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深入骨髓看宝玉(关键字:红楼梦)

深入骨髓看宝玉(关键字:红楼梦)

浏览次数: 54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08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深入骨髓看宝玉(关键字:红楼梦),

    贾宝玉是谁?贾宝玉就是贾宝玉,既不是我,也不是你,更不是他。贾宝玉只是红楼梦里的一个公子而已,但就是这个公子却引出了红楼梦读者的多少争议啊。就艺苑论坛来说这种争议就很多。出现这些争论就本人想来根源在于各人看宝玉的角度不同又或是出于其它的原因吧。以下是本人对贾宝玉的一点肤浅理解,供大家参考,并不强求同意。如有异议,实属正常。

    作为一个男人,贾宝玉是幸福的:他是国公后裔;是宁荣两公选定的唯一“略可望成”的苗子;是贾府太上皇贾母的最爱;是显赫的国舅爷(皇上的小舅子);是两府公认的接班人。他面前已铺就了金光坦途,他只须依照常规稳稳当当的走下去就可以了,无须体会什么怀才不遇投靠无门的滋味。凭着这些背景和已生俱来的天赋,想延续祖辈的光荣甚至辉煌那么一下子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事实上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小时抓周金玉器物一概不要伸手只抓些脂粉钗环,长大后也始终没能向着光荣的祖先们靠拢,他对宁荣二公委托警幻仙子所做的煞费苦心的启示呆若木鸡。他成了另一种冥顽不化的不肖子弟:一种不恃强不凌弱不为非不作歹不受酒色财气蛊惑的良性不肖,一种极易被误解极易被误读的处世态度。从而,贾宝玉就有了一种被溢恶或被溢美或溢美与溢恶交替并存的命运。

    误解贾宝玉性格的始作俑者,恰恰是书中那些与他至亲至爱的人: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与一系列世俗感觉迥乎不同的是贾雨村和警幻仙子,然而,他们的认识也有局限性。他们对贾宝玉的诠释尽管超尘脱俗,也只是从某一最醒目的特征入手(如“情痴情种”,如“闺阁良友”)去强调这一异样孩子的不同寻常罢了,还不能真正理解贾宝玉的所作所为。
那么贾宝玉究竟怎么想,又是怎么一个活法呢?在短短十九年中,他究意拒绝什么?忙碌什么?向往什么?

    贾宝玉拒绝什么呢?不喜读“四书五经”,不愿与一般士大夫诸男人交往,不热衷举业文章并厌弃八股文,不习惯峨冠博带吊贺往还甚至晨昏定省等繁文缛节,不关心家族盛衰,不准备尽辅国安民的责任。一句话,主流文化期待于男人的许多天经地义的事情,大都被他等闲视之了。换句话说他在人生目标选择上出了毛病。也就是说,没有沿袭着主流文化指示的路标,去追逐主流文化所赞赏的功名。正是这一核心性的背离,贾宝玉被贾府中人视为“不肖”,更被很多红楼梦读者骂为废物和白痴。但事实上那些毕生追求显赫达贵的人真的就于国于家有利吗?不是的,他们有的处心机虑向上爬,过河拆桥,致人于死地。如贾雨村之流。有的本来就是封建王朝刻意选拔和培养的没有什么野心的“人才”,苟且偷安,封妻荫子是他们的全部人生目标,除了少数真正“忠君爱国”的,谁愿意尽辅国安民的责任。用一个女诗人的诗来描述最合适:“二十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个是男儿”。到了贾宝玉的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已经熟透了,都烂得掉渣了。这样的社会已经没有希望注定要走向灭亡,用曹雪芹的话来说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当中国的文人政客陶醉在太平盛世的迷梦之中的时候,黄发碧眼的洋人亚当·斯密在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出版的《国富论》却在对中国说三道四:“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过欧洲最贫乏国民的贫困程度。”。更有甚者,所谓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1748年(乾隆十三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里更是肆意的攻击:“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但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贾宝玉背离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方向,或许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点吧。我想这应该是红楼梦的博大深奥之处同时更是作者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吧。


    贾宝玉忙碌些什么呢?其一,贾宝玉有一定的精神文化生活,读书,写字,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低吟悄唱,拆字猜枚。他读什么书?《南华经》、《西厢》、《牡丹亭》等。这些杂书杂学直接导致了他价值观念的绝对复杂。其二,贾宝玉有一定的社交往来。有与北静王的相互倾慕和多次过往;有与秦钟、蒋玉菡、柳湘莲之间的相识相交。与薛蟠、冯紫英们浑浑噩噩的游宴活动,过往的内容纯属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对此,贾宝玉不仅随和,也很投入,也善于周旋,也能如鱼得水。即使卷入平庸低俗甚至污言秽语的戏嬉之中,也不曾有过什么不适不快如鲠在喉的反映。这里反映贾宝玉做为男人的生活态度。其三,“无事忙”。他忙些什么?用鲁迅的话说,他忙着“周旋于姐妹中表及侍儿”之间,他忙着对平辈小辈和下人中的女孩子表示“特殊的体恤和尊重”,这种行为后面潜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吗?没有,完完全全是一派主动付出不计报偿的坦荡气象。


    对于贾宝玉,贾母可谓准确无误地捕捉住了他的行为特性,但可惜又没有看懂。她老人家凭着经验进行了几番认真鉴定,终于以权威的口吻宣布:这不是什么男女之事!即并非什么性意识性吸引使之然。贾母毕竟是很有眼光的,颇有点超尘脱俗的劲头。但究竟是什么?她依然没有斟酌出参悟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她只是否决了世俗的偏见,却没能抽绎出类似哲学家们才能得出的那种结论。从而,不无天真地发问:想必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平心而论,这些行为的惯性状态中满溢着一种很熟悉又很新鲜的珍贵的东西,满溢着与生俱来与后天养成的、融合着两种文化精粹的仁爱与博爱精神。那就是脂批所谓的“情不情”,那就是鲁迅所指出的“爱博心劳”,那就是吴组缃所说的“尊重同情和无限亲爱体贴之心”,那就是一种对柔懦弱小之人的恤惜关爱并力求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救援之事的行为惯性。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种超越当时时代的进步,其人道精神与个性意识远已超越了时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贾宝玉与那些出类拔萃的姐妹们有了大的不同。不同于薛宝钗的独善,黛玉的自恋,不同于贾迎春的淡漠,不同于贾惜春的“冷面冷心”。


    贾宝玉还有他独具个性甚至偏僻乖张的向往与追求;还有对最佳生存方式与最佳死亡模式所作的浪漫设计。贾宝玉并不怎么留恋人世,不怎么留恋生于斯长于斯却又渐被悲凉之雾笼罩的大观园世界。他看到了许多死也屡屡想到死.除了与林黛玉之间的是是非非之外,他还有许多莫可名状的烦恼。贾宝玉其实是相当孤独的。这位天之骄子,人中凤凰,在情感深处,在精神隧道中,积淀了无尽的寂寞,一种连林黛玉也触摸不到的理解不了的寂寞,这当然够恼人的。贾宝玉的烦恼还来自敏感,一种不同于林黛玉也不同于贾探春的敏感。林黛玉的敏感主要是以自尊自重自怜自虐为轴心的;贾探春的敏感中除了自强自卫情结之外还包孕了对家族盛衰的某种关注以及由此生发的某种历史内涵;而贾宝玉的敏感则主要表现为对大观园内外所见所闻的人之聚散祸福存亡的“情不情”思考。敏感度愈强,其烦恼则愈甚。于是,贾宝玉拥有了比林黛玉宽广比探春博大的苦闷。这也是贾宝玉最可贵之处。他有超出常人的悟性,经常能由一些小事悟出道理。他的思想超出了当时社会所能理解的范畴,是超时代的。贾宝玉其实是相当孤独的,因为历来超时代者都是很难被理解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贾宝玉的奇思遐想尽管掺透了许多无奈许多感伤,尽管依循着这种思维将会不可避免地造就出自我封闭型的中国式多余人性格,但其中毕竟跃动着崭新的生存观念:不关注留名青史,不关注长生不老,不关注善修来世,而只是执著地探寻一种宽松宽容宽和的生活空间。这是关乎生命质量的前所未见的价值追求。它产生在背离传统价值期待(虽不彻底)与尊重个性舒扬(虽不高亢)的结合点上。它还是良性的思想状态的必然延续与深化。


    无所作为不思进取、“于国于家无望”。不负责任、整天混于脂粉堆,胸无大志,贾宝玉的毛病很明显的,一些还是致命的。为什么有这么多毛病,一是生活环境所致二是贾宝玉性格决定。性格是主要的。性格决定命运。以贾宝玉的性格别说去保护大观园的女子他连自己都无法保护。因此我们对贾宝玉也毋须一棍子打死,看到贾宝玉缺点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会有不同收获的,走出羊肠小道就会看到大路,事物存在即是道理。既然曹公把他做为主人公来写就应该有他存在道理吧。

深入骨髓看宝玉(二) 作者:侠盗手

(接前文。。。)
    前文提到:性格决定命运。贾宝玉的性格决定了他最后的归宿。那么贾宝玉的性格是怎么样的?在贾宝玉身上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他具有强烈的男人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到他秉具明显的女性性格特征———也即是说在他的人格体系中同时具有男人和女人的性格特征。

    贾宝玉的女性性格特征在书中反映的很明显,那就是柔:对女孩子柔,他从来就对女孩子曲婉附就,女孩子们做错了事,他一手包揽,庇护那些无依无靠的丫鬟,对大观园中的那些姐妹百般逢迎,唯恐与她们发生不快而不睬自己。这些描写书中俯拾皆是,这里就不详述。我们重点来看看贾宝玉的男人性格特征。

[1] [2]  下一页


深入骨髓看宝玉(关键字:红楼梦)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红楼梦  关键字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