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九年级上同步辅导九年级上教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九年级上教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浏览次数: 90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
标签:九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九年级上教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全文内容可列为下表:

(四)结论:

(第9段)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可以看出,这篇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例如,第3段开头“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这一句上承第1、2段对方的论据和论点,然后进行批驳。又如,在直接反驳部分与间接反驳部分之间,安排第6段作过渡段:“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而转向正面歌颂,作间接反驳。

从文章结构可以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第1段摆出对方论据,第2段紧接着摆出对方论点。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现在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只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接着,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段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第9段是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二、问题研究

1.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2.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练习说明

一你也许从历史课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想一想,如果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你将怎样批驳?再熟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怎样从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直接批驳,又怎样提出正面论点作间接批驳?从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把握驳论的能力。

第一问。批驳一个错误观点,学生从小起就在生活中不断地遇到,不断地在增长这方面的能力。学生也许没有写过驳论文,但口头实践是不会少的。因此,不妨让学生思考一下,怎样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第二问。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只能指一部分人,不能指全体中国人,因此不能证明论点。这是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作者又提出正面论点,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间接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第三问。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二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五个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依次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三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试写片段作文,作一番介绍。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课文。

本题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建议

一、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距现在近70年了,文章又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写的,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文章的思想深邃,语言简练,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业绩和作品风格。不妨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或者其他途径搜集这篇课文及其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由教师印发给学生阅读。

二、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证缜密。可以引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在列提纲以前,先指导学生找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再讨论对方论据不能证明对方论点;然后找出作者的正面论点和论据。把这些内容梳理清楚了,就可以建议学生用提纲形式显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致结构。

三、对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中的重要语句,要用品读法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对文中的关键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提倡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在三个维度上得到提高。

四、下边三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第一,作者为什么把“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作为批驳对象?批驳这个错误论点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作者怎样用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方法驳斥错误论点的?驳论主要阐明什么观点?立论又主要阐明什么观点?第三,课文结构十分缜密,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自然,勾连紧密,层次推进,无懈可击。试作具体说明。

五、本文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可以引导学生举出一些典型语句加以品味、分析。

六、引导学生重视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方法。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文章的驳论方法上,对于作品的思想感情则不去深入领会。要指导学生看出悲观论者错误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学习鲁迅革命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和做人两个方面都获得益处。

[1] [2] [3]  下一页


九年级上教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中国人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九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