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琴≠丝竹——兼析刘禹锡《陋室铭》
浏览次数: 36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标签:八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素琴≠丝竹——兼析刘禹锡《陋室铭》,
刘禹锡《陋室铭》中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语句。如果一句一句倒可理解。“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见教学用书),但作整体理解却存在矛盾。
素琴,书页注释为:“这里指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在陋室中谈谈古琴,别无旁骛,作自娱自乐,享受自己创造的音乐氛围,不失为一种清净的世外生活。丝竹,乃“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笔者认为矛盾由此而生,缘何“可以调素琴”又“无丝竹”?
解决之,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去着手。
一、作者生平及《陋室铭》的写作背景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作家、诗人。永贞年,因与柳宗元共同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至安徽郎州,连州等地,后又贬到和州当通判。刘禹锡虽受贬谪却不悲观绝望,他似乎总是乐观面对,向上。《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便是最好的印证。于己,他自信,所以《陋室铭》中我们丝毫看不到作者因处遇而外现的绝望,颓废心情,多得却是作者高尚节操的凸现;但对于得意小人,他又是轻视地。被贬至和州,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落魄便屡次刁难。不过我们也该谢了他的刁难,因这才逼迫刘禹锡写出了明志的《陋室铭》。
此时的刘禹锡内心充满愤愤,自信自己与轻视小人,自觉地将自己与世俗划清界线,自信己是仙,是龙。因此文中“丝竹”,我们可以理解为世俗之乐,粗俗的应景之作,世人皆爱之乐;而调素琴则是天籁之音,是人间雅乐,是高洁、傲岸的外露。
二、全诗托物所言之志
刘禹锡借《陋室铭》言己志。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借以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作者首句起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既而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但却一片静谧,且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吾德之馨,一方面在于环境之馨。另一方面还在于交往人之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又“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文中作者肯定的是“素琴”、“金经”、“鸿儒”,否定的是“丝竹”、“案牍”、“白丁”。由此我们可见的是一种幽游物外,逍遥自在,与尘世格格不入之人的乐哉生活。我们有理由去认为刘禹锡的音乐爱好,是“素”,是天然去雕饰;而非丝竹管弦,芦歌笙平。“世人皆爱”“丝竹”,而刘禹锡“独爱”“素琴”。
综上所述,本文中素琴≠丝竹。这样我们也就更好地理解《教学用书》中对这两句话的诠释:“一、三句相照应,二、四句相照应,一正一反,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前两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羁绊之情。”
素琴≠丝竹——兼析刘禹锡《陋室铭》
刘禹锡《陋室铭》中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语句。如果一句一句倒可理解。“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见教学用书),但作整体理解却存在矛盾。
素琴,书页注释为:“这里指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在陋室中谈谈古琴,别无旁骛,作自娱自乐,享受自己创造的音乐氛围,不失为一种清净的世外生活。丝竹,乃“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笔者认为矛盾由此而生,缘何“可以调素琴”又“无丝竹”?
解决之,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去着手。
一、作者生平及《陋室铭》的写作背景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作家、诗人。永贞年,因与柳宗元共同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至安徽郎州,连州等地,后又贬到和州当通判。刘禹锡虽受贬谪却不悲观绝望,他似乎总是乐观面对,向上。《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便是最好的印证。于己,他自信,所以《陋室铭》中我们丝毫看不到作者因处遇而外现的绝望,颓废心情,多得却是作者高尚节操的凸现;但对于得意小人,他又是轻视地。被贬至和州,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落魄便屡次刁难。不过我们也该谢了他的刁难,因这才逼迫刘禹锡写出了明志的《陋室铭》。
此时的刘禹锡内心充满愤愤,自信自己与轻视小人,自觉地将自己与世俗划清界线,自信己是仙,是龙。因此文中“丝竹”,我们可以理解为世俗之乐,粗俗的应景之作,世人皆爱之乐;而调素琴则是天籁之音,是人间雅乐,是高洁、傲岸的外露。
二、全诗托物所言之志
刘禹锡借《陋室铭》言己志。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借以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作者首句起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既而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但却一片静谧,且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吾德之馨,一方面在于环境之馨。另一方面还在于交往人之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又“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文中作者肯定的是“素琴”、“金经”、“鸿儒”,否定的是“丝竹”、“案牍”、“白丁”。由此我们可见的是一种幽游物外,逍遥自在,与尘世格格不入之人的乐哉生活。我们有理由去认为刘禹锡的音乐爱好,是“素”,是天然去雕饰;而非丝竹管弦,芦歌笙平。“世人皆爱”“丝竹”,而刘禹锡“独爱”“素琴”。
综上所述,本文中素琴≠丝竹。这样我们也就更好地理解《教学用书》中对这两句话的诠释:“一、三句相照应,二、四句相照应,一正一反,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前两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羁绊之情。”
素琴≠丝竹——兼析刘禹锡《陋室铭》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推荐
- ·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爱莲说》赏析
- ·《爱莲说》导法八例
- ·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
- ·八年级上教参:桥之美
- ·笔墨精炼,情致深长——《湖心亭看雪》
- ·平淡的言辞 诗意的躬耕 --陶渊明《归
- ·诗歌赏析---《观刈麦》《使至塞上》
- ·亲山亲水送亲人——李白《渡荆门送别》
- ·《游山西村》赏析
- ·田园诗,失意诗人对农家的皈依----
- ·钱塘观潮
- ·《三峡》备课笔记
- ·《观潮》备课笔记
- ·“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 ·变换视角,分块品析,促学生“自悟”—
- ·《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内课外
- ·寂寞无人见 浮生半日闲----《记承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 ·教《记承天寺夜游》一得
-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笔记
- ·长江三峡夔门大桥赋
- ·钱塘观潮天下奇
- ·八年级上教参:故宫博物院
- ·《爱莲说》网络建模研究报告
- ·八年级上教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
- ·语文版八年级(上)诗词名句赏析
-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