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浏览次数: 20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标签:八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中有些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如寿镜吾,如父亲,如陈莲河,如某名医,如衍太太。这里只举寿镜吾和衍太太为例。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老师,“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但是,当“我”问他“也很博学’”的东方朔之事时,他却说:“不知道”,而且“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他对学生很严厉,但并不苛刻,“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罪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而且他自己也和学生们一起大声读书,读得非常陶醉,以致学生们声音低下去,静下去,大家各做自己的小动作也不觉察。特别传神的是写他大声朗读《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时的情景,作者说:“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寿镜吾实在是一个既古板又可爱的人物。作者笔下虽然不无调侃的笔调,但是带着很大的敬意的。而衍太太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她最先的出现,是在《父亲的病》一文的末尾。父亲临终前需要平静,而精通礼节的衍太太却要叫他大声唤叫父亲,弄得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但是衍太太仍催促他叫,一直到父亲咽了气。作者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如果说,这或者还可以归结于旧礼节的害处,那么,《琐记》里所写,就表现出衍太太的坏品德了。“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而这所谓好,却是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而在有的孩子施得跌倒,被自家大人看见时,衍太太却说:“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而且,她还拿春画给未成年的“我”看,并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并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在这里,作者只选取了几件极平常的事情,用极平静的语调叙述,就显示出了一个人灵魂深处的东西。当然,《朝花夕拾》作为叙事文学,真正的主人翁还是叙事主体,即作者自己。但本书与一般的回忆录不同,作者并没有大段的自我描写和内心独白,而是在叙事、写人中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鲁迅文章的总体风格是:简练、平实而具有幽默感。他的小说是这样,他的散文也是如此。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能写得简练、平实,是由于他的文字已退尽火爆之气,而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朝花夕拾》里,没有单纯的写景,没有大段的抒情,写景、抒情,往往是与叙事结合在一起,且以平实的文字出之,却显得非常深沉。比如,《范爱农》一文的末尾云:“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淡淡的一句话,就表现出对亡友的深切的感情。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段有名的描写百草园的文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棋;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其实不但是写景,而且也是在抒情。这是从幼年鲁迅的眼光看去,后园的景色才会这样美。而且,这又是叙事上的一种铺垫,有了对百草园的迷恋,就更显出对书塾的不满。
鲁迅说;“创作是有社会性的。”他本人是一位社会性很强的作家,所以他文章中的幽默感不是轻松的说笑话,而是深刻的社会讽刺。但是,他从来不写“奇闻”或“怪现状”,亦从不疾言厉色、剑拔弩张,所写皆公然、常见之事,亦以平实笔调出之,故很耐咀嚼,回味无穷。比如对于清末留日学生,过去曾有一部小说,叫《留东外史》,多记其荒唐事,虽有可读性,却缺乏讽刺力量,只能说是一部暴露小说。而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则另有一种写法,仅有两小段平淡的叙述,就把当时一些留学生的心态、作为,和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都表达出来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排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 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这使我们想起鲁迅在一篇为《杂论管闲事·做学间·灰色等》的杂文里所写的:“现在的留学生是多多,多多了,但我总疑心他们大部分是在外国租了房子,关起门来炖牛肉吃的,而且在东京实在也看见过。……”二文参读,也许可以加深领会文意。但《藤野先生》中这段文字,不但写出了留学生们的不求进取,而且写出了他们自以为很美的丑态。文中特别点出这些留学生是速成班者,还因为他们之所以不肯剪辫子,是急于回国谋官做也。这样,讽刺又深入了一层。除了在这样整段描写中,意含讥讽以外,更多的是在叙事中顺带一笔,亦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如《无常》中有句云:“我也没有研究过小乘佛教的经典,但据耳食之谈,则在印度的佛经里,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都在地狱里做主任。”这里,“据耳食之谈”,是讽刺那些自以为见多识广,强调“眼学”的考据家的,而“都在地狱里做主任”一语,则讽刺意义就更广了。此文又云:“至于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到今年可很容易解释了;鬼神能前知,他怕儿女一多,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所以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这段文字正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将鬼神之事拉到现实的斗争中去,产生了很大的讽刺力量。在《朝花夕措》中,这种顺手刺之的文字还很不少,而且有些地方,讽刺得更加隐晦,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悟。
是的,鲁迅的文章,是需要细读的。
“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中有些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如寿镜吾,如父亲,如陈莲河,如某名医,如衍太太。这里只举寿镜吾和衍太太为例。寿镜吾是三味书屋的老师,“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但是,当“我”问他“也很博学’”的东方朔之事时,他却说:“不知道”,而且“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他对学生很严厉,但并不苛刻,“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罪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而且他自己也和学生们一起大声读书,读得非常陶醉,以致学生们声音低下去,静下去,大家各做自己的小动作也不觉察。特别传神的是写他大声朗读《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时的情景,作者说:“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寿镜吾实在是一个既古板又可爱的人物。作者笔下虽然不无调侃的笔调,但是带着很大的敬意的。而衍太太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她最先的出现,是在《父亲的病》一文的末尾。父亲临终前需要平静,而精通礼节的衍太太却要叫他大声唤叫父亲,弄得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但是衍太太仍催促他叫,一直到父亲咽了气。作者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如果说,这或者还可以归结于旧礼节的害处,那么,《琐记》里所写,就表现出衍太太的坏品德了。“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而这所谓好,却是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或者比赛打旋,而在有的孩子施得跌倒,被自家大人看见时,衍太太却说:“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而且,她还拿春画给未成年的“我”看,并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并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在这里,作者只选取了几件极平常的事情,用极平静的语调叙述,就显示出了一个人灵魂深处的东西。当然,《朝花夕拾》作为叙事文学,真正的主人翁还是叙事主体,即作者自己。但本书与一般的回忆录不同,作者并没有大段的自我描写和内心独白,而是在叙事、写人中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鲁迅文章的总体风格是:简练、平实而具有幽默感。他的小说是这样,他的散文也是如此。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能写得简练、平实,是由于他的文字已退尽火爆之气,而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朝花夕拾》里,没有单纯的写景,没有大段的抒情,写景、抒情,往往是与叙事结合在一起,且以平实的文字出之,却显得非常深沉。比如,《范爱农》一文的末尾云:“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淡淡的一句话,就表现出对亡友的深切的感情。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段有名的描写百草园的文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棋;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其实不但是写景,而且也是在抒情。这是从幼年鲁迅的眼光看去,后园的景色才会这样美。而且,这又是叙事上的一种铺垫,有了对百草园的迷恋,就更显出对书塾的不满。
鲁迅说;“创作是有社会性的。”他本人是一位社会性很强的作家,所以他文章中的幽默感不是轻松的说笑话,而是深刻的社会讽刺。但是,他从来不写“奇闻”或“怪现状”,亦从不疾言厉色、剑拔弩张,所写皆公然、常见之事,亦以平实笔调出之,故很耐咀嚼,回味无穷。比如对于清末留日学生,过去曾有一部小说,叫《留东外史》,多记其荒唐事,虽有可读性,却缺乏讽刺力量,只能说是一部暴露小说。而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则另有一种写法,仅有两小段平淡的叙述,就把当时一些留学生的心态、作为,和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都表达出来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排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 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这使我们想起鲁迅在一篇为《杂论管闲事·做学间·灰色等》的杂文里所写的:“现在的留学生是多多,多多了,但我总疑心他们大部分是在外国租了房子,关起门来炖牛肉吃的,而且在东京实在也看见过。……”二文参读,也许可以加深领会文意。但《藤野先生》中这段文字,不但写出了留学生们的不求进取,而且写出了他们自以为很美的丑态。文中特别点出这些留学生是速成班者,还因为他们之所以不肯剪辫子,是急于回国谋官做也。这样,讽刺又深入了一层。除了在这样整段描写中,意含讥讽以外,更多的是在叙事中顺带一笔,亦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如《无常》中有句云:“我也没有研究过小乘佛教的经典,但据耳食之谈,则在印度的佛经里,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都在地狱里做主任。”这里,“据耳食之谈”,是讽刺那些自以为见多识广,强调“眼学”的考据家的,而“都在地狱里做主任”一语,则讽刺意义就更广了。此文又云:“至于无常何以没有亲儿女,到今年可很容易解释了;鬼神能前知,他怕儿女一多,爱说闲话的就要旁敲侧击地锻成他拿卢布,所以不但研究,还早已实行了‘节育’了。”这段文字正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将鬼神之事拉到现实的斗争中去,产生了很大的讽刺力量。在《朝花夕措》中,这种顺手刺之的文字还很不少,而且有些地方,讽刺得更加隐晦,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悟。
是的,鲁迅的文章,是需要细读的。
“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朝花夕拾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推荐
- ·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爱莲说》赏析
- ·《爱莲说》导法八例
- ·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
- ·八年级上教参:桥之美
- ·笔墨精炼,情致深长——《湖心亭看雪》
- ·平淡的言辞 诗意的躬耕 --陶渊明《归
- ·诗歌赏析---《观刈麦》《使至塞上》
- ·亲山亲水送亲人——李白《渡荆门送别》
- ·《游山西村》赏析
- ·田园诗,失意诗人对农家的皈依----
- ·钱塘观潮
- ·《三峡》备课笔记
- ·《观潮》备课笔记
- ·“尘海苍茫沈百感”——读《朝花夕拾》
- ·变换视角,分块品析,促学生“自悟”—
- ·《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内课外
- ·寂寞无人见 浮生半日闲----《记承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 ·教《记承天寺夜游》一得
-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笔记
- ·长江三峡夔门大桥赋
- ·钱塘观潮天下奇
- ·八年级上教参:故宫博物院
- ·《爱莲说》网络建模研究报告
- ·八年级上教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
- ·语文版八年级(上)诗词名句赏析
-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