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龚自珍相关链接

龚自珍相关链接

浏览次数: 68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龚自珍相关链接,

★《病梅馆记》:文章处处在写梅,但是又处处在写社会。写梅是明线,写社会则是暗线。比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达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在这里,“文人画士”暗指封建统治者。开头就一般人对梅的喜好,开始做“文章”,展开联想。“未可明诏达号”,是一句反语,本意是,文人画士就想明诏达号,以绳天下之梅。文章里有很多内容都是作者的议论,如全文的第二段、第三段的最后一行及最后一段,可以说全文纯粹写种梅的内容极少,而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写作者的想法。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直接写梅的生长是次要的,而借此发议论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当我们反复阅读全文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作者在文章里有很强的寓意,作者实际是在用夭梅、病梅的事实来说明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文章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充满了对这种压制人才的制度的愤怒。<br>
  纵观两篇文章的内容,我们会明显地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别。两篇文章的年代不同、写作目的不同、写作方法不同、表达效果不同。在主题的表达上更是完全不同。如果从主题的深浅程度上来说,当然是《病梅馆记》更深刻。
★《病梅馆记》的思想命意:
答:文章通过园艺工人受画士的影响,破坏自然之美,致使梅花皆成病态之事,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文人画士病态审美的深恶痛绝。通篇借梅喻人,反映了作者不满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桎梏和压抑。反对上流社会的矫揉造作。热烈向往人才的自由发展和精神解放。
不拘一格

“不拘一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这个成语来源于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是我国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792年,他出生于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喜爱读书,特别爱学写诗。14岁时,他就能写诗,18岁时会填词,20岁就成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写的诗,想象力很丰富,语言也瑰丽多姿,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他在诗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败,主张改革,支持禁烟派,反对侵略,反对妥协,充满着爱国热情。他是个爱国主义者。

龚自珍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于他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击。1839年,在他48岁时,就毅然辞官回老家。在回乡的旅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

一天,龚自珍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当地在赛神。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位道士马上挤上前来恳请龚自珍为天神写篇祭文。龚自珍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共四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中九州是整个中国的代称。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后来,人们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简成“不拘一格”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拘泥于一种规格、办法。

诗里还引申出“万马齐喑”这个成语,比喻空气沉闷的局面。
★《病梅馆记》中,有“殀梅”之“殀”和“夭其稚枝”之“夭”。解者多释“妖”为“使……早死”,将“殀梅”对译为“使梅早死”;而释“夭”为“杀害、戕杀、毁掉、弄死”等,将“夭其稚枝”对译为“杀害(戕杀、毁掉、弄死)梅的嫩枝”部编高中语文谭本则将“殀”简化为“夭”,笼统地释“夭”为“屈折”。以上各解均值得商榷。“殀”的正确解释应是“断杀致残”或“断杀”、“夭”应是“使……弯曲”。“殀”和“夭”只有在作“殀折(短折)”和“断杀(折拔)”解时方可通假,除此之外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再版古籍最好不用简化字。若用,也应在注释中加以说明。




龚自珍相关链接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