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诗词赏析放言五首

放言五首

浏览次数: 64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01 | 初中诗词赏析
标签: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大全,毛泽东诗词赏析,http://www.350xue.com 放言五首,
  
  ②、回还:同回环,谓循环往复。车转毂(gǔ):象车轮转动一样。毂:本指车轮中心部分,此指车轮。荣枯:本谓草木盛衰,常以比政治上的得志与失意。曹植《赠丁翼》:“积善有余庆,荣枯立可须。”反覆:谓反复无常。藏钩:古代一种游戏。《艺经》:“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交(通‘较’)胜负。”此言荣枯如同藏钩之戏,变化无常,令人难以捉摸。
  
  ③、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灵:动词,通灵。刳肠患:言龟虽通灵性,也难免自己要被人杀掉的祸患。《庄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同披)发窥阿门(小曲门)……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命人送)龟至,君再欲杀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杀龟以卜吉。’乃刳龟,……仲昵(孔子)曰:‘神龟……知(智)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策(遗算),不能避刳肠之患,’”刳(kū):剖开。后句用“塞翁失马”的故事,进一步说明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见《淮南子.人间训》,一般成语词典皆有载,姑从略。折:摔断。足:同脚。忧:忧患。
  
  ④、此二句以下棋比喻世事的变化不定。
  
  内容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①。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②。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③。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④?
  
  题解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问题忌带片面性和表面性。“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正是阐明:对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或考验,要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断,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就轻率地下结论。而且,对人的认识也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简单地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也不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是好人。历史上的周公是好人,忠心为国,却遭到某些人的流言蜚语的攻击;而西汉末年的王莽,为了篡位自立为帝,伪装谦虚恭谨,使当时不少善良的人都受了他的骗。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多么值得记取啊!因此,当正直的人们在受到诬陷攻击时,当钻营卑鄙之秆伪装正人君子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相信历史终将作出公正的裁决。“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至理名言,足可醒世骇俗。
  
  注释①、君:指元稹。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屈原《离骚》:“心犹豫而狐疑。”按:元稹在政治上遭到打击后,情绪一度动荡,白居易因劝他要经得起考验,等到时机好转,是非真伪自会分明。后句谓吉凶祸福,在所不计;问卜求签,更无必要。钻龟、祝蓍(shī):古代迷信活动,钻龟壳后,看其裂纹以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
  
  ②、此二句言坚贞之士必能经受长期磨练;栋梁之材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认出来的,前一句下作者自注说:“真玉烧三日不热。”《淮南子.俶真训》:“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后句作者亦自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豫章:枕木和樟木。《史记.司马相如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正义》:“豫:今之枕木也;樟,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③、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陷害,制造流言,诬蔑周公要篡位。周公于是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回周公,三叔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征之,遂定东南。日:一作后。见《史记.鲁国公世家》。后句言五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下士。《汉书.王莽传》:“(莽)爵位盖尊,节操愈谦。散舆马衣裘,赈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此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未篡:一作下士。
  
  ④、此二句点出关键性的问题。向使:假如当初。复:又(有)。
  
  内容四
  
  谁家第宅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①?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②。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④?
  
  题解这首诗通篇谈世事人生的变化。甲第贵宅破败了,亲人朋友死亡了;昨天炙手可热的人家,今朝门可罗雀;浩瀚汤汤的东海三为桑田。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运动,都在变化。世界就在这运动、变化中发展、前进。人生的富贵也是变化的,所以决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显荣,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别人。这些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我们今天正确地认识人生和社会,不无哲理的启示。
  
  注释①、第宅:住宅。官员和贵族的大住宅。亲宾:亲人和朋友。哭复歌:因显贵而歌,因败亡而哭。
  
  ②、炙手:热得烫手。比喻权贵势焰之盛。《新唐书.崔铉传》:“铉所善者,郑鲁、杨绍复、段瑰、薛蒙,颇参议论。时语曰:‘郑、杨、段、薛,炙手可热;欲得命通,鲁、绍、瑰、蒙。’”张罗:本指张设罗网捕捉虫鸟。常以形容冷落少人迹。何逊《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穷巷可张罗。”形容门庭冷落。《史记.汲郑列传》:“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汲:汲黯。郑。郑当时,阗:塞,充满。罗:捕鸟的网。
  
  ③、此二句言富贵贫贱是随着世事变化而变化的。北邙: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后人因常以泛指墓地。王建《北邙行》:“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未省:未见。后句即“沧海桑田”之意,比喻社会剧变,人事无常。晋葛洪《麻姑传》:“麻姑(传说中仙人名)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时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矣,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④、此二句是告诫语。前句的“莫”字管“笑”与“夸”二字。后句是意谓:贫贱、富贵之人,其最后归宿都是一样的。
  
  内容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①。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②。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③。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④?
  
  题解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艺术地说明了这一道理。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概莫例外,有生必有死,所以人们应该“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因为有生有死,才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应当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果如是,则虽死犹生,又何憾焉!
  
  注释①、前句谓: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同“泰”)山为小。”又:“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韩愈《调张籍》诗:“流落人间者,泰山一毫芒。”后句谓:人寿各有一定,因此不必盲目地羡人长寿,弄得成天忧心忡忡。颜子:即颜回,字渊。春秋时鲁国人。贫而好学,在孔丘弟子中以德行著称,被后世儒家尊为“复圣”。但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老彭:指彭祖。传说中的长寿者。姓籛名铿,颛顼帝玄孙,生于夏代,至殷(商)末已八百余岁。见《神仙传》及《列仙传》。旧时因以彭祖为长寿的象征或代名词。
  
  ②、槿(jǐn):即木槿花。开花时间较短,一般朝开暮落。
  
  ③、嫌身:嫌弃自己。漫:随便。厌生:厌弃人生。
  
  ④、此二句流露了作者消极情绪,但也说明了死和生都是自然的规律。扬雄《法言.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上一页  [1] [2] 


放言五首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中诗词赏析,初中语文诗词赏析大全,毛泽东诗词赏析,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