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
浏览次数: 27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古文与文言文
标签:古文翻译大全,古文名句,http://www.350xue.com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
高中高一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找出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缒(zhuì) 共(gòng)其乏困 阙(jué)秦 敝(bì)
B、贾(gǚ)人 朝(zhāo)服衣冠 昳(yì)丽 恃(shì)
C强(qiāng)谏 时时而间(jiàn)进 膏(gāo)腴 媪(ǎo)
D冠(guàn)者 狗彘之畜(chù) 数(shù)口之家 锲(qiè)
2、找出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 )
A、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B、而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优秀的散文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B.《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C.《论语》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著作,形式上是语录体,它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D.《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极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语言流畅通达,活泼生动,大量运用语气词、多叠句、排比、对偶,感情色彩颇浓。
B.《孟子》文章向以雄辩著称,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想象奇幻、笔墨酣畅的风格,文辞铺张扬厉,笔锋咄咄逼人。
C.《荀子》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D.《庄子》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文言句式:
1、找出句式不同一项是( )
A、四方之士来者 B、国之孺子之游者
C、蚓无爪牙之利 D、四方之民归之
2、找出句式不同一项是( )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以为莫己若者
C、忌不自信 D、何后之有?
3、找出句式不同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B、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www.350xue.com
4、找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吾妻之美我者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谨庠序之教
C、用心一也 D、少仲尼之闻
5、找出与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B、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C、越国以鄙远 D、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6、找出与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能面刺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C、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D、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三、阅读理解
1、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凶险,战事
B、弃甲曳兵而走 兵:士兵
C、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D、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河东凶亦然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下列句子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看分类正确的项是( )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王好战,请以战喻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在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后,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希望民加多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并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对百姓施仁政。
B、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认识到搞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C、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批评了梁惠王实行的虐政,使他认识到虐政是“民不加多”的原因。
D、孟子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施仁政的正确。
www.350xue.com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列加点字大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端章甫:穿礼服,戴礼帽
B、因之以饥馑 因:接着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
D、毋吾以也 以:因为
2、对下列加点的词含义判断正确的项是(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②加之以师旅 ④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语句的翻译(括号内)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对大国都有威慑,常对外国军队侵犯,还有内部饥荒。)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
高中高一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找出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缒(zhuì) 共(gòng)其乏困 阙(jué)秦 敝(bì)
B、贾(gǚ)人 朝(zhāo)服衣冠 昳(yì)丽 恃(shì)
C强(qiāng)谏 时时而间(jiàn)进 膏(gāo)腴 媪(ǎo)
D冠(guàn)者 狗彘之畜(chù) 数(shù)口之家 锲(qiè)
2、找出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 )
A、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B、而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优秀的散文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B.《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C.《论语》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著作,形式上是语录体,它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D.《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极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语言流畅通达,活泼生动,大量运用语气词、多叠句、排比、对偶,感情色彩颇浓。
B.《孟子》文章向以雄辩著称,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想象奇幻、笔墨酣畅的风格,文辞铺张扬厉,笔锋咄咄逼人。
C.《荀子》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D.《庄子》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文言句式:
1、找出句式不同一项是( )
A、四方之士来者 B、国之孺子之游者
C、蚓无爪牙之利 D、四方之民归之
2、找出句式不同一项是( )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以为莫己若者
C、忌不自信 D、何后之有?
3、找出句式不同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B、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www.350xue.com
4、找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吾妻之美我者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谨庠序之教
C、用心一也 D、少仲尼之闻
5、找出与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B、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C、越国以鄙远 D、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6、找出与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能面刺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C、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D、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三、阅读理解
1、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凶险,战事
B、弃甲曳兵而走 兵:士兵
C、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D、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河东凶亦然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下列句子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看分类正确的项是( )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王好战,请以战喻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在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后,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希望民加多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并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对百姓施仁政。
B、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认识到搞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C、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批评了梁惠王实行的虐政,使他认识到虐政是“民不加多”的原因。
D、孟子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施仁政的正确。
www.350xue.com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列加点字大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端章甫:穿礼服,戴礼帽
B、因之以饥馑 因:接着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
D、毋吾以也 以:因为
2、对下列加点的词含义判断正确的项是(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②加之以师旅 ④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语句的翻译(括号内)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对大国都有威慑,常对外国军队侵犯,还有内部饥荒。)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题不难,做好难——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题简评
- › 高考语文高分战略——给高三学生的第一课(高三)
- › 新高考语文探究性试题的八种形式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病句试题及解析
- ›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成语试题及解析
- › 名师讲解高考语文病句13种题型示例(人教版高三必修)
- › 高三年级高考语文语言基础知识复习的基本策略
- › 海淀区语文中心组解读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
- › 高考语文冲刺:临战10大提醒——高三语文特级教师李钰的经验之谈(...
- ›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巧记八法(人教版高三必修)
- › 谨慎有余创新不足——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分析(张金波)(人...
- › 2017年高考语文学案:病句考点详解精练(二)
- › 高考语文--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命题形式及复习对策
- › 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走势及复习建议
- › 高考语文作文材料性作文例题一览
- › 高考语文试卷看题型 梳理试题找出不足
栏目导航
古文与文言文 推荐
- ·2017年高考文言虚词练习题(八)
- ·2017年高考文言虚词练习题(二)
- ·文言文常识
-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 ·高中语文文言文与古文阅读汇总(二)
- ·高中语文古代文整体阅读(二)
- ·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综合复习
- ·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赤壁之战》
- ·文言文 代词举例
- ·高中语文文言文与古文阅读汇总(一)
- ·逍遥游译文
- ·《报任安书》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
- ·《游褒禅山记》译文(含原文、注释、评
- ·秋水译文
- ·《庄暴见孟子》译文(含原文、注释、评
- ·高中生学习语文文言文的重点
- ·古诗文名句默写总汇
- ·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
- ·高考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题
- ·2017年高考文言虚词练习题(三)
- ·高中语文:诗词分类鉴赏要诀
- ·文言文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八类
-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 ·论语选读--君子之风
- ·《过秦论》与《六国论》异同比较
- ·文言文学习:《离骚》译文
- ·文言文学习:《游褒禅山记》疑难句子解
- ·《赤壁赋》译文(含原文、注释、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