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二同步辅导毛公的祖籍到底在哪里?——历史文化名人籍贯之争|诗经|

毛公的祖籍到底在哪里?——历史文化名人籍贯之争|诗经|

浏览次数: 26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二同步辅导
标签: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毛公的祖籍到底在哪里?——历史文化名人籍贯之争|诗经|,

    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注意到“班志郡国之名,以元始二年户口籍为断,其侯国之名,则以成帝元延之末为断”(《二十二史考异》卷9《侯国考》)。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汉书·地理志》是由两份资料组成的,一份是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各郡国的户口籍,另一份大抵是成帝元延(前12-前9年)、绥和(前8-前7年)之际郡国的版图。

    因此,《汉书·地理志》所载河间国的户口籍和所辖县目既不是指献王刘德始封时的河间国,更不是文帝时刘辟缰的河间国,而是成帝元延、绥和之际河间国的情况。

    根据《景帝二年至武帝元朔三年献王刘德河间国封域古今地名对照表》,今河北献县、阜城、武强、河间、青县、沧州、深县、任丘、南皮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景帝二年至武帝元朔三年刘德的河间国的封域内。当时饶阳虽不在河间国域内,但与今献县、武强、深县接壤,加之古今地名可以对照的只是其治所,而辖区则难以确定,所以不排除毛公在饶阳传经的可能。因为毛公传经不是一时一地之事,而是一种经常性的范围较广的学术活动。我们可以说毛公没有生活过的地方肯定不是他的籍贯,也可以说有关于他活动遗存的处所可能是其籍贯,区别在于可能性的大小而已,但不能说只要有其生活遗存的地方就是他的籍贯。毛公的籍贯只能有一个,在目前没有强证的情况下,毛公是“汉河间人”的说法更易于为人们接受。

 

●各界评说

弘扬诗经文化    打造诗经文化之乡

刘桂茂(沧州晚报总编)

    这次争论的发起源于河间市文化局局长带着其个人收藏的各种版本的《诗经》去北京展出一事。并提出了河间是《诗经》之乡之说,而献县的有关人士提出了异议,并拿出了许多证据与实物,争论便发生了。于是我们借助这一事件展开了一次讨论,本着以建高为主,不武断否定,允许发表多方不同观点的原则,旨在引起学术界对遗址、遗迹进行关注和研究,从而引起地方政府的注意,进而加强对古文化遗产——《诗经》的开发与利用,使“诗经”文化与沧州的旅游和文化事业相联系起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为社会服务。也借此机会把一些亟须拯救的与《诗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遗迹保存和挖掘出来,为沧州文化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还要组织一次研讨会,鼓励学者进一步研究“诗经”文化,打造沧州“诗经”之乡的历史文化品牌。

籍贯之争与文化资源开发

秦进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省历史学会秘书长)

    近来围绕毛苌籍贯河间、献县、饶阳说展开争论,使我想起了名人籍贯之争古今皆有,如徐福籍贯五地纷争,诸葛亮躬耕地襄阳、南阳两处相压等。这些相争,不仅仅是争名人遗迹为家乡增光添彩,隔壁与发挥名人效应、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等联系在一起。因此,我认为毛苌籍贯之争既活跃了学术气氛,也有可能促进经济发展,是件好事。

    但籍贯之争求真并非易事。首先是资料收集不易。先秦秦汉时代久远资料匮乏,就拿毛苌来说,《史记》中无记载,《后汉书》中仅一条,经学著述中有记载也相互矛盾。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不是信史,明清家谱、碑刻不能成为汉代人物的力证。地方志书记载当代史实较为可信,追述两千年前的史实价值不高,实物资料寻找不易,等等。其次史书记载籍贯也不准确规范;籍贯观念也在变化,两汉籍贯多随居住地变化,再者行政区划在经常变更辖境也不断变化,地名也在随地更改。所以,不仅古代人的籍贯求真不易,就是近现代人物也有籍贯难确定者。

    虽然籍贯之争求真非易,并不妨碍深入研究开发。先哲为乡邦之光,本地人研究故乡名人有地理优势,但学术研究是天下公器,不全受籍贯等因素限制。近年来的籍贯、故居之争等有些受经济利益驱动,其实学术研究与经济开发是有联系的两件事。如以西晋沛国人刘伶醉酒故事为名酿造的刘伶醉成为历史文化名酒。在曹雪芹祖籍丰润说、辽阳说争的不可开交时,丰润把曹雪芹家酒打造成新的品牌。此类事例甚多,这说明并不仅仅在于名人籍贯是否真正属于本地,关键是没有研究开发的意识和本事。

    因此,我认为毛苌籍贯是献县、河间、饶阳、邯郸说,都可以进行讨论,但着眼点决不能仅局限于籍贯之争,得要的是真下功夫全神贯注的去研究《毛诗》以及与之有关的问题,取得突破性学术成果,从而为燕赵文化增光添彩。

毛诗文化资源需要整合

梁勇(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石家庄市社科院研究员)

    西汉时期,由于河间献王刘德崇尚文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传》),深为秦始皇焚书而婉惜。他广泛延请文人贤士,对先秦经典“聚残补缺,校实取正”,成就了西汉经学典籍整理的煌煌功绩。其中《毛经》的主要传承者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传播诗经的燕赵大儒。如今,河间县和献县争相利用毛公传播诗经的地点打文化牌,这是燕赵文化传承的一件可喜之事。

    我对具有这种文化精神的两县领导和文化界人士的精神表示钦佩。因为这争论本身已经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历史文化资产的价值,而且这种争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燕赵历史名人的人表现出的对毛公、董仲舒、郭守敬、李治等文化名人的重视,反映了一种崇尚科学,崇尚文化的人文精神,可喜可敬。

    再者,当今时代,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培植文化名牌,造就具有文化感召力的文化资本,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人口素质提高的明智之举。

    弘扬和利用毛诗学派、毛诗文化,河间文化,应确定以《诗经》为龙头,以毛公、刘德、贯长卿等人物活动的线索,以一系列地名和相关建筑为载体的开发战略,要请对河北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专家研究策划一套科学的发展规划,整合资源,联合发展,形成合力,优势互补。考据领域的学术之争,不要引发地盘之争,而应该成为一种提高文化品位和扩大社会影响的措施。笔者希望通过整合毛诗文化资源,在沧州培植一个诗经文化圈——不仅是一个旅游文化圈,而且应该成为一个经济文化圈,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

(河北日报 2001年12月21日 星期五)



上一页  [1] [2] 


毛公的祖籍到底在哪里?——历史文化名人籍贯之争|诗经|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历史   高二同步辅导,高二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二同步辅导