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辅导“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浏览次数: 20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标签:八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凡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开始时他因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正继续与《现代评论》派文人进行论战,接着发生了三一八惨案,更因其谴责段棋瑞政府的暴行而受到通缉,生活极不安定;后5篇写于厦门大学,用他自己的话说,其时,他“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因为写作心境不同,文章的情调也并不完全一致。在北京时,因正处于鏖战之中,故即使写作回忆散文,亦多杂文笔调,有些篇幅且有论战语气;而到厦门之后,被供在图书馆楼上,受到“敬鬼神而远之”式的待遇,在这寂静中,往事浮上心头,他接连写了5篇回忆散文,其间杂文笔调少了,讽刺更多地隐含在平静的叙述之中。这10篇散文,曾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在《莽原》杂志上。到了1927年广州四一五政变之后,鲁迅因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去中山大学教职,在白色恐怖中,住在白云楼寓所,整理旧稿。他在编定散文诗集《野草》之后,又将这10篇回忆散文汇拢,加写了《小引》和《后记》,编成一集,改了一个更好听的名称:《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与一般的自传或回忆录的写法不同,它不是个人生活的编年史,而只是从生活回忆中选取若干有意义的片段,写成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具有连续性的系列散文。鲁迅的生活阅历相当丰富,即使在本书所反映的青少年时代,可写之事也很多,但他只从中选取了10个题目,这与他一贯主张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谨严的写作态度有关。这10篇散文,每篇都有很深的思想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水平,在回忆散文中,属上乘之作。

    鲁迅写作《朝花夕拾》时,五四运动早已退潮,但是鲁迅却仍旧锲而不舍地坚持五四精神,提倡人的解放。儿童解放是人的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就写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则及精感录》25、49、63等文章,对儿童解放问题加以深入地探讨,《朝花夕拾》既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回忆儿时生活的,这个问题必然成为重要内容。书中所写儿童读物的匮乏、儿童教育的悖情,都与此有关。《二十四孝图》一文开头,作者以极其急切的口气说:“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原因也就在于,自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提倡白话文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鲁迅把这些人比做蒸吃小儿的麻叔谋,甚至认为他们的为害远甚于麻叔谋,“因为麻叔谋的吃小孩究竟也还有限,而“妨害白话者的流毒却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鲁迅回忆他小时候与他的小同学们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多么想要看看那种有图有说的书啊,但是,凡是有图的书都被老师禁止。他所得到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他一人所独有,使他高兴极了。但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这是一本孝子教科书,里面所说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多有暌情违理之处。幼年鲁迅觉得,其中有些自然也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桔”也并不难,而“哭竹生笋”就可疑,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而最使他反感的,则是“老莱娱亲”和“郭巨理儿”。前者写一个70岁的老头,为了娘亲,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堂上,诈跌仆地,作婴儿啼。这一个“诈”字,就违背了儿童纯真的心理。而后者却说郭巨家贫,为了养亲,要将儿子埋掉,更是残忍之至。鲁迅批评这本孝子教科书道:“正如将‘肉麻当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他就以儿童的纯真心理,揭穿了封建孝道的虚伪性和残酷性。而这种儿童心理,却是封建社会的家长和教师们所不能体察的。《五猖会》写父亲在他兴高采烈地将要上船去看赛会之前,却要他上新课,背新书,“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虽然终于背出来了,大家都为他高兴,工人将他高高地抱起,仿佛祝贺他成功一般,快步走在前头,但是,他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而且在文未还写着:“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可见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是隔膜之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写出了塾书生活的乏味和压抑,那时候,老师只让学生终日读书、习字、对课,连发问也不允许。这怎么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怎么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呢?他们自然只好趁先生不注意时,溜到后园去玩,或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画画或做游戏。——鲁迅正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写出了旧时儿童教育的不合理性,以唤起人们的注意。

  《朝花夕拾》虽然是个人生活的回忆,而且选取的都是极平常的细节,没有宏伟的场面,也不正面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透过这些平常的细节,我们仍能看到时代的风貌,感到历史的变迁。且不说《五猖会》、《无常》等篇为我们提供了晚清时期的民俗画面,甚可玩点单是《琐记》一文所记,就使我们看到那时社会思想之保守,进行改革之难,和新学堂之不成气候。绍兴的中西学堂,西学本来就并不多,只有算学、英文和法文几门课程,但就已成为众矢之的,为全城所笑骂。熟读圣贤之书的秀才们,还集了《四书》的句子,做一篇八股来嘲消它。洋务派大臣在南京所办之水师学堂,鲁迅是用“乌烟瘴气”四个字来概括它。他选用了两个细节来表现这种“乌烟瘴气”:一是头二班生和三班生等级森严,前者还要摆出一副螃蟹式的姿势,横行霸道;二是这个水师学堂的游泳池,因为淹死了两个年幼的学生,就填平了,不但填平,而且还在上面造了一座关帝庙,每年七月十五鬼节时,还要请一群和尚到风雨操场来放焰口,以超度亡灵。这哪里还有一点新的气息呢?鲁迅后来转学过去的陆师矿路学堂也  不太高明,这只要看看作品中所写的青龙山煤矿的情况就可知道。这学堂的设立,原是因为两江总督听到青龙山煤矿的出息好,所以开手的,待到开学时,煤矿那边已将原先的技师辞退,换了一个不甚了然的人,于是不到一年,就连煤在哪里也不了然起来。“到第三年我们下矿洞去看的时候,情形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点滴而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面鬼一般工作着”,而这种凄凉的情景,大致也  就象征着中国洋务运动的命运。但是,看新书的风气却在学生中流行起来了。《时务报》、《天演论》成为流行读物,这给青年人打开了新的眼界。除了新党总办的影响外,大概也是时代的风气使然吧!因为洋务运动的失败,接着起来的是维新变法运动;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又唤醒了革命党人。待鲁迅到达日本不久,中国的革命运动就蓬勃兴起,而且日本东京就是革命党人聚集之区。这一点,《范爱农》一文中有所反映。不过,鲁迅从来不去正面地描写革命斗争,无论是在小说中或者是在散文中。他大抵是从更高的层面上去揭示革命运动中所存在的问题。文中所写对于辛亥革命的观感即是显例。辛亥革命发生时,鲁迅和范爱农都已回到故乡,范爱农特地进城来邀约鲁迅一同上街去看光复的绍兴,“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趟,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就这淡淡的几笔,即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政府组织换汤不换药的情况揭露出来了。这使我们想到《阿Q正传》中所描写的革命党进城后的情况:“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两段文字,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透过这些笔墨,作者把这场革命的结局给写出来了。

  《朝花夕拾》每篇文章的写法不同,有些以叙事为主,有些则标明是专写某一个人物的,但叙事也离不开人物,无论是何种写法,所写人物都跃然纸上。《朝花夕措》中着笔较多的是长妈妈、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长妈妈是鲁迅幼年时的保姆,文章就从儿童的眼光来加以观察。长妈妈这个人物的出现,首先是在《狗·猫·鼠》一文的末尾,提到了她一脚踏死了隐鼠之事。接着,才在《阿长和<山海经>》里对她展开描写。所写虽多日常生活细事,但很传神。写她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什么事,使人很疑心家庭风波与此有些关系;写她旧规矩很多,如元旦早上的古怪仪式,实在是烦琐之至;写她管小孩子非常严,不许走动,拔  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是顽皮,要告诉母亲去,但其实却并不能照顾小孩子,一到夏天,睡觉时她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余地;更妙的是写她讲述长毛的故事,结未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通过这几个细节,就表现出一个烦琐、粗俗和愚昧的佣妇形象来。但是这并不是长妈妈的全部。作者又通过她为“我”买《山海经》之事,表现出了她性格的另一面:细心和爱心。幼年鲁迅自从知道有《山海经》这部有画的书以后,一直想要而却总是得不到,没想到长妈妈在告假回去时,却给他买来了。“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使幼年鲁迅高兴得“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文中接着写道:“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一切都从一个小孩子的视觉和感受出发来描写的,也表现出了一种童趣。写藤野先生,则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作者用了两种对比:一是藤野先生衣着的马虎和教学、研究态度之认真的对比;一是日本学生受军国主义的影响对中国学生因歧视而寻衅,与藤野先生对中国学生热心的希望和不倦的教诲的对比。在这对比中,既写出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格,也写出了作者对他的感情。在作者的心目中,藤野先生的人格力量是伟大的,对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但作者并没有用过分张扬的文字来描写这种影响,而只记叙了这样的事实:一只有他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个结尾,意味十分深长。范爱农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性格,作者写他的相貌,“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愤世嫉俗,常有一些为常人所不大理解的行动,比如,他老师徐锡麟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而被思铭的亲兵挖出心来炒食净尽,于是在日本东京的同乡们就开会,吊烈士,骂满洲,有人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的无人道,但作为徐锡麟学生的范爱农,却反对道:“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就引起别人的愤怒。但范爱农决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作者只用几句话,就把他更本质的一面写出来了:“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功夫谈闹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可惜环境对他不利,只有鲁迅做校长时,才会请他做监学,鲁迅一走,他就被接任的孔教会会长去掉了。社会环境逼得他非沉沦不可。范爱农的形象,使我们想起了鲁迅小说《狐独者》的主人翁魏连殳,他们都是以变异的心态来反抗社会,而不为社会所容,不为人们所理解的人。将这两篇文章参读,很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 [2]  下一页


“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朝花夕拾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