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儒学|孔孟|
一
1、客观实在、主观存在、存在的区分
什么是客观实在?譬如天上的月亮。我“看”它或不“看”它,它都“在”,此即客观实在,也即列宁对“物质”下的定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即物质(实体)的实存。“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的“在”即客观实在。
什么是主观存在?当我“看”(外感知)它或我“想象”(内感知)它时,它即“在”;当我不“看”或不“想象”它时,它即不“在”,此即主观存在。相对于客观实在,主观存在以人的意向、意志为转移。意向所指即意象,意象即当下“现”象。主观存在即“现”象的存在。所说的“看”即现象学的“看”。王阳明言的“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即主观存在。
什么是存在(在)?存在总是自我存在。当我“看”我在“看”它时,这种“反观”即进入了存在的视域。“反观”所摄即意境,意境即当下“现”境。自我存在即意境的存在。相对于现象学的“看”,“反观”即存在学的“看”。“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即自我存在。
2、用“反测”来理解“反观”
“尺子喻”:①一把尺子测量空间中的某物,我们称此操作为“正测”;②尺子不能自身“测量”自身,我们称此为尺子“不自测律”;③尺子“正测”某物的同时反测自身,我们称此操作为“反测”;④“正测”与“反测”同时律。人是万物的尺度。此命题把人比拟成“活”的尺子。人感知某物,可比拟成“正测”的操作。人“正测”万物的同时“反测”自身,因而万物亦人的尺度。
“尺子喻”的局限:①测量(正测、反测)纯属客观实在视域中的话语,套用于存在视域必然不妥。②尺子喻只是“筏喻”,进入存在视域后我们用“反观”取代“反测”。
感知与反观的区分和联系:①感知(内感知和外感知),是现象学的看,由意向性规定;反观是存在学的“看”;②反观与感知同为“现观”,皆当下呈现的“看”,具有同时性。
作为动词范畴的“看”或“反观”。“看”在感知上不仅具有“视”的内涵,还具有“闻”(如“观音”)、嗅、触等内涵,所以是个动词范畴。下面我们以“触”、“闻”的感知来揭示“反观”的普遍性。例如“触”:①指触摸上手之物;②指不“自触”;③指触摸当下上手之物时反触自身;④触与反触同时;⑤若指无所触(所缘),则“指”的自身性为“空”。再例如“闻”:①耳闻(耳缘)上耳之音;②耳不自闻;③耳闻上耳之音的同时反闻自身性(愣伽经:反闻闻自性);④闻与反闻同时;⑤若耳无所闻、所缘,则耳自身性为空(此即“性空缘起”的道理)。反触触自性、反闻闻自性、反嗅嗅自性、反观观自性,反触、反闻、反嗅,反观等,我们用范畴“反观”来统摄。
掂出了“反观”,现象与存在才得以区分——“存在”才得以真正“澄明”。海德格尔尚无法点出这一点,而“反观”在东方话语中则出现很久了。
3、客观实在、主观存在、存在分别对应的是:物、象、境(即物质、意象、意境)。这三个层面各有各的话语体系。实际上,4、现象学的话语不5、是独立的,6、它是实在与存在两大话语体系的过渡状态。由于现象学的方法(即现象学悬搁)遮蔽了现象学的“看”,7、所以现象学的“看”看得不8、够彻底,9、故现象学在西方认识论传统路线中没有完成话语转换的任务。在笔者看来,10、“现象”甚至不11、能独立作为一种存在样式,12、“现象”依赖于、统摄于“现境”(意象统摄于意境),13、“境生象外”,14、象在境中。因此被胡赛尔悬搁的不15、仅是物质实存,16、还有意境的存在。而17、现象作为经过特殊悬搁处理后的存在样式,18、如海德格尔所言不19、过是种“可能性”而20、已。
话语层面的划分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如果用实在视域的话语去表达存在,就是失语。反之,用存在视域的话语去表达实在,也是失语。现代“文本”中普遍有这种“失语症”。
描述实在的本体论话语有:实体、属性、形式、内容、结构、功能、时间、空间、关系、样式、本质、必然性、偶然性、原型等;描述实在的认识论话语有:主体、客体、主观、客观、认识、实践、感性、理性、对象、意识、异化、判断、陈述、真理等等。
对不同层面的话语,海德格尔的策略是:把实在理解为存在关系。笔者的意见是:两套话语实际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或者可把实在视域的知识理解为“智”,把存在视域的道说理解为“慧”。
存在对应的是意境的存在。这说明了“意境”是存在视域中的最高话语。但“意境”恰又来源于诗歌话语,这是不是巧合呢?下面的论述揭示存在话语就是诗歌话语。
二
4、存在话语与诗歌话语
“意境”是东方诗学中的最高话语。广义的诗歌话语包含了绘画、音乐等艺术话语。
事实上笔者悟入存在之门,纯粹得益于笔者与诗友在探索诗理论、尤其是诗本质的激烈碰撞上。最后的顿悟即:诗本质是自我存在的反测。(关于“反测”的局限性,笔者已作分析)。其它延伸的结论有:诗本质即存在主义的本质。诗本质即艺术的本质。诗人是天然的自发的存在主义者等等。后来笔者阅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不过是印证罢了。
把“诗本质是自我存在的反测”这个命题中的“反测”用“反观”代替即为:诗本质是自我存在的反观或反观自我存在。自我存在即自在,反观自我存在即反观自在。进一步的贯通又出现了,“反观自在”即“观自在”,而“观自在”或“反观观自在”正是禅的本质。由此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诗与禅的关系那么密切了。掂出了“观自在”,把存在主义、诗、禅真正打通了。“观自在”,则《存在与时间》在其中矣;观自在,则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其中矣。画家石涛也指出画的本质即:“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
因此,我们可以更加完备地定义“在”了。笔者对“在”的界定是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的。
在即“现观”,即当下的“看”,当下的“反观”。
在即自在,“在”并不是别的什么“存在”,在总是自我存在。而反观即反观观自在。在即自在,即观自在,即反观观自在。
在即“现在”,即当下的现成自在。回忆、展望,皆是所缘的过去或将来当下“现”境,“现”为现在。
在即“现境”,即当下呈现的意境,这是对在的根本界定。故在即在境,不以“现境”界定“在”,“在”终究会不知所云(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之家”)。
由于诗本质即存在主义的本质,用“意境”这个话语来界定“存在”这个话语就很自然了。这是海德格尔无能为力的地方―——德语的诗歌话语资源太贫乏了。而“意境”话语出现在东方诗歌最成熟的时期——唐朝,也不是偶然的,是在诗歌话语中反复理论、升华,才掂出这个独有的词来。而西方诗歌话语中尚找不到与“意境”相对应的词。一旦“在”用“意境”来界定,《存在与时间》的晦涩难懂则可避免。
当我们用“境”释“在”时,也意味着我们用“在”释“境”。意境总是在境即现观、自在、现在、现境。不以“在”释“境”,意境会被狭隘地理解为“艺境”、“艺术境界”(宗白华)。
三
5、实在话语与存在话语梳理
1真理与真
物质的客观实在有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定律、定理、必然性。对此的研究即实事求是,格物穷理。故实在对应于真理。
意境的存在只有“真”,在的显现、呈现即是“真”。
故在无真理,在无本体,在无规律,在无定理。
在即在境。境有万端,在有万端。
2美学本本主义与美
只所以称之为美学本本主义,是因为美学是“失语症”的重灾区。当美的本质总是在“主观的”、“客观的”、“主、客观相统一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理性、感性”等话语中打转转时,美学本本主义实即特殊的认识论(康德:审美判断)。
美是意境。用认识论的话语言意境,不可避免地要失语。关于美是什么?王船山提出了“美是现量”说。他解释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真实义。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不参虚妄。现量说指出了美是当下呈现。现量即现观。现量说把审美作为一种“看”揭示出来了,这就有别于认识论美学。但王船山仅到此为止。他还没有把“反观”、“自在”揭示出来,因为现量的不是“彼之体性”,而是自在、自性。因此从“美是现量”到“美是意境”要补充的内容有:①审美即存在学的“看”——反观;②美是观自在;③从而柳宗元的“美不自彰,因人而彰”开展为“美不自彰,因‘在’而彰”;④在有万端,故美有万端。
3人性与自性
人成了对象、客体时,人性即这种特殊的实体、客体的属性(物性、实体性)。如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阶级属性、人的需要层次、人的人格素质、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等等。因此人性成了知识的对象和知识的集合物。
自性(禅宗话语,有时为“自心”)是存在视域的话语。自性即“现”性,即当下呈现的性情、精神,活泼泼的。自性即“现”自性,观自在,则现自性,自在即自性。
存在主义儒学|孔孟|
tag: 存在主义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