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读书法
浏览次数: 80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
标签:九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不求甚解”读书法,
“不求甚解”读书法
“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 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该文于200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初中第三册语文教科 书)它 作为一种读书态度和方法,千古传诵,历来褒贬不一,争论不休。贬之者古代、现代、当代 皆有。冯班说:“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①叶圣陶说 :“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②鲁洪生说:“不求甚解,误人子弟。”③褒之者也是古 代、现代、当代皆有。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 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④
邓拓说:“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 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⑤王富仁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正 常的读书方式。”⑥无论贬方或褒方,至今仍存在“不求甚解”的问题。 因此,对陶氏的“不求甚解”大有再“求甚解”的必要。首先要“语境定义”。从上下文 (小语境)看,“不求甚解”是在“好读书”“有会意”的前提下进入“欣然忘食”阅读 情 境时所使用的一种 “整体会意”读书法。这种用心灵感受文字作品的方式,虽带点囫囵 吞 枣的意味,但丝毫没有随便马虎、粗疏轻狂的意思。陶渊明借“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自况 ,自述读书时“闲静少言”,全身心地投入。“好读书”“欣然忘食”的阅读情趣,证明其 读书态度不是“疏狂”的,而是非常认真的;其读书方法不是“咬文嚼字”式的,而是“意 会神摄”式的。如果从历史的文化背景(大语境)来看,“不求甚解”实指不拘泥于章句考证 ,不囿限于作者原意,主张读书要以心相交,适己会意,自娱自乐。这种唤醒读者主体意识 的读法,实际上是对两汉以来繁琐解经的训诂之风的反叛和纠弊,是对单一的精读方法的补 充和发展。汉儒解经,内容繁琐,不得要领。魏晋之后,通人羞学章句,谈玄风盛,陶渊明 既不想仿效郑玄、王肃那样的经学大师,也不愿成为王弼、何晏那样的谈玄名家,因而对汉 儒的解经之作和两晋的玄言诗文,多采取“不求甚解”的略读方法。他“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⑦,用的就是“泛览”“流观”的略读法。他在《移居》一诗里提出“奇文共欣赏,疑 义相与析”,说明“不求甚解”并不概指一切书籍,对于“奇文”是要透彻赏析、彼此切磋 ,采用精读方法的。可见,陶渊明读重要的书,学孔子的由表及里,阐幽发微,力“求甚解 ”;读一般的书,学孔明的“观其大略”,提纲挈领,“不求甚解”。他在读法运用上,约 取博观,开创了“精读、略读两相宜”的先风。
“不求甚解”是与“求甚解”相对而言的,并非单纯的儒道之争,二者反映了两种阅读目 标和阅读方法,兼顾了作者理论和读者理论,彼此是相生相长的。从阅读目标来看,读书该 有“求甚解”和“不求甚解”之别。不但西方培根讲过有的书可以“咀嚼消化”,有的书可 以“一尝”或“吞下”,而且东方唐彪也说过:“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 ,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考之书。”⑧这里,除了“当再细 看之书”必“求甚解”之外,其余四类,都是允许“不求甚解”的。“读”和“解”并非同 时完成,“解”在“读”中逐层加深,即使熟读成诵之书,也多是先吞下,不甚了了,后再 慢慢反刍,逐渐求得甚解。所以,阅读目标不同,阅读方法随之也有所不同。从阅读效度 着眼 ,“求甚解”属于精读法,旨在追求阅读深度,“不求甚解”属于略读、快读法,旨在追求 阅读的广度和速度。贬斥“不求甚解”的朋友,以为“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不求甚解,而阅 读教学中却一定要力求甚解,不求甚解就是误人之弟”。我们认为,“不求甚解”既是一 种阅读态度和方法,又是一种阅读教学目标,应该列为阅读技能训练项目之一。新颁《全日 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包含着“不求甚解”读书法的内容,其“阶段目标”里,从第 二学段开始“学习略读”,要求“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开始“学习浏览”,要求“扩 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四学段开始学习网上阅读,要求“能利用图书馆、 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些条文都渗透着要学会“不求甚解”读书法的意思。
所谓“不求甚解”,就是粗知大意,不细抠字眼;先扩大知识面,暂不究知识点,只搜集 所需信息,暂不问信息来源;只抓取基本思想内容,不一定赏析表达形式。生活、学习和工 作中的大众实用阅读,多半采用“不求甚解”读书法。如看报纸杂志,如读应用文章,通常 是获取所需信息,只抓内容,不究形式;只问“写了什么”,不问“怎样写的”,更不考究 “为什么写这些”“为什么这样写”。阅读教学中的略读训练就是基于实用阅读的广泛需要 而做准备的。这种读法的特点是:放宽阅读深度的要求,追求阅读的广度和速度;不穿凿字 句,重内心体会;略次要细节,抓主要精神。元代李冶早指出:“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 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不求甚解”不是不“得意”“不求解”,而是“得 意 忘言”,只求“粗知大意”的“略解”;“会意”本身固然含有提要钩玄、取其精髓的“深 解”之意,但多半指“观其大意”的“略解”“通解”;它不是咬文嚼字、劈肌析理的“详 解”“肢解”,而是一种超越咬文嚼字的整体感知和意向把握。
所谓“求甚解”,就是寻根究底、挖掘微言大义,讲求读书穷理。北周颜之推以人体为喻 ,说“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⑨ ,读解文章必须由浅入深,把握“语、事、气、理”四个层面。南宋朱熹发挥了逐层穷理的 精读法,提出了“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的层层剥进法⑩ 。这样“求甚解”,确实是高深,然而也确实不甚其解,是很少有人能 够完全做到的。现代阅读学把阅读行为看作读者对作品意义的重新建构,这种生产性的精神 建构是没有止境的。事实上,读者不可能也不必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及其价值做到全部“ 甚解”,专家读者是这样,中小学生读者尤其是这样。承认“求甚解”的难度,放宽深度要 求,允许“不求甚解”,注重阅读广度和速度,使阅读效度更全面,阅读能力(精读、略读 和快读)更完整,这反而是一种阅读的谦虚态度,是一种阅读的科学方法。
运用“不求甚解”读书法,需掌握其操作要领:第一,整体感知,不钻牛角。要用“鸟瞰 式”着眼全篇,不死抠某些章句,不局限作者原意,要把信息摄取放在对己有用的内容上来 。第二,去繁就简,避轻就重。不求甚解,观其大意,是有所“求”有所“不求”的方法, 对那些次要的、枝节的、繁琐的要敢于泛泛而过,有所“轻”才有所“重”,应把主要精力 用 在提纲挈领上。第三,以意逆志,心领神会。不求甚解决非漫不经心,而要认真投入,进入“欣然忘食”的阅读情境,以文本为桥梁与作者会面,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去汇兑 作品的内容,激起共鸣,与作者会心。这才是“不求甚解”读书法的魅力所在。
进入21世纪,我们之所以把陶渊明“不求甚解”的阅读老概念纳入“新概念阅读教学” 的范畴,是因为我们遇到了新的阅读机遇和阅读挑战。放眼世界,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每 个公民学会快节奏、高效率地博览群书;查看现状,古代繁琐解经的遗风在现代阅读课堂上 依旧阴魂不散,短课文的又长又慢的讲解,没完没了的赏析,屡改不正,只“求甚解”的一 味精读的单调读法至今未能得到丰富和发展,实用兼审美的“不求甚解”的略读、快读方法 一直遭到误解,不能被大胆采用。有鉴于此,我们相信,“不求甚解”的传统读法在抓住新 机遇、迎接新挑战的阅读教学改革中,一定会常用常新。
注:①冯班《钝吟杂录·诫子贴附社约》/②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③鲁洪生《“不求甚解”,误人子弟》,《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1年4月5日/④杨慎《升庵集》/⑤邓拓《燕山夜话·不求甚解》/⑥王富仁《“好读书,不求甚解”》,《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1年2月1日/⑦曾祥芹、刘苏义编《历代读书诗》第12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⑧唐彪《读书作文谱》/⑨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⑩朱熹《朱子读书法》(完)
“不求甚解”读书法
“不求甚解”读书法
“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 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该文于200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初中第三册语文教科 书)它 作为一种读书态度和方法,千古传诵,历来褒贬不一,争论不休。贬之者古代、现代、当代 皆有。冯班说:“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①叶圣陶说 :“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②鲁洪生说:“不求甚解,误人子弟。”③褒之者也是古 代、现代、当代皆有。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 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④
邓拓说:“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 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⑤王富仁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正 常的读书方式。”⑥无论贬方或褒方,至今仍存在“不求甚解”的问题。 因此,对陶氏的“不求甚解”大有再“求甚解”的必要。首先要“语境定义”。从上下文 (小语境)看,“不求甚解”是在“好读书”“有会意”的前提下进入“欣然忘食”阅读 情 境时所使用的一种 “整体会意”读书法。这种用心灵感受文字作品的方式,虽带点囫囵 吞 枣的意味,但丝毫没有随便马虎、粗疏轻狂的意思。陶渊明借“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自况 ,自述读书时“闲静少言”,全身心地投入。“好读书”“欣然忘食”的阅读情趣,证明其 读书态度不是“疏狂”的,而是非常认真的;其读书方法不是“咬文嚼字”式的,而是“意 会神摄”式的。如果从历史的文化背景(大语境)来看,“不求甚解”实指不拘泥于章句考证 ,不囿限于作者原意,主张读书要以心相交,适己会意,自娱自乐。这种唤醒读者主体意识 的读法,实际上是对两汉以来繁琐解经的训诂之风的反叛和纠弊,是对单一的精读方法的补 充和发展。汉儒解经,内容繁琐,不得要领。魏晋之后,通人羞学章句,谈玄风盛,陶渊明 既不想仿效郑玄、王肃那样的经学大师,也不愿成为王弼、何晏那样的谈玄名家,因而对汉 儒的解经之作和两晋的玄言诗文,多采取“不求甚解”的略读方法。他“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⑦,用的就是“泛览”“流观”的略读法。他在《移居》一诗里提出“奇文共欣赏,疑 义相与析”,说明“不求甚解”并不概指一切书籍,对于“奇文”是要透彻赏析、彼此切磋 ,采用精读方法的。可见,陶渊明读重要的书,学孔子的由表及里,阐幽发微,力“求甚解 ”;读一般的书,学孔明的“观其大略”,提纲挈领,“不求甚解”。他在读法运用上,约 取博观,开创了“精读、略读两相宜”的先风。
“不求甚解”是与“求甚解”相对而言的,并非单纯的儒道之争,二者反映了两种阅读目 标和阅读方法,兼顾了作者理论和读者理论,彼此是相生相长的。从阅读目标来看,读书该 有“求甚解”和“不求甚解”之别。不但西方培根讲过有的书可以“咀嚼消化”,有的书可 以“一尝”或“吞下”,而且东方唐彪也说过:“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 ,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考之书。”⑧这里,除了“当再细 看之书”必“求甚解”之外,其余四类,都是允许“不求甚解”的。“读”和“解”并非同 时完成,“解”在“读”中逐层加深,即使熟读成诵之书,也多是先吞下,不甚了了,后再 慢慢反刍,逐渐求得甚解。所以,阅读目标不同,阅读方法随之也有所不同。从阅读效度 着眼 ,“求甚解”属于精读法,旨在追求阅读深度,“不求甚解”属于略读、快读法,旨在追求 阅读的广度和速度。贬斥“不求甚解”的朋友,以为“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不求甚解,而阅 读教学中却一定要力求甚解,不求甚解就是误人之弟”。我们认为,“不求甚解”既是一 种阅读态度和方法,又是一种阅读教学目标,应该列为阅读技能训练项目之一。新颁《全日 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包含着“不求甚解”读书法的内容,其“阶段目标”里,从第 二学段开始“学习略读”,要求“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开始“学习浏览”,要求“扩 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四学段开始学习网上阅读,要求“能利用图书馆、 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些条文都渗透着要学会“不求甚解”读书法的意思。
所谓“不求甚解”,就是粗知大意,不细抠字眼;先扩大知识面,暂不究知识点,只搜集 所需信息,暂不问信息来源;只抓取基本思想内容,不一定赏析表达形式。生活、学习和工 作中的大众实用阅读,多半采用“不求甚解”读书法。如看报纸杂志,如读应用文章,通常 是获取所需信息,只抓内容,不究形式;只问“写了什么”,不问“怎样写的”,更不考究 “为什么写这些”“为什么这样写”。阅读教学中的略读训练就是基于实用阅读的广泛需要 而做准备的。这种读法的特点是:放宽阅读深度的要求,追求阅读的广度和速度;不穿凿字 句,重内心体会;略次要细节,抓主要精神。元代李冶早指出:“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 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不求甚解”不是不“得意”“不求解”,而是“得 意 忘言”,只求“粗知大意”的“略解”;“会意”本身固然含有提要钩玄、取其精髓的“深 解”之意,但多半指“观其大意”的“略解”“通解”;它不是咬文嚼字、劈肌析理的“详 解”“肢解”,而是一种超越咬文嚼字的整体感知和意向把握。
所谓“求甚解”,就是寻根究底、挖掘微言大义,讲求读书穷理。北周颜之推以人体为喻 ,说“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⑨ ,读解文章必须由浅入深,把握“语、事、气、理”四个层面。南宋朱熹发挥了逐层穷理的 精读法,提出了“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的层层剥进法⑩ 。这样“求甚解”,确实是高深,然而也确实不甚其解,是很少有人能 够完全做到的。现代阅读学把阅读行为看作读者对作品意义的重新建构,这种生产性的精神 建构是没有止境的。事实上,读者不可能也不必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及其价值做到全部“ 甚解”,专家读者是这样,中小学生读者尤其是这样。承认“求甚解”的难度,放宽深度要 求,允许“不求甚解”,注重阅读广度和速度,使阅读效度更全面,阅读能力(精读、略读 和快读)更完整,这反而是一种阅读的谦虚态度,是一种阅读的科学方法。
运用“不求甚解”读书法,需掌握其操作要领:第一,整体感知,不钻牛角。要用“鸟瞰 式”着眼全篇,不死抠某些章句,不局限作者原意,要把信息摄取放在对己有用的内容上来 。第二,去繁就简,避轻就重。不求甚解,观其大意,是有所“求”有所“不求”的方法, 对那些次要的、枝节的、繁琐的要敢于泛泛而过,有所“轻”才有所“重”,应把主要精力 用 在提纲挈领上。第三,以意逆志,心领神会。不求甚解决非漫不经心,而要认真投入,进入“欣然忘食”的阅读情境,以文本为桥梁与作者会面,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去汇兑 作品的内容,激起共鸣,与作者会心。这才是“不求甚解”读书法的魅力所在。
进入21世纪,我们之所以把陶渊明“不求甚解”的阅读老概念纳入“新概念阅读教学” 的范畴,是因为我们遇到了新的阅读机遇和阅读挑战。放眼世界,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每 个公民学会快节奏、高效率地博览群书;查看现状,古代繁琐解经的遗风在现代阅读课堂上 依旧阴魂不散,短课文的又长又慢的讲解,没完没了的赏析,屡改不正,只“求甚解”的一 味精读的单调读法至今未能得到丰富和发展,实用兼审美的“不求甚解”的略读、快读方法 一直遭到误解,不能被大胆采用。有鉴于此,我们相信,“不求甚解”的传统读法在抓住新 机遇、迎接新挑战的阅读教学改革中,一定会常用常新。
注:①冯班《钝吟杂录·诫子贴附社约》/②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③鲁洪生《“不求甚解”,误人子弟》,《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1年4月5日/④杨慎《升庵集》/⑤邓拓《燕山夜话·不求甚解》/⑥王富仁《“好读书,不求甚解”》,《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1年2月1日/⑦曾祥芹、刘苏义编《历代读书诗》第12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⑧唐彪《读书作文谱》/⑨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⑩朱熹《朱子读书法》(完)
“不求甚解”读书法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不求甚解”好读书
- › 《不求甚解》备课资料
- › 读书不妨“不求甚解”
- › “强作解人”与“不求甚解”
- › “好读书,不求甚解”
- › “不求甚解”读书法
- › 九年级上教参: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九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 推荐
- ·也说杨修之死
- ·从“杨修之死”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 ·关于《智取生辰纲》
- ·智取生辰纲
- ·失去了民心,便失去了胜算——读《智取
- ·奇思妙想 防不胜防——谈〈智取生辰纲
- ·七百年前的一场抢劫诈骗案——《智取生
- ·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
- ·“不求甚解”好读书
- ·“含读” 出意味——由《范进中举》说
- ·《不求甚解》备课资料
- ·读书不妨“不求甚解”
- ·“强作解人”与“不求甚解”
- ·“好读书,不求甚解”
- ·弗兰西斯·培根谈读书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参考资料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教学建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话表演
- ·析《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形象
- ·两首悼亡词的比较阅读:苏轼的《江城子
- ·生死隔绝情悠悠——苏轼《江城子》赏析
- ·至情至性、噬心镂骨的生命体验 ——重
- ·浪漫梦境,豪壮情怀——李清照《渔家傲
- ·语文版《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超然洒脱游于物外——读苏轼《望江南》
- ·《望江南》题解
- ·《范进中举》分层教学建议
- ·李清照《武陵春》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