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千年的石钟山命名之争
在祖国的山河中,恐怕很少有哪一处像石钟山那样,有关它命名缘由的争论延续了1000多年,不少学者名流卷入了争论,其中最有名的是宋代的苏轼。
争论中苏轼写了篇《石钟山记》。由于文章写得好,千百年来,《石钟山记》广为流传,在中学课本中,该文一直作为重点古文入选。“江山名人两相映”,石钟山也因苏轼和他的《石钟山记》名扬海内,妇孺皆知。后人为感激苏东坡,特地在石钟山建“怀苏亭”纪念这位文豪。
石钟山在庐山东北麓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海拔57米,周围数里左右。因为这里有两座石钟山,所以两山所在地湖口县县城又称“双钟镇”。人们习惯上所指的石钟山,是紧靠长江的这一座,又称下石钟山。 石钟山称谓最早见于文字是在汉代桑钦(一说是晋朝的郭璞)所著的《水经》中。《水经》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书中对石钟山仅提了一句“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到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466—527年)为《水经注》作注,写了20倍于《水经》的《水经注》,在《水经注》中,郦道元第一次提出了石钟山之所以以钟命名的原因,是由于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也许郦道元说得太简略了一点,所以到了唐元和年间,在江州(九江)任刺史的李渤为了进一步弄清石钟山命名的根由,特地去石钟山考察了一番,写了篇《辨石钟山记》。这篇文章虽比不上后来苏轼的《石钟山记》,但也文彩斐然,行文流畅,推理严密。李渤在文章中说:他在石钟山下的深潭边发现两块巨石,用东西敲打二石,南边的那块声音厚重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则声音清亮高亢。所以他得出结论:石钟山命名的缘由,在于此山的大石能发出洪钟般的声响。
可是后人对郦与李的解释都不够满意,北宋大诗人苏轼就是一个。
苏轼是位有心人,他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前人虽有不同的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离湖北黄州(今黄冈)赴汝州上任,兼送长子苏迈去德兴县,有机会亲临石钟山,解开自己多年来的疑惑。他们到石钟山后,山寺僧人派了两位小童领着苏氏父子,在乱石中拣了几块大石用斧头敲击,发出咚咚的声响,苏轼当然不信,只是笑而不言。当夜,他与儿子苏迈乘小船亲临石钟山下绝壁,进行实地考察。这是一个月明之夜,父子俩看到了月影里侧立千尺的巨石,听到了云霄间惊鹘的鸣叫与山谷中鹳鹤令人心悸的啼声。他们发现了石穴石罅同风水相吞吐发出奇特的声响。原来,石钟山下的岩石“空中而多窍”,波浪冲击石洞石穴,水石相搏发出钟鼓之声……苏轼恍然大悟,以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根由。他喜不自禁,月夜归舟,即写出了名文《石钟山记》。文中叹息郦道元言之不详,嘲笑李渤缺乏探险精神。
苏轼为一代文豪,诗、文、画、书法都足以雄视百代,世称“李(白)江苏(轼)海”。《石钟山记》一问世,人们便被它的推理、气势所折服。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道:“坡公此记,议论,天下之名言也;笔力,天下之至文也。” 从此,关于石钟山命名之争,似乎也因苏轼一锤定音,告一段落。
苏轼的《石钟山记》尽管写得好,但他得出的结论仍令人生疑。到了明、清时期,一些敢于独立思考和勤于实地考察的人,仍在辛勤地探索石钟山命名的秘密。晚清学者俞樾(俞平伯曾祖、章太炎之师)到石钟山后,经过周密的考察,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应从“形”的角度来考虑,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虽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但他自己偏偏忽略了调查时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条件:江湖水位,冬夏悬殊极大。苏轼到石钟山是农历六月,正是鄱阳湖洪水季节。唯有冬天水退,石钟山下洞口才会大部分露出水面。冬、夏相比较,石钟山的秘密才便于有心者了解。俞樾认为石钟山以钟命名,是因为它“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此二山(包括上石钟山——引者)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俞樾在自己的《春在堂随笔》中批评苏轼:“东坡当时,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这就使人不免为苏轼感到遗憾了。想当年苏东坡月夜归来,是多么洋洋自得,他在《石钟山记》中,那样自信,又是叹郦道元的简单,又是笑李渤的浅薄,谁知大文豪自己也不高明。倘诗人地下有知,该尴尬一笑吧?真是人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郦、李、苏解释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尽管不完全一样,但都是从声音的角度出发,俞樾与他们不同,他从山形状的角度考察。后来,有人认为:石钟山命名,“形”与“声”都是其因素之一。它既有形如覆钟的一面,又有水石相吞吐,声若洪钟的一面。(胡传钊《石钟山志序》)从此,关于石钟山命名之争才渐告结束,世人的认识也趋于一致。
石钟山据江湖交汇之处,号称“江湖锁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在石钟山水域中箭,身死兵败;太平天国与曾国藩湘军激战,此山为重要据点,李烈钧讨伐袁世凯,司令部就设在石钟山。石钟山虽是座弹丸小岛,但怪石嶙峋,林木葱郁。登临纵目,长江、庐山、鄱阳湖尽收眼底,令人胸襟大开。
关于石钟山的得名之争,延续千年,或持音说,或以形论,或音形并提。论者如大江东去,佳话却流传至今。其实,中华大地名山荟萃,人文鼎盛,每座山的得名都有其原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研究这些名山的得名,不仅可以锻炼我们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改进思维方式,更能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中华古国的灿烂文化,逐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为此我们开展了“中国名山得名原因探析”的课题研究。
研究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分组搜集一些名山得名的原因,再集体交流协作,归纳得名原因的几大类别,根据类别,分组写作小论文,最后汇总,完成知识建构。 研究的结论如下: 中国名山的得名原因大致可分为八类。
有些山是以地理特征命名的。如五台山,因为它有五座环抱的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 峨眉山则因为其山势逶迤,大峨和二峨两山远望宛若秀眉一对, “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而得名。天目山是因为相传峰巅各有一池,左右相望,由是得名。
有些山的命名与宗教有关。如武当山,山上祭奉“真武大帝”,道藏称为“非真武不足当之”,故名。玉皇山山下建福星观,又名玉皇宫,是道教供奉玉皇大帝的场所,玉皇山因此得名。龙虎山古名云锦山,我国古代道教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曾在此炼丹,旁有青龙白虎护卫,后丹成,名“龙虎大丹”,山亦改名为龙虎山。无锡灵山是与传说中的西天如来佛所居的灵山相像而得名。
有些山名是其他民族语言的音译。如普陀山,是梵文“小白花山”的音译为;珠穆朗玛系藏语中一女神名的意译;阿尔泰山,蒙古语意为“金山”;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城南的贡嘎山又称贡噶山,藏语"贡"为冰雪之意, "嘎"意为白色。
有些山名出于典籍。九华山古称九子山,唐代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历此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将九子山比作九朵芙蓉,故后人改称之为九华山。华山的命名出自东汉班固写的《白虎通义》,"西岳为华山者,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叠彩山,则因唐代元稹的侄子元晦游此山后,写了篇《叠彩山记》,记中说:“山以石文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招宝山,山名出自今招宝山半山亭所镌的“百舸争流通异域,一山招宝耀中州”柱联。
有些山名与其地气侯有关。如火焰山,远远望去,10多个山头,均呈橘红色,在烈日的照耀下,气温很高,宛若燃烧着的熊熊大火,因而得名。雁荡山则因顶上有湖,结芦成荡,每年秋雁南飞,多在此栖息,故得此名。玉龙雪山,共有十三峰,峰峰终年积雪不化,似一排玉柱立地擎天,长白山因其主峰—白冰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两山因此而命名。
有些山以物产命名。如野梅岭,花开时节,十里香飘,丛丛野梅绽放在万顷林海之间,如雪映碧涛,分外妖娆。枇杷山,因山上曾植有很多枇杷树而得名。 狼山,古代又称狼五山,相传有白狼踞其上,故又叫狼山。石竹山山下多竹,竹根盘错,石竹山的命名由此而得。
有的山是因某个名人而命名的。琅琊山位于安徽省东部滁州市境内,古名摩陀岭,系大别山向东延伸的一支余脉。相传西晋时琅琊山司马佩率兵伐吴,曾驻跸于此。东晋元帝司马睿在称帝前也是琅琊王,曾在此避乱,故后人改名为“琅琊山”。陶公山古称伏牛山。相传春秋时,越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伏牛山,改名陶朱公,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改称陶公山。木兰山系花木兰战斗过的山。机山因西晋文学家陆机曾居此而命名。
延续千年的石钟山命名之争
tag: 命名 石钟山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