一轮圆月,从东方冉冉升起。初升的时候,还是一片朦胧,当它慢慢升高,就变得更加明亮,金色的波光,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了。此时,词人与友人举杯赏月,忽发狂想,很风趣地向嫦娥提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是说时间过得这样快,好象在有意欺人,使我们渐渐地衰老,长出许多白发来了,这该怎么办呢?他从月圆月缺,想到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而自己却没有什么作为,不禁心绪起伏,很不平静。“秋影”,指刚升起的不太明亮的月亮。“飞镜又重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做的,磨后更加明亮。所以,作者把月亮比作磨过的飞镜。“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她是月宫的仙女。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
就这样,作者把铲除投降派的思想巧妙而含蓄地寓于形象之中,使这首小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来源:中国文学网)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人教版高二必修)
- › 英雄暮年的叹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解读
- › 辛弃疾《破阵子》宋词鉴赏 2
- › 辛弃疾《破阵子》宋词鉴赏
- ›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 ›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赏析
- › 辛弃疾《水调歌头·和信守郑舜举蔗庵韵》赏析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中诗词赏析,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大全,毛泽东诗词赏析,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诗词赏析
栏目导航
- ·中考语文古诗词—《长歌行》赏析
- ·中考语文古诗词—《公输》赏析(姜涛)
- ·中考语文古诗词 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
- ·初中语文古诗大全(苏教版)
- ·古诗词鉴赏:写景诗鉴赏要诀
-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 ·中考语文古诗词分类整理
-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题
-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
-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赏析试题
- ·初中语文诗词赏析汇总
- ·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
-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题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现代哲理诗句精选
- ·中考诗词集锦训练
- ·诗歌鉴赏---语言特点
-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欣赏题
- ·诗歌鉴赏---诗歌形象
-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
- ·古诗词鉴赏:赠别诗鉴赏要诀
- ·教师节古诗词大全
- ·中考古诗词理解性默写题集萃
- ·中考古诗词赏析题选萃
- ·初中语文期末古诗词积累过关小检测
- ·诗歌鉴赏:理解古典诗歌的特点
- ·初中语文古代诗词积累
- ·九年级上册语文诗词默写竞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