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之间见大语文-----《登泰山记》课前教学准备
一. 背景分析
就初中语文教材而言,六册课本包含了现代文和古诗文。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相对于现代文的学习明显有难度。习惯上,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内容的翻译,然后理清结构及总结特色;学生一般对此是记忆性掌握,而要理解掌握则须上一个台阶。近年来,我试图对文言文教学模式有所突破,力图上得生动形象些,让学生留下长久的印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有姚鼐的《登泰山记》,如果按常规教法仅局限在课文内容的了解层次,要对文中蕴含着的自然美加以真正领略并不是能靠两教时的教学所能达到的,所以适当安排课前准备,是为有效教学《登泰山记》服务的。
二. 过程描述
教学主旨:多方面领略泰山之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 创设情景,趣味引入
为了激活课堂气氛,我利用俗语引入。
师:有谁知道有关“泰山”的俗语?
学生兴趣盎然,底下窃窃声四起,一生举手,答曰:“有眼不识泰山”。
师:妙!能否说出其含义?
众多的学生迅速翻阅字典,得出:比喻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我便顺势引导:“俗语的含义已经明了,是否想知道其中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呢?”此时,我分明感到学生想急于了解的迫切心理,于是有了这番详细的介绍:“传说在很久以前……”详实生动的介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原来俗语中的“泰山”竟然是一个人,还拜过木匠的祖师爷鲁班为师呢!只是当时年龄尚小,只跟了一年,仅学得师傅一点手艺,但他离开师傅后认真钻研根雕艺术,作品栩栩如生。几年之后,鲁班为选登城云梯,带着徒弟登泰山选木材,这时,见物识人,才了解到这些精妙艺术品的创造者竟是当年的小徒弟“泰山”,这“有眼不识泰山”之语就出自于鲁班之口了。各位学生神采飞扬,频频点头,如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不时有人说“原来是这样的啊!”。
(二) 利用材料,切入正题
学生想深入了解的欲望愈发强烈,对于泰山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地位等的介绍,我仍采用师生互补式。
师: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说说你所了解的泰山如何?
生1 :泰山在山东。
生2 :泰山属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变化,每上升1000m下降6。
师:那么泰山到底高达多少?
生3 :1000多米。
生4 :应该更高些,否则怎么会有“五岳之首”的称号。
当一学生提出“五岳之首”时,其他同学立即有赞同之意。
师:那么“五岳”是哪五岳呢?
生5 :“五岳“乃为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而泰山则为东岳。
师:泰山最高峰玉皇顶达1546多米,显而易见,山顶与山脚温差9℃。如果上山的话,别忘了多带件厚实的衣服。
为了辨别“衡”、“恒”、“嵩”的字形,学生自编顺口溜:“东泰西华南衡北恒中岳嵩”,显得极为得意。
接着有位学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我及时肯定,鼓励他说出作者杜甫和全诗。为了让学生了解诗中“钟”、“割”、“凌”、“览”动词的妙处,体会诗中所富有的深刻含义,更形象地展现泰山风貌,我特意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照片、插图,采用图文并茂式的介绍,给学生留下了直观深刻的印象。
师:关于泰山的历史地位,也有必要了解: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泰山为佛道两教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留有无数诗词歌赋,众多文化古迹……
初步了解泰山还很不够,如若能亲临泰山则是一种佳妙,身处教室,我们无法逾越其间种种障碍,但我们可以随李健吾一起“登泰山”,引出了散文《雨中登泰山》。
有学生翻开练习册,轻声诵读,为了更好地体味其中意境,大家建议让班里朗诵最好的同学朗读欣赏,教室中只有那朗读者优美的语言,此刻泰山的岱宗坊、云步桥、长长的百步云梯自然地显视眼前,这是语言和心灵的交流。泰山的美是自然的美,不仅在雨天,其“旭日东升”,“晚霞夕照”,“云海玉盘”,“黄河金带”是泰山的四大奇观(多媒体展示),更是美妙绝伦,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领略。
我们欣赏泰山的自然美后,则应该去品味其深刻的内涵,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迁移是最恰当不过的。提醒学生也用课外阅读来加以补充,许建国的《品味泰山》一文很有必要一读。为提高欣赏的层次,播放八年级(下)的音乐课本中京剧《泰山顶上一青松》,伴着音乐,领略泰山蕴含的内在美,真正达到品味泰山、品味历史、品味人生的积极目的,也能适时学得人民战士众志成城的坚强意志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至此,对泰山多方面的了解,为理解课文《登泰山记》打下扎实基础。
三. 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中强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其实语文教学艺术何尝不也应该是形散神聚,在聚散之间显示语文学科的本质。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不能用常规的、传统的眼光看待语文学科,它是融其他各门学科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对于教师而言,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应该努力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丰富其他方面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伸展自如;对于学生而言,更有必要全面综合地学习各门学科。这堂课,我认为较为成功地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及相关材料。
1. 有效地利用语文知识、地理知识、音乐知识与美术知识,使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并有让学生将习得的综合知识得以展现的机会,兴趣、能力的提高不在话下。
2. 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内知识的习得加上课外知识的补充,只有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这个更广阔的空间,才能学得更为充实的语文知识。
3. 《登泰山记》是一篇文言文,而课前准备中已涉及到散文、诗歌等,各种文体的结合有助于丰富教学气氛。
4. 课堂上兼顾阅读、理解、欣赏的教学规律,又能较为恰当地将学习语言文字和陶冶情操,塑造人格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死记硬背,真正学有所得,体现学中乐,趣中学,也体现素质教育中的发展性、创造性的理念。
当然也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能将泰山的诗词歌赋,摩崖碑碣以多媒体展示一部分,那么学生对品味泰山即品味历史就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聚散之间见大语文-----《登泰山记》课前教学准备
tag: 语文 泰山 教学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