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存在主义儒学|孔孟|

存在主义儒学|孔孟|

浏览次数: 812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存在主义儒学|孔孟|,
自性,性境也,非性体;自心,心境也,非心体。

④主体性与自性
主体性话语内含了客体性话语,并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而主体性话语如何宣称它抬高了人,那么它所内含的客体性话语就如何贬低人。主体——客体的对立即人的异化。在这种对立中,人摆脱不了对象性、客体性的命运。福柯说:“我相信不存在独立自主、无处不在的普遍形式的主体”“正相反,我认为主体是在被奴役和支配中建立起来的”。主体性话语由于内含了“异化”的话语,决定了它是开不出人道主义话语的。有人提出“互为主体性”、“主体间性”来补救,殊不知“互为主体性”的下一句潜台词即“互为对象性”、“客体间性”。
自性即在境,这排除了自性是实体性。意境消融了主体——客体的对立,也超越了主体间性的虚构。“反观”消解了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的两分。这种万物一体之仁(即万象一境),显现为“存在”。

⑤“思”与“看”
我思我在是笛卡尔的第一原理。
我“看”我在(观自在),是存在主义的重要命题。
我思我在,实际上是我思故我在。因为按思维之不自返律,思与反思不同时,反思后于思。所以这个命题是:因为我思所以推出我必在,是反思后的推理。
我“看”我在(观自在),则是种直接性、明见性,当下自在,当下呈现,不需ABC分析推理。由此可见,“我看”比“我思”更源始:反观比反思更源始。笛卡尔的“我思”的发现,标志着近代哲学的“主体”正式建立起来,而“我看”的发现,标志着“存在”的呈现。
我“看”我在“思”可成立,而我“思”我在“看”则不成立。“思”总是“说”语言。这里的关键在于:当我内心在“思”,在“说”语言时,内在的“说”的“声音”(不同于嘴巴发出、声带振动的声音),我能直接感知(直观到),意思是我“听”得见内在的“说”,这仍然是内感知。故我们总结出“内感知”有两种基本样式:a、想象(对应于内在的“看”,不同于眼睛的“看”)b、思:“说”语言(对应于内在的“听”),即我能内感知(直观到)我思。

附:“看”与“知”
存在学的“看”即反观,实即王阳明体贴出的知或良知(熊十力:良知乃当下呈现;王畿:良知当下现在)。反观所摄即意境,而意境总是独境。故“反观”这一知又被称为独知、自知、体知、真知、德性之知,因为意境所现,总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良知知自在。
但,阳明先生在“天理即良知”的印合处,往往把这一“知”滑向李泽厚先生所言的(文化积淀成的)“经验变先验”、习惯成自然的“不虑而知”,如“见君自然知忠,见父自然知孝”等。





⑥本质与存在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认为的“存在主义第一原理”。而笔者谓之“失语”,因为萨特混淆了实在与存在。本质(列宁那里还有一级本质、二级本质的说法)是指物的话语。而存在恰好无本质,在有万端。存在有本质的话,存在也就成了存在者或某种实体性的东西了(如马克思的“人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从社会客观存在的角度下的定义。)在无本质,在无本来,也即心无本心,性无本性。(性无本性,故无性可复)

⑦价值与意(义)
价值判断是种特殊的认识论。
意义不是判断、认识,而是呈现。意(义)当下呈现于意境中,意(义)即“现”意(义)。意境有境界之分,就在于意义。这不是说境中别有一意(义),而是境总是意境。

⑧时间与时
时间乃事物客观实在的根本属性,是事物运动展开的方式。时间可用度量工具测量。
时是“存在”视域的话语。时即“现”时,也即现在,是时的当下呈现。


⑨空间与空
空间是事物客观实在的根本属性,即物质的广延性。空间可用度量工具测量。
“空”是存在视域的话语



上一页  [1] [2] 


存在主义儒学|孔孟|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存在主义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