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项脊轩志》备课资料

《项脊轩志》备课资料

浏览次数: 40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项脊轩志》备课资料,

《项脊轩志》别解

笔者备课时查阅相关资料,许多文章都从“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入手,认为写“喜”是为了写“悲”,或者用清人梅曾亮“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来概括此文。但笔者反复研读,总觉得归有光的情感中还有一种成分没有引起注意,这就是归有光苦苦追求功名的喜与悲。捕捉字里行间隐藏的作者这种复杂心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赏析归有光这篇代表作。

先从《项脊轩志》这一书名的出处说起,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经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年轻的归有光不仅把“项脊”用作自己的书斋名,而且用作自己的别号——归有光自称“项脊生”。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成有追念祖先的意思,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意思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项脊轩志》的第三小节这样写道:“迨诸父异爨,门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作者这一段语言充满了忧虑、悲哀和厌恶的色彩,家道没落,家族不是发展壮大,向外扩张,而是内部割据。年轻的归有光尽管怨恨却也无奈,这更加深了他要勤奋读书考取功名的念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家族的面貌,才会有新的气象出现。而第三小节的后半部分,老祖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望孙成才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他日汝当用之”的殷切期待对当时的归有光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更坚定了他的志向。

在第四小节最后一句“殆有神护者”后面,编者删掉了一段,原文是: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在原来的教参和现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都理解成“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我认为这误解了归有光原文的内容,世人不了解归有光,可能还把他看成坎井之蛙,但归有光虽身处陋室,却自谓“有奇景”,把自己比作未成名时的“蜀清”和“孔明”,并非“自我解嘲”,而是嘲笑别人“燕雀”不知“鸿鹄之志”,并且,作者年纪当时也只不过十八九岁,应试的失利尚没有打击他的年少气盛,他对明天的“奇景”满怀自信。

关于《项脊轩志》的写作时间,一般人认为,正文是在归有光十八九岁时所写,附记是30岁以后补写。卫新先生在《语文学习》2000年第5期上曾撰文《归有光何时写〈项脊轩志〉》专门论证了这个推理,但是附记究竟是归有光哪一年写的,卫新先生认为“根据现有的材料无法准确判断”。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写道:“附记当作于35岁迁居之前,可能是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的。”笔者认为,应该还有一种可能,即是归有光35岁终于中了举人后,整理迁居时,补写了附记。

归有光35岁才中举人,这对博学多才的归有光当然是不公平的,归有光考运很糟糕,在中举人后,又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直到60岁才中进士。我们无从查考归有光是考了多少次才中举人,但从35岁的年龄来看,他一定是经历了不少回的挫折。因此,35岁终于中得的举人,既让归有光心里不是滋味,又给了归有光新的信心和希望,甚至是“中年得子”般的欣喜,否则,就不会有考进士考到60岁的矢志不渝。从这样的猜想来看他补写《项脊轩志》附记时的心态,我们对文中的“喜”与“悲”就有了新的解释。

尽管尚称不上功成名就,但毕竟迈出了攀登功名的第一步,回头看看自己十八九岁时所写的文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时光让他记忆犹新,此时的归有光既怀念又感激那一段美好日子;母亲和祖母的关爱与期待曾使他回想时大放悲声,今天,终于算是给了她们的在天之灵几分慰藉;昔日被人视为“坎井之蛙”的日子即将结束,归有光已看到了“奇景”的曙光。此时重读项脊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这一句,归有光觉得不仅仅是作为书斋的项脊轩历经沧桑而不毁,作为精神支撑的项脊轩也在他心中永不言败。

嘱托“他日汝当用之”的老祖母去了,问“儿寒乎?欲食乎?”的母亲去了,“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妻子也去了,但项脊轩依然还在,作者博取功名的壮志没变。作者在考取举人后回到故居告慰亲人,也是勉励自己。如果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象征着作者的小有建树,那么作者在向亲人们宣誓,他日他一定会让他自己的功名事业根深叶茂,庇荫子孙。

我们无从查考归有光在补写附记时是否修改了正文,但是,作者重续旧文应该有感而发,并且必将此时与彼时的情绪相衔接。我以为,情绪的内核便是归有光对功名不懈的追求。

“北向”正解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其中的“北向”,课文注释为:“窗户朝北。向,窗户。”

此注单就文中语境而论,就令人生疑。其一,如果将“又北向”的“向”解作“窗”,而作者何以在紧承的下句中不用“四向”而用“四窗”呢?其二,从“南日”的“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可知“前辟四窗”的“前”是指“北墙”,如果北墙已有“窗户朝北”,而又“辟四窗”岂不多余?

原来此注忽略了“向”字词义发展的时代性。何九盈、蒋绍愚所著《古汉语词汇讲话》一书云:“在上古汉语中,表示窗户的词有三个:向,牖,窗。《说文》:‘在墙曰牖,在屋曰窗。’又:‘向,北出牖也。’意思是在墙上开的窗户叫做牖(古代的房子室户偏东,户西相应的位置有一窗就是牖),在北墙(开)的窗户叫做向。‘向’只见于《诗经·豳风·七月》,‘牖’在先秦之后出现的频率也低了。‘窗’,原来是在屋顶开天窗的意思,远古时候的建筑往往从屋顶开一洞口取明。后来发展为所有的窗户都叫做‘窗’,‘向’、‘牖’两个词就消失了。”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其实“又北向”的“向”应作它的引申义“朝向、向着”讲(“由朝北的方向扩大指朝任何一个方向”),该引申义与方位词东、南、西、北连用表位向时习惯于词序倒置。例如《吕氏春秋·季秋纪》“司徒扌晋扑,北向以誓之”,《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唐·柳宗元《岭南节度向军堂纪》“公北向,宾众南向”。本文中的“又北向”是指项脊轩的坐向而言,项脊轩是归有光居宅的“旧南阁子”,该“阁子”的南墙与其居宅毗连,即坐南向北,北墙外是“阁子”的庭园。因此“又北向”意即“项脊轩又坐南向北”。

 

文中有关的文化常识

涉及建筑方面的:

“鸡栖于厅。”“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涉及称谓方面的: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指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谓“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束发”。

涉及婚姻及其他方面的:

“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女子出嫁何谓为“归”?《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1] [2]  下一页


《项脊轩志》备课资料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项脊轩志  资料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