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找到进刀的窾卻——我的一堂自读课|伶官传序|

找到进刀的窾卻——我的一堂自读课|伶官传序|

浏览次数: 46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找到进刀的窾卻——我的一堂自读课|伶官传序|,

 

如果说阅读如同解牛,那么老师就应是那位庖丁。

自读课文《伶官传序》,头绪繁杂,史实众多,在一堂课里处理完难度很大,必须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翻阅《庖丁解牛》,目光扫过其中的语句:“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我的心忽然一动:我不也应该找准一个进刀的卻窾,才能在复杂的“牛体” 中运转自如、游刃有余吗?

一丝灵感的火花从我心头闪过,我捕捉到那个神奇的窾卻了。

……

踏着铃声,我走进课堂,阶梯教室的后面坐满了听课的领导与同行。我在《伶官传序》的标题下写了几个年代: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主人公李存勖在这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莫名其妙,怎么出这个怪问题?同学们多少有点奇怪,有人脸上露出惊疑之色——我要的正是这个效果。

同学们在紧张地看书,可有几个人不解地望着我,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

我请同学们看注解:后唐庄宗李存勖(892—926),然后再请他们推算。虚惊一场,原来是一道简单的小学算术题。结果很快出来了: 908年是 17岁、 912年是21岁、923年是32岁、926年是35岁。

紧接着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

同学们在字句中寻觅,时而低声地交换意见。气氛紧张而不乏活泼,热烈又不失秩序。我则在走道中巡回,答疑和点拨。

一切都在预想和掌握之中。我似乎看见那把无形的牛刀正从窾卻中导入,在顺利地运行。一位同学举手,她找出了主人公17岁时的事:接受三矢,继父遗志。我立即让全班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铿锵的节律中,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结合注释,另两位同学较容易地指出李存勖21岁时“系燕王父子以组”(灭燕),32岁时“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

这里,我简单地插说庄宗宠信伶人、使朝廷上下离心的情况,让大家接着找出35岁时发生的事。一位平时不大讲话的男生完了这个任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我请一位音色淳厚的同学,用缓缓的节奏,读如下的字句:“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至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课堂上一片静寂。在凝重的气氛中,我让同学们静思两分钟,想像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日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对照比较。

在这无声的静寂中,同学们心潮翻卷,历史风云变幻掠过心头。在这生生死死、盛盛衰衰变化中,不正寓含着某种哲理吗?

我不失时机地把问题引向深入: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3年。这一盛一衰,它的关键是什么呢?水到渠成。同学们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文章的论点就这样鲜明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紧接着,大家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呼应论点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课文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下课的铃声快要响起。有的同学已在做下课的准备,听课老师有的已合上了书本。

出其不意,我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

一石击水,浪花四溅。涣散自拢,短暂的紧张思索,找到了作者行文目的之所在。

我请大家共同来翻译这个发人深省的句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如警钟在耳,言止而意不尽。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历史还将继续作出证明。

在深深的感悟和警策中,下课的铃声响了。由时到事,由事及理,最后导出教训,推而广之。

这堂课顺畅而自然,我当时的自得大概不下于那个庖丁。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3期




找到进刀的窾卻——我的一堂自读课|伶官传序|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