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诗歌形象
浏览次数: 68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初中诗词赏析
标签: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大全,毛泽东诗词赏析,http://www.350xue.com
诗歌鉴赏---诗歌形象,
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品位,就要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在不断地阅读欣赏中,逐渐提高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诗歌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语言艺术等方面具体鉴赏。 鉴赏诗歌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会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诗歌意象等。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包括诗人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也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自己。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把握诗人对人物形象所倾注的感情,这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要领。要通过分析诗歌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节操及情感,理解诗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特征,感悟诗人的感情基调,从而对诗歌进行欣赏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例如:汉乐府《陌上桑》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陌 上 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东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首诗是汉乐府诗中的名篇,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罗敷。诗一开始极力描写罗敷的服饰打扮,主要写罗敷的动人美貌;接着写罗敷严词拒绝使君的“无耻”要求;最后罗敷以夸赞自己的丈夫的形式压倒了使君。通过对诗中人物罗敷外貌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罗敷的性格特征和品德情操,即罗敷是一个美丽勤劳、勇敢机智、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农家女子形象。 有时候,诗人并没有专门描写一个人物形象,但是在全诗中却处处闪现着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即诗人自己的影子。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 观 沧 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描写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眺望沧海壮丽景色,气象万千,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联想到日月东升西落,繁星闪烁的银河,就像是在洪波涌起的大海中运行、出没一样,生动地表现了祖国海疆的壮丽风光和诗人丰富的想象,气势豪迈雄浑。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表达了他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 鉴赏诗歌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归纳人物的思想品质。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要结合诗人的身世和写作的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内容,从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人的形象和特征。 二、鉴赏诗歌意象: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所谓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古代诗歌,往往借助客观事物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这些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更重要的是含有诗人情感的事物形象,也就是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而诗人借这些“景”,抒自己之“情”;咏这些“物”,言自己之“志”。这种“景”“物”就是“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以说,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鉴赏诗歌时,捕捉、感受并理解诗歌中意象,才能准确把握诗歌丰富的意旨、复杂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我们请看下面的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李白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前两句通过“古人”、“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等意象,点明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用“烟花三月”,借景抒情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后两句中描写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地”等意象,诗意深远,诗人在楼前久久伫立,表现了依依不舍的绵绵友情和深沉浓郁的惆怅之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是运用意象的典范。前三句一连叠描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用这一个个看似没有联系的客观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后两句中“夕阳”、“天涯”等意象,更进一步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断肠之苦。这些意象,都蕴含着无尽情思,韵味隽永。 鉴赏诗歌的意象,要抓住诗人描写、歌咏的景和物的特点去分析。因为这些景和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的、自然界的景和物,而是融合了诗人情感的景和物。要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看诗人借这些景抒怎样的情,托这些物言怎样的志,从而分析诗歌的意象,探知诗人的感情,鉴赏全诗。此外,还要透过诗句的表面意义,挖掘其深层的含义。因为古代诗歌往往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我们要透过表层,挖掘其深刻的内涵,领悟诗作的主旨、真意。
诗歌鉴赏---诗歌形象
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品位,就要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在不断地阅读欣赏中,逐渐提高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诗歌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语言艺术等方面具体鉴赏。 鉴赏诗歌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会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诗歌意象等。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包括诗人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也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自己。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把握诗人对人物形象所倾注的感情,这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要领。要通过分析诗歌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节操及情感,理解诗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特征,感悟诗人的感情基调,从而对诗歌进行欣赏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例如:汉乐府《陌上桑》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陌 上 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东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首诗是汉乐府诗中的名篇,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罗敷。诗一开始极力描写罗敷的服饰打扮,主要写罗敷的动人美貌;接着写罗敷严词拒绝使君的“无耻”要求;最后罗敷以夸赞自己的丈夫的形式压倒了使君。通过对诗中人物罗敷外貌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罗敷的性格特征和品德情操,即罗敷是一个美丽勤劳、勇敢机智、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农家女子形象。 有时候,诗人并没有专门描写一个人物形象,但是在全诗中却处处闪现着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即诗人自己的影子。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 观 沧 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描写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眺望沧海壮丽景色,气象万千,心情激荡,浮想联翩。联想到日月东升西落,繁星闪烁的银河,就像是在洪波涌起的大海中运行、出没一样,生动地表现了祖国海疆的壮丽风光和诗人丰富的想象,气势豪迈雄浑。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表达了他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 鉴赏诗歌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归纳人物的思想品质。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要结合诗人的身世和写作的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内容,从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人的形象和特征。 二、鉴赏诗歌意象: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所谓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古代诗歌,往往借助客观事物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这些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更重要的是含有诗人情感的事物形象,也就是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而诗人借这些“景”,抒自己之“情”;咏这些“物”,言自己之“志”。这种“景”“物”就是“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以说,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鉴赏诗歌时,捕捉、感受并理解诗歌中意象,才能准确把握诗歌丰富的意旨、复杂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我们请看下面的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李白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前两句通过“古人”、“黄鹤楼”、“烟花三月”、“扬州”等意象,点明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用“烟花三月”,借景抒情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后两句中描写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地”等意象,诗意深远,诗人在楼前久久伫立,表现了依依不舍的绵绵友情和深沉浓郁的惆怅之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是运用意象的典范。前三句一连叠描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用这一个个看似没有联系的客观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后两句中“夕阳”、“天涯”等意象,更进一步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断肠之苦。这些意象,都蕴含着无尽情思,韵味隽永。 鉴赏诗歌的意象,要抓住诗人描写、歌咏的景和物的特点去分析。因为这些景和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的、自然界的景和物,而是融合了诗人情感的景和物。要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看诗人借这些景抒怎样的情,托这些物言怎样的志,从而分析诗歌的意象,探知诗人的感情,鉴赏全诗。此外,还要透过诗句的表面意义,挖掘其深层的含义。因为古代诗歌往往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我们要透过表层,挖掘其深刻的内涵,领悟诗作的主旨、真意。
诗歌鉴赏---诗歌形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二)
- ›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鉴赏李杜的诗篇(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 ›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 ›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诗歌鉴赏题
- › [转载]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 ›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 › 2017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稿(高三必修)
- ›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先误例谈(人教版高三必修)
- › 古典诗歌鉴赏例谈(人教版高三必修)
- ›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炼字教案(苏教版高三教案设计)
- ›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 › 古代诗歌鉴赏课堂教案5课时
- ›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讲义(本站收集整理)
- › 诗歌鉴赏专题之语言鉴赏(本站收集整理)
- › 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几点提示
-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tag: 诗歌鉴赏 初中诗词赏析,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大全,毛泽东诗词赏析,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诗词赏析
栏目导航
初中诗词赏析 推荐
- ·中考语文古诗词—《长歌行》赏析
- ·中考语文古诗词—《公输》赏析(姜涛)
- ·中考语文古诗词 古典诗歌史的虚与实
- ·初中语文古诗大全(苏教版)
- ·古诗词鉴赏:写景诗鉴赏要诀
-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 ·中考语文古诗词分类整理
-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题
-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
-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赏析试题
- ·初中语文诗词赏析汇总
- ·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
-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题
-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现代哲理诗句精选
- ·中考诗词集锦训练
- ·诗歌鉴赏---语言特点
-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欣赏题
- ·诗歌鉴赏---诗歌形象
-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
- ·古诗词鉴赏:赠别诗鉴赏要诀
- ·教师节古诗词大全
- ·中考古诗词理解性默写题集萃
- ·中考古诗词赏析题选萃
- ·初中语文期末古诗词积累过关小检测
- ·诗歌鉴赏:理解古典诗歌的特点
- ·初中语文古代诗词积累
- ·九年级上册语文诗词默写竞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