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近体诗八首》教学札记
浏览次数: 522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高中《近体诗八首》教学札记,
一、《山居秋暝》:“空山”——人与物的相谐相忘
在《山居秋暝》这幅“山水人物画”中,“山水”和“人物”的关系在王维笔下是相谐相忘的。
正因为山水与人物的相谐相忘,我们才能更准切地理解“空山”这个词。也许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有浣女和渔舟,当然就意味着有山野人家,怎么又说是空山呢?”这当然不是王维忽略了他们,那么何以为“空”?众多评论者提供了这样一个答案: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迹,自然就显得空了;另外,山林少有人来,“空山”一词就传递出一种“世外桃源”之韵。这种理解有理,不过我觉得还是未能更深地契合本诗所传递的意蕴。在我看来,“空山”两字其实是对山水与人物——扩展一下就是自然和人——到了相谐乃至相忘之境的绝好概括。通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诗句,我们会认为有月光、有松林、有清泉、有山石的山不是“空山”吗?不会。因为我们有一个习惯的想法:这些东西本就属于山林,是它们一起构成了山林。而有了人就不一样了,人异于这一切。然而在这首诗中,浣女、渔人、月光、清泉和山石一起构成了山林;这些山野人家是属于山林的,是山林的一景,与其他景致并无不同。
二、《越中览古》和《石头城》:“变”的图景与“不变”的图景
李白在《越中览古》中提供了两幅图景,一幅是历史的:勾践灭吴后战士锦衣、美女满殿;一幅是现实的:越宫遗址上,鹧鸪乱飞。历史与现实,一盛一衰,恰成对照。这是以从历史图景到现实图景的“变”展示了国运乃至个人命运的“变”,简言之,是以变写变。
与之相反,刘禹锡的《石头城》是以不变写变。他没有给我们提供几幅图景来凸现金陵这个六朝古都的历史兴盛和现实凄凉,而是着力于“不变的景”:山、潮、月。它们是历史的旁观者,其中的月,更是“宇宙的冷眼”。它们作为“由盛到衰”的见证者而存在,不变的它们见证了世界的变。
三、《锦瑟》:无一“悲”字,句句是悲
李商隐写诗一向喜欢用典,这首《锦瑟》里就有五个,每个典故都在诉说着一个“悲”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用到的典故是《汉书·郊祀志》所载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闻之甚悲,命破瑟为二十五弦的轶事。这个典故的运用,特别是对“五十弦”的强调(“无端”)立即给诗歌创设了“悲”的氛围。而下面颔、颈两联中密集的典故则更是强化了这个“悲”字。“庄生晓梦迷蝴蝶”借用了《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典故,结合李商隐那并不幸福的一生,可以确定他要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迷茫感:不知此生为谁,不知此生何为。这种迷茫感说到底就是“人生的悲”。“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典故在民间流传得更为广远,蜀帝杜宇化为杜鹃后的那一声声悲啼,早已被文人墨客们写了无数遍了。“沧海月明珠有泪”来自《博物志》南海鲛人泣而出珠的传说,它传递给我们的并不是一种新奇感,而是一种“心痛感”:美好之物要用泪换取,岂能不“悲”?再看“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而有玉处则有烟笼之,也即是说这些玉是想埋藏也埋藏不了的;联想诗人李商隐那并不幸福的一生,他的生命中注定也是有许多想要掩藏起来的人或事,结果却发现,无论怎么掩藏都掩藏不了。似是命运的嘲笑,更是人生的大悲。
到此处,“悲意”已经够强的了,诗人又在尾联对“悲”作了更强烈的渲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句是对首联“思华年”的照应,又是对它的转折,强调“悲情”并不是到追忆时才产生的,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怅恨不已了;或者说,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迷茫了。不管如何解释,我们都可以明了作者是在极言人生的不可把握:怅恨而无法制止下一次怅恨的到来;迷茫而只能忍受下一次迷茫带来的悲痛。
正如古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云,《锦瑟》不着一悲而尽得悲意。
高中《近体诗八首》教学札记
一、《山居秋暝》:“空山”——人与物的相谐相忘
在《山居秋暝》这幅“山水人物画”中,“山水”和“人物”的关系在王维笔下是相谐相忘的。
正因为山水与人物的相谐相忘,我们才能更准切地理解“空山”这个词。也许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有浣女和渔舟,当然就意味着有山野人家,怎么又说是空山呢?”这当然不是王维忽略了他们,那么何以为“空”?众多评论者提供了这样一个答案: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迹,自然就显得空了;另外,山林少有人来,“空山”一词就传递出一种“世外桃源”之韵。这种理解有理,不过我觉得还是未能更深地契合本诗所传递的意蕴。在我看来,“空山”两字其实是对山水与人物——扩展一下就是自然和人——到了相谐乃至相忘之境的绝好概括。通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诗句,我们会认为有月光、有松林、有清泉、有山石的山不是“空山”吗?不会。因为我们有一个习惯的想法:这些东西本就属于山林,是它们一起构成了山林。而有了人就不一样了,人异于这一切。然而在这首诗中,浣女、渔人、月光、清泉和山石一起构成了山林;这些山野人家是属于山林的,是山林的一景,与其他景致并无不同。
二、《越中览古》和《石头城》:“变”的图景与“不变”的图景
李白在《越中览古》中提供了两幅图景,一幅是历史的:勾践灭吴后战士锦衣、美女满殿;一幅是现实的:越宫遗址上,鹧鸪乱飞。历史与现实,一盛一衰,恰成对照。这是以从历史图景到现实图景的“变”展示了国运乃至个人命运的“变”,简言之,是以变写变。
与之相反,刘禹锡的《石头城》是以不变写变。他没有给我们提供几幅图景来凸现金陵这个六朝古都的历史兴盛和现实凄凉,而是着力于“不变的景”:山、潮、月。它们是历史的旁观者,其中的月,更是“宇宙的冷眼”。它们作为“由盛到衰”的见证者而存在,不变的它们见证了世界的变。
三、《锦瑟》:无一“悲”字,句句是悲
李商隐写诗一向喜欢用典,这首《锦瑟》里就有五个,每个典故都在诉说着一个“悲”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用到的典故是《汉书·郊祀志》所载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闻之甚悲,命破瑟为二十五弦的轶事。这个典故的运用,特别是对“五十弦”的强调(“无端”)立即给诗歌创设了“悲”的氛围。而下面颔、颈两联中密集的典故则更是强化了这个“悲”字。“庄生晓梦迷蝴蝶”借用了《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典故,结合李商隐那并不幸福的一生,可以确定他要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迷茫感:不知此生为谁,不知此生何为。这种迷茫感说到底就是“人生的悲”。“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典故在民间流传得更为广远,蜀帝杜宇化为杜鹃后的那一声声悲啼,早已被文人墨客们写了无数遍了。“沧海月明珠有泪”来自《博物志》南海鲛人泣而出珠的传说,它传递给我们的并不是一种新奇感,而是一种“心痛感”:美好之物要用泪换取,岂能不“悲”?再看“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而有玉处则有烟笼之,也即是说这些玉是想埋藏也埋藏不了的;联想诗人李商隐那并不幸福的一生,他的生命中注定也是有许多想要掩藏起来的人或事,结果却发现,无论怎么掩藏都掩藏不了。似是命运的嘲笑,更是人生的大悲。
到此处,“悲意”已经够强的了,诗人又在尾联对“悲”作了更强烈的渲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句是对首联“思华年”的照应,又是对它的转折,强调“悲情”并不是到追忆时才产生的,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怅恨不已了;或者说,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迷茫了。不管如何解释,我们都可以明了作者是在极言人生的不可把握:怅恨而无法制止下一次怅恨的到来;迷茫而只能忍受下一次迷茫带来的悲痛。
正如古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云,《锦瑟》不着一悲而尽得悲意。
高中《近体诗八首》教学札记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中 教学 近体诗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二同步辅导 推荐
- ·《锦瑟》新解
- ·一个浪漫诗人的心路历程 ——关于《梦
- ·关于《石钟山记》的另类说法
- ·孔雀东南飞戏剧图
- ·纵情山水间 茶亦能醉人──欧阳修
- ·漫谈《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白马篇
-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欣赏
- ·张溥之死
- ·巴金、冰心 :一对莫逆之交的朋友
- ·谈白居易的讽喻诗
- ·《祝福》说课稿2
- ·门槛教案
- ·画家雨果——写于雨果诞辰二百年之际
- ·奇傲的梅 |病梅馆记|龚自珍|
- ·歸有光等唐宋派|项脊轩志|归有光|
- ·《孔孟》中引用《论》、《孟》文句的出
- ·名士龚自珍
- ·美腿与丑腿
- ·秦松赋 |登泰山记|
- ·学者字欧阳修
- ·龚自珍纪念馆
- ·孔子生平介绍
- ·藏景阁(14)·以自己的方式独语西北(
- ·李白诗作品选七
- ·梦断槎湾一角青——龚自珍的洞庭情
- ·泰山四大景观
- ·《琵琶行》课件
- ·巴老箴言|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