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郁达夫与酒

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郁达夫与酒

浏览次数: 16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郁达夫与酒,

 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他几乎遍尝了所到之处的各种名肴美馔、香茗佳酿,对饮食有特别的爱好...
 郁达夫与酒
 郁达夫嗜酒,有“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之句;酒中醉中,他乘兴做出了许多好诗文...

 ----------------------------------------------------------------------
  郁达夫的闽食癖 
                              宋宪章
  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先生,出生于杭州富阳。清秀奇丽的富春山水,孕育出一代文豪。对于他的家乡,他曾自豪地赋诗道:"家在严陵滩上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鱼米之乡的家乡,使他从小就爱食各种鱼鲜,特别喜欢吃鳝丝、鳝糊、甲鱼炖火腿。王映霞女士曾回忆:郁达夫有很好的胃口,"一餐可以吃一斤重的甲鱼或一只童子鸡。"由于郁达夫有这样一位又漂亮又会做菜的夫人,家中饮食自然是十分地讲究。郁达夫又喜爱结交朋友,住在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嘉禾里的时候,鲁迅、许广平、田汉、丁玲、沈从文等人常去郁家吃饭,尤其是姚蓬子,经常一日三餐都吃在郁家。郁达夫的饮食爱好,可以说是完全江南化的。比如每天早晨,他不喜欢吃泡饭,可是下饭的小菜,却十分讲究,常是荷包蛋、油氽花生米、松花皮蛋等可口之物。在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及东邻日本,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又去了新加坡、苏门答腊。在广结文友的交际和游历生活中,他几乎遍尝了所到之处的各种名肴美馔、香茗佳酿,对饮食产生了特别的爱好。

  郁达夫嗜酒,在现代文坛上是人皆知之的。他不仅于寓所独饮,与朋友同饮,甚至在途中(如坐火车)也饮,有时以酒为礼馈赠文友,这在许多知名作家的文章与日记里都有记载。如郑伯奇在《回忆创造社》中记道:"哪一家的花雕味醇,哪一家的竹叶青好吃,哪一家有什么可口的下酒菜,他都一一介绍,如数家珍;为了品味,有时我们会连续吃上几家酒馆。他常常喝得面带微醺,就更加议论风发,滔滔不绝。"鲁迅先生的日记里也有记载:"达夫来,并赠杨梅酒一瓶。"……

  在抗日战争中,郁达夫流亡南洋,为了隐蔽自己的生活,他娶了土著女子何丽有为妻(此名系郁所取,含"何丽之有"之意,说明他并非贪女色而娶),又开了赵豫记酒厂,以送酒、当翻译等手段结交日本人,从事地下抗日活动。

  郁达夫不仅爱酒,也借酒说出心里话。他给日本的一次中国文学研究会会议题辞曰:"酒醉方能说华语。"在他传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描写了主人公与酒的不解之缘,尽情抒发了借酒消愁的千古之情。自然,也因经常醉酒,他与爱妻王映霞不断产生家庭矛盾,关系日益恶化,导致了最后劳燕分飞的爱情悲剧。酒对于郁达夫,是福是祸,一如古代文人,千秋难断是与非。

  虽然这位喜爱美食、豪饮名酒的文豪,是喝天下有名的富春江水、吃古今闻名的富春江鱼长大的。然而,后来他却特别喜爱以海鲜为主的闽菜。1936年2月,在婚变前夕,他离开了杭州的"风雨茅庐",前往福州任当时福建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的闲职。直到1938年末,前往新加坡任《星洲日报》副刊编辑、《华侨周报》主编,一共在福州住了近三年时间。在这期间,他遍游了幽丽奇秀的武夷山水,遍尝了以海味为主的福建饮食。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他赞扬福建的"山珍海味,一例的都贱如泥沙……一年四季,笋类菜类,常是不断;野菜的味道,吃起来又比另处的来得鲜甜……作料采从本地,烹制学自外方,五味调和,百珍并列,于是乎闽菜之名,就喧传在饕餐家的口上了。"他特别称赞福建长乐产的蚌肉与海滨产的蛎房(即牡蛎)。他说:"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园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又庆幸自己"红烧白煮,吃尽了几百个蚌,总算也是此生的豪举。"他认为福建产的蛎房比江浙产的"特别的肥嫩清洁"。"价钱的廉,味道的鲜,比到东坡在岭南所贪食的蚝(亦是牡蛎--笔者注),当然只会超过。"并以幽默的口气说道:"可惜苏公不曾到闽海去谪居,否则,阳羡之田,可以不买,苏氏之孙,或将永寓在(福州)三山二塔之下,也说不定。"

  郁达夫对福建的小吃,也是津津乐道。他列举了"肉燕"(一种将猪肉敲得粉烂,和入面粉,制成皮子,包上蔬菜等馅子做的馄饨式的点心)、鸭面、水饺子、牛肉、贴沙鱼(可能是比目鱼)等小吃,并称它们"亦隽且廉"、"各有长处"、"倒也别有风味"。

  郁达夫称赞武夷山所产之名茶"铁罗汉"、"铁观音",为"茶中柳下惠",又说"酒醉之后,喝光三杯两盏,头脑倒真能清醒一下",并且谦逊地说自己"终是俗客,深恐品评失当,贻笑大方。"

  郁达夫先生还称赞福建产的各种水果"终年不断",橙柑、佛手、荔枝、龙眼、香蕉、橄榄等等,"都是全国闻名的品物"。

  可惜,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席卷而来,逼使郁达夫先生出走南洋办报抗日,未能进一步写出研究福建饮食的新的隽文来,这不得不说是令人遗憾的。然而,从这位文豪如椽之笔的描绘中,我们对久享盛誉的福建饮食,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体味了。


  记 西 施 舌

  郁达夫一九三六年有《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记西施舌云:

  《闽小记》里所说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案《闽小记》是清初周亮工宦游闽垣时所作的笔记。西施舌属于贝
类,似蛏而小,似蛤而长,并不是蚌。产浅海泥沙中,故一名沙蛤。其
壳约长十五公分,作长椭圆形,水管特长而色白,常伸出壳外,其状如舌,
故名西施舌。

  初到闽省的人,尝到西施舌,莫不惊为美味。其实西施舌并不限于闽省一地。以我所知,自津沽青岛以至闽台,凡浅海中皆产之。

  清张焘“津门杂记”录诗一首咏西施舌:

  灯火楼台一望开,
  放杯那惜倒金田,
  朝来饱啖西施舌,
  不负津门鼓棹来。

  记不见佳,但亦可见他的兴致不浅。

  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席上,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是乃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高汤氽西施舌,盖仅取其舌状之水管部分。若郁达夫所谓“长圆的蚌肉”,显系整个的西施舌之软体全入釜中。现下台湾海鲜店所烹制之西施舌即是整个一块块软件上桌,较之专取舌部,其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计。郁氏盛誉西施舌之“色香味形”,整个的西施舌则形实不雅,岂不有负其名?


  郁达夫与酒

  郁达夫嗜酒如命,每顿必饮黄酒一斤,有时喝白兰地。他经常饮得酩酊大醉。有一天,他一夜未归,翌日黎明,只见一个陌生人扶着满身冰南的郁达夫,踉踉跄跄地踏进了客堂。原来,他昨夜酒又喝醉了,在冰天雪地过了一夜。于是,夫人王映霞“约法三章”,规定凡朋友请郁达夫出去喝酒吃饭,必定要负责送回,否则不让出门。起初尚有效,这是爱情的力量。久而久之夫人的约定遂为一纸空文。酒的魅力胜过爱情:)

  郁达夫记鲁迅饮酒

   关于饮酒,郁达夫对此也颇感兴趣,而且还常有机会与鲁迅一起同饮,所以了解得格外详细:

  “他对于烟酒等刺激品,一向是不十分讲究的;对于酒,也是同烟一样。他的量虽则并不大,但却老爱喝一点。在北平的时候,我曾和他在东安市场的一家小羊肉铺里喝过白干;到了上海之后,所喝的,大抵是黄酒了。但五加皮,白玫瑰,他也喝,啤酒,白兰地他也喝,不过总喝得不多。”

  鲁迅那首诗《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名联),就是在郁达夫做东的宴席上做成的。
 

              达夫纵酒添侠胆

落日的余辉在天际消逝。从大海的四角,灰黑色的夜幕阴阴地袭盖上来,湛蓝的海水转呈墨绿。一艘邮轮穿破即将来临的夜幕,航行在东海上,急急向上海的方向开去。邮轮过后,留下一道长长的浪迹。

这艘邮船上正坐着从日本回国的郁达夫。本来获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科学士学位以后,他还打算继续进帝大文学部言语学科深造,并办妥了有关手续。但他收到了郭沫若等一再促请他回国主持创造社工作的信件,考虎再三,郁达夫于1922年7月19日乘火车离开东京,20日自神户搭船回国,从此结束了他在日本长达10年的留学生涯。

“日本呀日本。我去了。我死也不再回到你这里来了,但是我受了故国社会的压迫,不得不自杀的时候,最后浮上我脑海的,怕就是你这岛国呢!”这就是做为弱国子民的郁达夫在离日之际的复杂感受。

船到上海,达夫又呼吸到了故国的空气。故土使他感到亲近。但他去国十载,故土依旧饿殍阻街、疮痍遍地,又使他感到深切的痛苦。住下后不久,他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编辑《创造》季刊第一期,以期“造成中国未来之国民文学”,为中国的进步做点贡献。

[1] [2] [3]  下一页


郁达夫的的饮食爱好 郁达夫与酒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郁达夫  饮食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