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文学常识曹刿及鲁庄公其人-读《曹刿论战》

曹刿及鲁庄公其人-读《曹刿论战》

浏览次数: 33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初中文学常识
标签:文学常识大全,初中文学常识,http://www.350xue.com 曹刿及鲁庄公其人-读《曹刿论战》,

  作者: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文章以对话的方式记叙了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和战争的简要过程,塑造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形象鲜明的人物。

  文章共三个自然段,依次写曹刿“战前论战”、“战时参战”和“战后论战”。其中“参战”的过程略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详写。从全文看,曹刿论战,共论述了三个问题。问题一是乡人提出的“又何间焉”,曹刿要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参战”。问题二是曹刿提出的“何以战”,答案在提问者心中,但需要鲁庄公作答,提问者评述。问题三是鲁庄公提出的“其故”,曹刿解释“其故”,进行最重要的一次论战。从曹刿对三个问题的论述看,曹刿是一个“有担当、有见地、有谋略”之人。下面,我们做一些简要分析。

  先说“有担当”。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鲁庄公和群臣闻听齐大军压境,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这时,一直隐居梁甫山的曹刿求见庄公,欲出谋划策。其乡人质疑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的回答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是曹刿的第一次论战,论述的是“我”为什么要“参战”。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肉食者”角度看,他们目光短浅,不能有深远谋划;二是从“素食者”“我”的角度看,能做到“远谋”,有深远谋划,必须担当起为国效力的重任。从这个角度看,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担当的人物,他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尽力报国。

  再说“有见地”。曹刿论述的第二个问题是“何以战”,即战争得以取胜的关键所在。论述者成竹在胸,却将问题抛给“肉食者”鲁庄公。鲁庄公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护上,两次分别回答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鲁庄公所说,前者并不是普遍给予民众的实惠,只是给予近臣的“小惠”,后者只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不能为人所信服,因此曹刿反驳说“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和“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鲁庄公第三次给出的答案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点,属于对百姓的忠心,是取信于民的表现。曹刿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从曹刿的两次否定和一次肯定来看,在曹刿看来,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能有这样的分析和认识,说明曹刿目光锐利,对政治与战争的见地独到深远。

  最后说“有谋略”。战争取胜后,鲁庄公不解“其故”,便问曹刿,曹刿作答,分别论述了“克之”和“逐之”的玄机。这玄机,便是曹刿的谋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有很好的总结,曹刿“克之”是抓住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逐之”是抓住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克之”时,“齐人三鼓”,“三而竭”,而我军“一鼓作气”,士气正盛,“彼竭我盈”,故克之,齐师败绩。“逐之”时,曹刿“下视其辙”,“视其辙乱”,“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故逐齐师。如果说战前的论战体现了曹刿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的话,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以此看,曹刿是个极有军事谋略的人,他临场指挥胸有成竹,镇定自若,详查敌情,避其锋芒,待机而动,他战后论战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简洁,见解深刻。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曹刿是个大智大勇之人。但,也不能说曹刿没有缺点,单从文本的描写看,曹刿也并非是个完人。曹刿有担当,敢于进谏,但并非善谏,其用的全是“直谏”。这从曹刿所言便可知晓。曹刿见鲁庄公的第一句话便是“何以战”,单刀直入,言语生硬,而且连称呼都没有。对于鲁庄公的两次回答,给予了干脆、直接的否定。指挥战斗时说的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用的都是无主句,也没有称呼,干脆利落,语气强硬。请战时用的几乎是命令的语言,“战则请从”。对“肉食者”的评价也十分直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没有一丝婉言。这些言语,写出了一个为人过于直率而又有点妄自尊大的曹刿。这是曹刿的不足,但却衬托出鲁庄公的长处。鲁庄公贵为一国之君,面对曹刿的直谏,诤言,甚至是无礼,却能报以宽大的胸怀,从谏如流,大胆任用曹刿,这是典型的明君风范。他在国家危难之时,能身先士卒,团结近臣,诚实守信,奋起抗敌,也是值得称道的。他在战后能主动“问其故”,说明其谦虚好学,这也值得肯定。据历史记载,鲁庄公在战后立即拜曹刿为大夫,并把女儿曹姬嫁给曹刿,这也说明其是知恩图报、唯才是举且想有所作为的。但曹刿却不守臣道,于鲁庄公三十年作乱,被鲁庄公之子公子般平叛,曹刿被赶到莒国,在莒国病死。

  但,鲁庄公也是很多不足,他的不足是对曹刿长处的陪衬。大敌当前,作为一国之君,鲁庄公没有深谋远虑,即做出“将战”、“将鼓”、“将逐”的一系列决定。从性格上看,这是鲁莽、急躁的表现,与曹刿的镇定、谨慎形成对比。从军事上看,这是无知、昏聩的举措,与曹刿的深谋远虑、指挥有方形成对比。另外,鲁庄公将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这是政治上短视的表现,与曹刿敏锐的政治眼光形成对比。

  因此,我们可以说,曹刿是品格上有担当,政治上有见地,军事上有谋略,作战时甚谨慎,但为人上过于直率且有点妄自尊大的能人。而鲁庄公则是个政治上短见,军事上无知,但能够虚心纳谏,包容下属,任用能臣的君王。


曹刿及鲁庄公其人-读《曹刿论战》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曹刿论战   初中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大全,初中文学常识,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